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2 09:45:24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脊柱微调;牵引;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12-2

颈椎病定义:由颈椎骨关节病变或(和)颈椎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各种病症,称之为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则逐渐趋于年轻化。近年来笔者采用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均为我科门诊2007~2009年的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以32~55岁居多;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以6~36个月居多。均有颈部慢性劳损史;症状:颈部活动受限45例,颈肩、臂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42例,眩晕、偏头痛12例,耳鸣5例。体征:出现颈椎横突左右旋转偏歪50例,横突隆起处压痛46例,颈肌僵硬52例,压顶试验阳性28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24例,旋颈试验阳性11例。均行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张口位及前屈后伸功能位x线摄片:颈椎曲度变直25例,反弓18例,成角10例,节段性不稳定20例,椎体双边或双突影50例,寰齿间距不对称8例,间隙变窄40例,椎间孔狭窄或变型23例,钩椎关节增生或移位32例,项韧带钙化1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下简称《标准》及92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规定的诊断分型标准》。

1.3分组

62例采用单盲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脊柱微调手法并牵引。

2.1.1牵引方法采用上海医疗器械厂的JQY―1颈椎牵引椅,每天1次,每次30min,10次为一个疗程。牵引的角度根据X片来确定,在0~30°之间调整,病变部位越高牵引角度越小。生理曲度变直采取中立位或者后仰角度,生理曲度过大采取前屈位牵引,同时应以患者的舒适度来调整。牵引重量一般是自身体重的10%左右,治疗过程均先牵引后作脊柱微调。

2.1.2脊柱微调手法先施以常规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一般范围以患椎为中心,包括其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沿椎旁以线或片进行揉捏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用按法或震法,重点处亦可用掌根、掌缘或前臂揉或滚法,手法要柔和、轻松。放松后根据X线资料及患者体征,按不同的错位类型、部位、方向施以脊柱微调手法[2]:①仰头摇正法:用于枕寰、寰枢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2~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患者放松头部后,将头转达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见关节复位时探险“咯得”声。②低头摇正法: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术者一手轻拿后头,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3次。③侧头摇正法:用于C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部,另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下方,将头抬起作侧屈并转动摇正(动作如低头摇正法)。④侧向搬按法:用于C2~6侧弯侧摆式错位(钩椎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头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向隆起处(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上而下逐步按压),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先牵引并渐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向患侧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手同时作一搬、按、牵联合“闪动力”,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多可成功。⑤侧卧推正法: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曲反弓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二指夹持其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有滑脱错位者,推正时双手加力将头向上牵引,复位效果更好。

2.2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并牵引。牵引方法、时间、疗程同治疗组。牵引后用电脑中频在局部作物理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3疗效标准[1]治愈:颈背部疼痛消失,肌肉放松,活动正常;好转:颈背部疼痛消失,偶有轻微疼痛,肌肉放松,活动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3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Ridit分析,将两组的总数作为标准组,分别计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Ridit值,再检验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均Ridit值为0.36,对照组的平均Ridit值为0.6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4.45,P

表1 治疗结果[n(%)]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17 11 2 93

对照组 32 6 10 16 50

4讨论

根据脊柱生物力学原理可知:正常人的颈椎稳定性由两方面组成,①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②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平衡。静力学平衡和动力学平衡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任何一个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引起生物力学失衡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单纯的牵引方法虽能增大椎间隙,减少颈椎增生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能减轻肌肉痉挛,减少神经刺激,改善颈椎间各小关节的功能,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但无法纠正颈椎旋转性错位,对寰枢关节错位反而会加重椎动脉的牵张,引起头晕加重。脊柱微调手法以错位的颈椎为中心,以棘突或关节突为着力点,相邻两椎产生错动,杠杆力矩短,易于调整控制,手法轻巧,患者无疼痛感。在整复颈椎错位的同时,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的有效空间,改善椎管内外的高压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从而达到改善颈椎静力平衡[4]。笔者在施行脊柱微调手法前先施以常规放松手法放松颈椎周边组织,从而达到改善颈椎动力平衡,为微调手法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因手法讲究适度,不超关节活动,故不会意外损伤颈椎。通过观察发现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龙臣花.脊椎病及脊椎相关疾病中西结合诊疗教程,2002:59-62.

