大手拉小手 小心“牵拉肘”

时间:2022-08-13 01:32:10

宝宝骨骼发育尚未完全,当给小宝宝穿衣服或者宝宝学步玩耍时,猛然牵拉宝宝的胳膊,都有可能发生牵拉肘。为什么会发生牵拉肘?怎样避免造成牵拉肘呢?宝宝脱臼后要怎么处理呢?宝宝走路时该如何在他走的过程中做好保护,都是家长需要特别了解的。

为何会发生牵拉肘?

宝宝桡骨小头半脱位又称为“牵拉肘”,多发生于1~4岁幼儿,5岁后就很少见。

人体前臂有两根骨头,拇指一侧的叫桡骨,小指一侧的叫尺骨。桡骨尺骨的上端和上臂的肱骨下端共同组成肘关节。其中桡骨在近肘关节处叫桡骨头,桡骨头下方有一条环状韧带,像一条胶皮环一样套在桡骨头的颈部,限制着桡骨头不脱离正常轨道。由于宝宝的骨骼韧带发育不健全,当大人牵拉宝宝时,宝宝身体向下坠,大人向上拉,就很容易使桡骨头从环状韧带中脱出来。幼儿桡骨小头发育尚不完全,头颈直径几乎相等,环状韧带也比较松弛,所以在外力牵拉作用下,桡骨小头即可自环状韧带内向下脱出,而发生半脱位。环状韧带则嵌入关节间隙内,阻碍了肘关节和前臂的旋转功能。

有过肘关节脱位的宝宝,很容易再次发生脱位,也就是很轻微的动作就会导致再次的脱位,多次脱位会造成肘关节损害。

怎样及时发现牵拉肘?

牵拉肘的诊断并不难,关键在于对本病有所认识。患儿一般都有患肢被纵向牵拉的病史。伤后因局部疼痛而啼哭不止,肘关节处于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拒绝他人抚摸患肢,不肯举手及用手取物。肩部、腕部及手指活动正常。仔细检查时,可发现肘前外侧桡骨头处有压痛。宝宝的手臂呈现半弯曲下垂,不能举手,拒绝伸手拿东西,而且不让别人碰触手臂。对脱位超过24小时或有反复脱位史的患儿,因局部有肿胀,复位时弹响声或弹跳感多不明显,复位后疼痛也不一定即刻消失,但其他症状大多能缓解。

造成牵拉肘的原因有哪些?

1.当宝宝走路要跌倒时,大人本能地猛然提拉住宝宝的手部。

2.在游戏时,大人牵拉宝宝的双手打悠悠玩。

3.在冬季宝宝穿的衣服很多,大人给宝宝穿衣时,生拉硬拖的把小手从袖口中抽出。

4.家长像提东西那样,拉着宝宝的小手走路或上下楼梯。

怎样正确处理牵拉肘?

一旦宝宝发生肘错位,家长不必惊慌失措,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即可。由于手法较为简单,家长不妨先试一试,如果不行,再去医院就治。

方法是抱患儿端坐,家长同患儿相对。将患肘屈曲90度置患儿身旁。家长一手握住宝宝上臂下端,以防止肩关节转动,并将拇指置于桡骨头处。另一手握住患肢手腕,连续做数次前臂旋后动作。此时,可听到清脆的轻微弹响声或手指有弹跳感,表示桡骨头已复位,患儿会停止哭闹,并可用患手上举取物。但复位后要用三角巾悬吊两天,局部不用外固定,但1周内避免再用力牵拉,否则变成习惯性脱位就麻烦了。

TIP:由于宝宝跌伤后导致的手臂不能活动一般都不是牵拉肘,此时如果尝试手法复位很可能会出现危险,例如使骨折错位加大,所以此时必须去医院让医生拍片检查。

如何避免牵拉肘?

家长除了帮助宝宝学步之外,给小宝宝穿衣服,或拉着手散步的时候,都要注意避免拉扯宝宝手部。如果宝宝有跌倒的情况,最好选择扶住宝宝的身体,避免损伤。

家长只有正确搀住宝宝的上肢才能避免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抓住宝宝的肘关节或上臂部位,而尽量避免直接牵拉宝宝的手。开始时可能不太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适应了。

冬春季宝宝下台阶时家长可抱住宝宝再下,以防宝宝跌倒时大人牵拉而使宝宝体重增加在肘关节上的重力。对1岁的宝宝,家长应该把两手放在他的腋窝下训练其走路,避免牵着手臂。

上一篇:从小放飞形体美 下一篇:浅析当今中国武术的健身价值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