[3] 李义凯.脊柱推拿的临床与基础[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

458-459.

[4] 姜密,施杞.颈椎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 手法;牵引;中药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病。症状多样、病程长,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社会上各种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确切。笔者自2007年2月—2009年8月期间采用传统常规中医中药治疗,结合手法牵引辨证治疗本病例,临床观察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病例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7岁;其中21~30岁3例,31~40岁31例,41~50岁23例,51~60岁17例,61~70岁2例;其中分型根据临床,颈型3例,椎动脉型24例,神经根型43例,混合型6例。

1.2 治疗方法 本次病例均在确诊后,每次先行牵引治疗,而后施以手法,结合中医临床症状,汤药以蠲痹汤为主,辨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牵引治疗:均采用坐位、颈部悬吊牵引每日1次,每次15~30min,牵引重量2.5~7kg不等,具体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情况和临床症状酌情处理。手法治疗:常用手法有揉捏法、提拿法、舒筋法、点拨法、旋转法、拍打叩击法及端提运转法等。根据患者症状每次组合反复施治,一般20~30min 1次。

1.3 治疗结果 评定标准:显著好转: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阳性体征不明显。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变。治疗时间最短6次,最长25次,平均18次。根据上述评定标准显著好转52例68.4%,好转22例28.9%,无效2例2.9%,总有效率达97.3%。

2 讨论[1~3]

颈椎病在中医临床总体属“痹症”范畴,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颈部、上肢感受外邪,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以致颈肩部肌肉筋骨、关节产生疼痛、酸楚、麻木等症状,中药辨证后以蠲痹汤祛邪活经,温经活血,标本兼治。西医认为颈椎病是由颈椎劳损,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唇形骨质增生,骨关节组织退行性变化为主要发病原因,手法、牵引治疗可使颈椎增加活动度,有利于充血水肿消退,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减轻颈椎间盘压力,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粘连,牵开被嵌顿的关节囊关节滑膜。手法可疏通经络,缓痉止痛,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松解肌肉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三法配合运用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治疗副作用,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中医治疗虽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临床应注意本病病程长,症状复杂。辨证应细致耐心,分清风、寒、湿、热邪的标本虚实, 注意驱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后期应适当配伍补益正气之剂。而手法治疗应确切到位,掌握其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法要适度,不可盲目粗暴,任何粗暴不正确的手法都可导致不良后果发生。同时要注意牵引时的角度,最好在正式牵引前先用双手托下颌,采用稍伸、 稍屈、中立三种不同角度牵引,观察患者反应,相应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同时应指导患者配合正确的康复锻炼治疗。

【参考文献】

1 曹仁发.中医推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0.

2 冯天友.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1-32.

3 金晓冬.中医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4-206.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篇3

【摘要】 目的 观察回医手牵足蹬正骨疗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张氏回医屈肘手牵足蹬法治疗的因各种原因致肩关节脱位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手法牵引时间2~5min,均一次复位成功,经复位后检查疗效满意。所有病例都得到了6~12个月的随访,均治愈,活动良好,无再次脱位,亦无肩周炎、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的发生。结论 屈肘手牵足蹬法复位省力,手法轻柔,损伤轻,痛苦小,疗效满意,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手牵足蹬法;肩关节脱位;张氏回医

肩关节是全身大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部位,据北京积水潭医院资料统计占全身四大关节(肩、肘、髋、膝)脱位的40.1%[1]。手法复位是治疗肩关节脱位的最主要、最理想的方法。临床手法复位的方法很多,历代总结的拔伸足蹬法、椅背整复法、拔伸托入法、膝顶推挤法、牵引回旋法等。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7月,采用张氏回医屈肘手牵足蹬法治疗肩关节脱位13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男94例,女42例,年龄15~88岁,平均43.7岁。损伤原因:车祸伤45例,跌坠伤32例,牵拉伤41例,习惯性脱位18例。前脱位124例,后脱位2例,脱位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38例,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6例,合并肩胛骨骨折11例。

1.2 临床表现 ①明确的损伤史;②损伤肩部疼痛、肿胀或伴皮下瘀斑,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③检查:肩关节周围压痛,“方肩”畸形,关节盂空虚,可触及脱位的肱骨头,肩关节弹性固定,搭肩试验(Dugas征)阳性;④X线检查肩关节脱位。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复位 关节复位总的原则主要是“顺原路返回”[1],给予臂丛阻滞麻醉或肩关节局部麻醉(青壮年患者和耐受者可不予麻醉),麻醉生效后,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术者立于患者一侧,在患者腋窝处垫上棉垫等细软之物,术者将同侧脚跟置放在患者腋下靠胸壁处,先紧握患肢手臂、手掌在外展位作徒手牵引,同时以脚跟顶住腋部形成反牵引力,牵引动作应持续、均匀。3~5min后待患者肩部肌肉松弛后,将前臂外旋,持续牵引的同时,术者再将患肘屈曲至90°牵引,并做患肢内收、内旋动作,此时,肱骨头便会经关节囊的破口滑入肩盂,往往可听到响声,表明复位成功。

1.3.2 复位后检查 ①检查肩关节畸形消失,肩峰下无空虚感,恢复饱满状态;②弹性固定消失,搭肩试验阴性;③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存在;④X线示肩关节解剖关系正常[2]。

1.3.3 固定 单纯肩关节脱位,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3周即可;患侧肩关节囊破损明显,或肩周肌肉被撕裂,则应将患肢手掌搭在对侧肩部,肘部贴近胸壁,用绷带固定在胸壁;肩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应将患肢保持在内收内旋位置,腋部放棉垫,再用三角巾,“8”字绷带外固定于胸前。

1.3.4 外敷药物 按辨证分期外敷祖传回医药膏。①初期(1周内)外敷活血化瘀回药膏,每3日换药1次。②中后期(2~3周)外敷接骨续筋回药膏,每3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以上回医药膏均为本院制剂,并只限定本医院内使用。

1.3.5 功能锻炼 初期复位24h后至1周内,肩部和上臂肌肉的舒缩活动,2~3周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做肘、腕及握拳和耸肩等活动锻炼,3周后开始逐渐做肩部摆动和旋转活动。在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中要防止过度外展、外旋等活动,以防止再次脱位。

2 结果

2.1 疗效 全部病例手法牵引时间2~5min,均一次复位成功,经复位后检查疗效满意。所有病例都得到了6~12个月的随访,均治愈,活动良好,无再次脱位,亦无肩周炎、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的发生。

2.2 典型医案

李某某,男,45岁。患者于40d 前从2m 高脚手架上跌下,致右肩部畸形,肿痛,活动障碍,就诊于附近某医院,给与复位、固定,局部肿痛减轻。4周后解除固定时,发现右肩部仍畸形,右上肢不能抬举,遂到我院治疗。检查:右 “方肩”畸形,肩部肌肉萎缩,局部轻压痛,在锁骨下可触及肱骨头。右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及上举受限明显,搭肩试验阳性。

诊断:右肩关节陈旧性脱位。

治疗经过:入院后右肩部先以旧伤洗剂薰洗,每日3次,连续3d。在每次薰洗后,采用拔伸、摇转及局部按摩等手法,以松解黏连和挛缩,使右肩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大。3d 后进行复位,先在肩关节囊内注射1%普鲁卡因15mL,然后以手牵足蹬正骨疗法进行复位,听到响声,当即畸形消失,右手搭肩试验阴性。局部外敷活血化瘀回药膏,“8”字绷带固定,并用三角巾将患肢吊于胸前,然后嘱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但禁止做上肢外展、外旋动作。复位后拍片检查右肩关节对位良好。3周后解除外固定,逐渐练右肩关节各方向活动,5周后患者右肩活动基本正常。随访12个月,治愈。

3 讨论

对于肩关节脱位,《回回药方》介绍有六种复位法[3]:一是“手牵足蹬法”,强调屈肘拔伸牵引;二是“入掮法”或称之为“肩顶推挤法”,是把伤员伤肢置与医者肩上,使肩部顶住伤员肩腋下,然后把伤员掮起以复位;三是“牵引回旋法”类似现代所称的“科克尔法”(Kochers,1870),还主张对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用“十”字绷带固定,这种绷带固定法,到19世纪法国人继尔浦(Velpeau,1795~1867)提倡应用而被人命名为“维尔浦绷带”;四是“架梯法”;五是坚木杠杆法;六是拔伸托入法。对于产伤所致的婴儿肩关节脱位,《回回药方》也有记载,并主张用上述拔伸托入法的徒手法整复。对于肩关节陈旧性脱位的治疗,提到“坚实难治者,令其入澡堂用热水薰洗或用紫花儿油频滴病处使用手法令其软,原理就是松解关节挛缩和周围软组织的黏连,后令患者仰卧,采用拔伸足蹬法治疗”,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院治疗肩关节脱位所采用的手牵足蹬法是回医张氏祖辈从《回回药方》诸法中提炼出来,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修正后所形成的方法,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将肘关节伸直位牵引改为屈曲位牵引,这样避免了伸肘牵引时需要双手握住上肢有一相对固定的点以后才能产生牵引力,减低了肱二头肌的紧张度,避免了足蹬对内收肌群的刺激,使内收肌群的牵拉和肱二头肌的阻挡作用降到最低。多数患者采用屈肘手牵足蹬法治疗,最短2min,多数在5min内复位成功,均一次复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手法从古迄今难以尽述,虽说并不是单一手法所能包罗替代的,但是经过张氏回医正骨几代人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比较,屈肘手牵足蹬法复位省力,手法轻柔,损伤轻,痛苦小,疗效满意,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20-353.

[2] 张安贞,武春发.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60-365.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篇4

摘 要:牵伸运动对于网球运动尤为重要,牵伸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柔韧性,增加运动表现,其中动态牵伸能够达到快速激活神经肌肉,使运动员迅速进入比赛状态,达到最佳运动表现,达到训练的经济化,对降低损伤风险有着良好效果。不同的牵伸运动对于网球运动员击球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对12名受试者的实验,进行对比发现动态牵伸比静态牵伸更能使运动员达到更精确的击球,但对于运动员优势手击球技术而言,动态牵伸和动态牵伸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非优势手(如双反)的击球有显著性差异。建议网球训练前的热身采用动态牵伸,特别对于非优势手的训练更加注意动态牵伸的应用。

关键词:热身活动;牵伸运动;动态牵伸;静态牵伸;ITN测试;击球精确性

1.前言

热身活动是指运动员为训练或比赛所进行的前奏活动,是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环节。积极的热身活动可以提高训练水平,为比赛取得好成绩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积极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本文通过对专业网球运动进行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牵伸方式对于网球击球精确性的影响,作为今后训练前热身的理论指导,同时本文中的一套符合网球专项性的有效牵伸方式,希望能够在各级运动队进行推广。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网球二线队12人。

为避免测试结果受到击球技术的影响,12名受试者都来自于北京网球二线队,均有5年以上网球专业训练经历,同时ITN等级5级以上,为二级以上运动员水平。其中8名男生4名女生,男生平均年龄为168±15岁,身高1798±4厘米,体重748±5公斤,女生平均年龄为169±11岁,身高1763±42厘米,体重613±43公斤(平均数±标准差)。

受试者在实验前被告知实验目的、方法以及实验期间的注意事项,同时对运动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并熟悉ITN场地测试系统,并进行一周的适应性练习,在队员状态最好时,进行ITN场地测试,得到他们最好的击球精确度的数值,作为实验后的参照。

根据12个队员基本情况,把他们分成级别不同的三个组,然后分层抽样分成2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即动态牵伸组和静态牵伸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ITN级别,正手精确性,反手精确性,总精确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文献研究是做好论文先导和重要依据,研究中所涉猎的文献主要包括相关研究成果、统计年鉴以及有关论著,在研习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并在研究中借鉴、运用。

本文通过查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Pubmed等国内外文文献库,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料,运动生理、运动康复等相关教材,网球高级教练员培训教材等,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作者走访了国内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著名网球教练员和网球运动员,著名损伤和康复专家,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作者与北京网球队主教练、我国知名网球xx运动员沟通,了解运动员的基本信息,听取其建议,并在xx配合中完成实验过程。

2.2.3数理统计法

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得到的精确度的分值,采用Excel,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处理,每次测试各指标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志,以P<0.01作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标志。

2.2.4实验法

实验组(动态牵伸组)和对照组(静态牵伸)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实验,受试者按时间安排顺序依次来到场地进行热身,每次热身完后依次进行场地击球精确性测试,记录数据,本实验隔天进行一次,分别是周一、周三、周五,周日休息,为期两周完成。

实验中整个过程如下:

1)绕网球场慢跑5分钟。 2)休息3分钟。

3)动态或静态牵伸25分钟。 4)间歇3分钟。

5)场地测试5分钟

网球运动中所设涉及的肌肉群较多。根据这些肌群,我们设计了一些动作。静态牵伸为从上到下,每个动作2组,每组做20―30秒;动态牵伸围绕躯干进行,每个动作2组,每组单侧6-8次;动态热身强调先牵伸臀大肌,核心周围肌群,群干肌群,大关节肌群,慢慢过渡到小关节肌群,由慢节奏到快节奏,牵伸幅度慢慢加大,均匀用力,牵伸后半段要进行不稳定性的牵伸动作,达到神经激活的作用。

3.研究结果

3.1动态热身组和静态组进行比较

动态热身组总精确度得分要优于静态热身组,并且两者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动态热身组平均值与最好成绩相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动态热身能够使运动员快速进入状态的效果。本文中最佳成绩是在实验前,专项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多次的击网球精确性测试得到的最高值就是最佳成绩。

3.2正手和反手精确度比较

通过以下得分表说明,动态牵伸比静态反应的正手精确性更好,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性(P>0.05),反手的精确度,动态牵伸要优于静态牵伸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牵伸的方式对于反手更有效,而对于正手精确度的效果并不明显。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本实验对于网球运动员进行热身时有较好的借鉴价值,实验证明,热身活动中的动态牵伸对于网球运动员精确性的影响要优于静态牵伸,做过动态牵伸的运动员能够更快速找到击球的精确性,快速促进运动员进入最佳的训练状态;对于优势的技术,动态牵伸和静态牵伸无显著性差异,即静态牵伸并不会对优势技术的精确性造成影响;对于弱势技术,动态牵伸能够有效促进达到最佳成绩,找到击球的精确性。总之,热身中的动态牵伸是一种促进击球精确性的良好的牵伸方式。

4.2建议

本文在实验中对牵伸运动的强度控制不足,可能会导致实验误差,热身活动的强度也是今后科学训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实验证明动态牵伸对于训练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比赛能否有促进作用,尚且未知,可以作为以后研究方向;通过本实验发现,动态牵伸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弱势技术尽快找到精确性,是否对于技术尚且定型者有积极的意义,需要进行验证。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指导老师:林雅鸣

参考文献:

[1] 孙竞波.热身运动浅析[J.中国体育科学学报.2002(11):33

[2] 刘菩.浅析热身活动的生理学意义[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 正骨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笔者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分别采用推拿按摩、牵引、理疗等方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32~76岁。病程2个月~10年。全部病例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颈椎X线片、TCD和CT检查,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1]。

1.2 症状体征 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个别病例有猝倒,持物落地和复视等。颈部活动可诱发上述症状的发生。体征有颈肌痉挛、压痛,活动受限,棘突偏歪。均通过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其中所有病例均有眩晕症状。

1.3 治疗方法 颈椎自动连续牵引:患者取仰卧位,颈椎前屈5°~10°,用枕颈带牵引法,牵引重量15~30 kg,持续牵引30~60 min,每天一次。牵引前要排除颈椎结核和肿瘤等疾病,牵引时要从轻到重避免牵引力过大所致的不适,牵引后要平卧10 min再起床。

推拿按摩:理疗后即行推拿按摩,手法应由表入里、从轻到重、柔和平稳,切忌暴力。步骤:①消散法:用推、揉、拔、捏等手法放松颈肩部和上背部肌肉,用弹拨、理筋手法松解粘连、消瘀散结;②穴位法:点、按、揉风池、风府、太阳、百会、肩井穴各2 min,然后摇颈椎、拿肩井各5 min;③斜扳法:如C棘突右旋转移位的治疗,医者左手托起下颌,由轻到重向左侧旋转提拔牵引,同时右手拇指把C。棘突向右侧推按;④疏筋理筋法:最后用拍打、叩击、轻揉等手法放松颈部,反复数遍,至治疗结束。以上治疗20~30 min/次,1次/d。

2 疗效评定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症状消失,颈椎曲张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眩晕恶心等症状明显缓解,减轻,颈椎曲度改善,基本能够进行日常活动;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颈椎曲度无改善。结果痊愈92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有外内两种原因。外因是各种急慢性外伤造成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等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脊柱稳定性下降,促使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增生物直接或间接压迫血管而导致。内因是椎间盘本身的退变,使椎间隙变窄,脊柱稳定性下降,后关节囊松弛,关节腔减小,关节面发生磨损而引发关节突增生使椎旁孔减小[3]。两种原因均导致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至血管狭窄、曲折而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颈肩痛、颈枕痛、头晕、恶心、呕吐、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失眠或嗜睡等症状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康复手法之一,因牵引能解除项部肌肉痉挛,缓解颈椎垂直轴线上的压力,增大椎间隙,使扭曲的椎动脉伸直和舒展改善椎动脉的血供。还可以使失稳的椎体得到矫正,并松动钩椎关节,使因变形而导致的上下横突孔移位,使椎动脉的受压,痉挛等致病因素得以消除。

推拿手法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在于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和痉挛,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使筋络顺接,气血流畅,达到疏经通络、理筋整复、荣养清窍而晕止的目的。取位头后仰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缓解椎动脉受压,头晕症状可得以改善,并可提高患者对手法的耐受度;揉、滚颈屈伸肌群和颈旋转肌群及项韧带则能松解肌肉和韧带,以解除其疲劳;弹拨项部肌肉则缓解颈椎曲度变化应激产生的肌肉痉挛及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拔伸时将颈椎提起,使其首先恢复生理曲度,继续拔伸则可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旋转拔伸则能调整脊椎关节突和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缓解神经根受压所产生的症状。

参 考 文 献

[1] 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篇6

【摘要】目的:选择50例颈椎病患者,比较分析颈椎牵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颈椎病与颈椎牵引配合药物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分成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颈椎病患者共25例(治疗组),颈椎牵引配合药物疗法治疗25例(对照组),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和总结。 结果: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无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4.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显著差异(P

【关键词】颈椎病 颈椎牵引 推拿疗法 药物疗法

在过去,颈椎病被视为中老年的疾病,年轻人大多不会受到此种疾病的困扰,但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目前不少年轻人也饱受颈椎病之苦。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每5个人就有一个颈部僵硬不舒服,这说明颈部组织损伤对现代人来说是相当平常的事。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人经常长时间伏案工作,但又姿势不正确,造成颈椎肌肉经常紧崩,使到颈椎间软骨增加负荷,很容易造成颈椎过度劳损,有人因此患上颈椎病、腰椎病等所谓职业病。

所谓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或颈肩臂综合症,是指颈邻近组织压迫颈神经或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1948年以来,国际上逐渐采用“颈椎病”的命名。颈椎病常见的病理基础是颈椎间盘突出及骨质增生。突出或膨隆的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质压住颈神经根即会形成神经根型颈椎病。若压迫到脊髓,则形成脊髓型颈椎病,若压迫到椎动脉,则形成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为神经根型和二种以上混合型,不少病例也伴发交感神经受压症状,通常是因交感神经丛同时被影响所致[2,3]。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则可致肢体瘦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颈椎病在祖国医学属“痹症”的范畴。颈椎病患者常感颈部疼痛,可向头、耳枕部、前额、肩背部及上臂至手、手指部放射,伴有酸胀麻木,发凉,沉重感,颈部活动受限,向健侧转动时疼痛加剧,向患侧转动则减轻。当头转动到某一位置引起脑缺血,患者感到眩晕、恶心呕吐,有时可出现下肢无力或突然摔倒现象。颈椎病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工作方式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呈现普遍化、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真正意识到是该向颈椎病挑战的了。颈椎病也是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主要病种之一。目前治疗本病多采用非手术疗法,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又以颈椎牵引配合传统的推拿疗法最为常用,也容易被患者所接受[4]。而在非手术疗法中又陆续出现了许多中西药物的参与,有必要对药物疗法作一个比较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择2007年5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颈椎病患者50例(除脊髓型)。颈椎牵引配合推拿疗法为治疗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21-75岁,病程2个月至3年;颈椎牵引配合药物为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8-70岁,病程3个月至5年。

1.2 方法

1.2.1 颈椎牵引:牵引取坐位进行。牵引时,通常用颌颈牵引带在下颌及枕部施加牵引力,使颈椎稍前屈致颈椎轴线与躯干轴线相交约成25度左右。牵引时,要求患者颈肩部及躯干充分放松。若是椎动脉受压型的病人,上述角度宜小一些,使下颌部受牵引的力更多一些,要注意牵引带不宜太靠近耳朵,以免影响颈内动脉的血供。由于颈椎病可以因人而异,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故在刚开始作牵引的几次中,应指导患者试将座椅前移或后退,以便调节牵引角度,从而找到一比较适宜的角度,这时的患者无论在牵引时或者牵引结束均无不适感。牵引的重量一般是自体重的7%~20%不等。颈椎牵引,1次/d,30min/次,10次为1个疗程。选择牵引的重量宜从轻逐渐增加。若患者在完成一次牵引治疗后,自觉颈部牵拉感觉不明显,应在下次牵引时增加重量。到牵引治疗结束后,患者颈部有牵拉感,自觉舒适、放松为至。

1.2.2 推拿疗法:在颈背部反复用掌揉、滚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位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应包括肩、肘、手的经络穴位;若为椎动脉型,手法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可用旋转扳手法,常用手法是当病人主动施转头颈时,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下颌部和颈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行此手法须注意二点,一是不可盲目寻求旋转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响声;二是旋转头颈到大约45度即止。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整理。10~20min/次,推拿时间的长短和施力的轻重,应视人视病而论,灵活应用。病人体质好、体重大,则施力较大、较深,推拿时间稍短;病人若年老体弱,则施力轻、柔和,推拿时间应稍长。推拿1次/d,10次为1疗程。

1.2.3 药物疗法:颈椎病症状显著时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素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及血管扩张药。祛风散寒温筋通络的中药也常有应用。

缓解肌肉紧张:用复方氯唑沙宗片,每次1片,一日3次,饭后服用。

止痛消炎:用消炎痛栓50或100mg,肛内每晚一次,同时口服舒乐安定1mg,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也可用布洛芬、芬必得、扶他林等止痛。

营养神经:用VitB1100mg和VitB12注射250ug各1支肌内注射。每日一次,20次一疗程,或口服VitB1、VitB12。

扩张血管和改善血管功能:用地巴唑、弥可保、VitC、VitE。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用谷维素10~20mg,每日三次。

1.3 统计学方法:两组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均受取X2检验(Chi-square test)。

2 结果与分析

2.1 疗效标准[5,6]

表1 疗效标准

2.2 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4.0%。两组疗效(或疗效有率效)比较,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3 疗效分析: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病程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4.0%。经统计学处理,X2=5.710956,v=1,P=CHIDIST(X2,v)=0.016859[7]颈椎牵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组与颈椎牵引配合药物疗法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本文选择颈椎病患者50例,分两组进行颈椎牵引配合推拿疗法、药物疗法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病程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4.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显著差异(P

颈椎牵引是通过牵引力对颈椎加载(应力)产生生物力学效应(蠕动)起到作用。其治疗机制主要为: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椎间间隙和椎间孔增大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使扭曲的椎动脉伸张;减少椎间盘内压、缓解椎间盘组织向周缘外突的压力,利于外突组织的复合[8]。

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加速新陈代谢,利于组织修复,加速淋巴回流,促进对渗出水肿的吸收;改变滑膜、肌腱和关节的嵌顿与错位,解除肌肉痉挛[9,10]。推拿可以促进体内止痛物质内啡肽羟基及钾离子通道的结构稳定,从而使疼痛缓解。

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神经根无菌性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根的瘀血、缺血、缺氧状态,阻断炎症介质对组织的进一步损害,并且降低神经根的敏感性[11]。

由于用药不能有效的解除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无法扩大狭窄的椎管和神经根管以及松解神经根的粘连,加之长期服药会产生药物副作用,而颈椎牵引、推拿疗法简单易学,操作简单、患者感觉舒适,综合施治,因而较颈椎牵引配合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明显提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永善主编.新编康复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211-213

[2] 范振华主编.骨科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医学大学出版社,1999:232-238

[3] 南登主编.康复医学-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9-215.

[4]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3.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4-02

颈椎病是由颈部外伤、劳损、退变的刺激,风、寒、湿邪气的侵袭而引起的颈部软组织僵硬、强直、痉挛,严重的还能使颈部解剖位置发生变化,神经离位、血管受压、小关节发生紊乱、错位而使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狭窄而引起水肿、粘连、缺血、无菌性炎症,致使颈部疼痛、僵直、局部压痛、功能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颈椎病临床分型比较细,根据笔者临床治疗和观察,可分为退变型颈椎病和外伤型颈椎病两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8年9月~2009年3月,门诊收治1 280例颈椎病患者,男686例,女594例;其中年龄在40~49岁之间患者发病率最高,占总人数的60.7%。

根据病因诊断,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颈椎病五型。1 280例患者根据病因诊断分型对比见表1。

表1 颈椎病病因诊断分型后人数对比

1.2分型与临床表现

1.2.1退变型颈椎病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头痛、头昏、胸闷、心悸、耳鸣、失眠,血压或高或低。有的伴有上肢串痛或手指麻木。X线示:颈椎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

1.2.2外伤型颈椎病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中小学生也时有发生,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颈部不适,落枕样感觉,上肢可见串痛。追问病史,大多有外伤史。X线可见,颈椎强直,生理曲度消失,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用平衡推拿疗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痛苦小,针对性强而备受广大患者欢迎。

1.3治疗方法

1.3.1牵引颈椎病症状较轻者,以颈椎牵引器给予患者颈部10 kg/次牵引力进行牵引,牵引10 min后放松,牵引10 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可增至15 kg/次牵引力进行牵引,牵引时间为15 min。症状较重者,每次以10 kg牵引力,牵引10 min后放松,间隔10 min再牵引,连续牵引3次即可,牵引10 d为1个疗程。

1.3.2推拿每次牵引后,嘱患者休息10~20 min再行推拿,手法根据临床病型分述如下:

1.3.2.1退变型颈椎病①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拇指与四指拿捏颈部两侧的肌肉和韧带5~10遍;然后,一手托住下颌部向后向上用力,使棘突充分暴露,另一手拇指沿颈椎棘突两侧自上而下弹拨3~4遍。再用拇指点按醒脑穴、痤疮穴、疲劳穴,每穴1 min。神经根受压致使患肢麻木者、可一手握住患者手指,另一手自上而下拿揉患肢肌肉数次,弹拨患侧臂丛神经数下;②一手扶于后头部向右用力,另一手把住下颌部向左用力,两手作用的同时,可使颈部向右旋转40°~45°角,此时两手再稍加用力,可听见椎体错动的响声。然后两手交替,在对侧施同样手法,最后顺理颈部软组织数下。这样可纠正错位的小关节、韧带和神经,缓解颈椎间隙狭窄而受压的血管、神经。

1.3.2.2 外伤型颈椎病此型患者多伴有直接或间接外伤,大部分患者可能有颈部小关节的错位或紊乱棘突偏歪。①同退变型颈椎病治疗方法;②双手分别扶于颈部的前后,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向健侧用力,另一手扳住下颌部向患侧用力,使颈椎旋转到不能再转动时,两手同时稍用力扳动,此时顶住偏歪棘突的拇指指腹可有椎体向健侧滑动感觉,同时又可听见小关节复位时的响声。效果立竿见影,但此法须和患者紧密配合,颈部前曲的角度合适,扳动的力量适当,旋转的幅度合理,方能奏效。

1.4 疗效分析

痊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工作疲劳时仍感头颈部不适,但不影响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部分消失或减退;无效: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在1 280例颈椎病患者中,痊愈488例,占38.1%;显效572例,占44.7%;有效202例,占15.8%;无效18例,占1.4%,总有效率为98.4%。

2.2 近期疗效

1个疗程治疗后有效者788例,占61.5%;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者421例,占32.9%;3个疗程后有效者62例,占4.8%。

2.3 远期疗效

对802例(62.7%)颈椎病患者分半年、1年、2年3次进行随访。因生气、受凉、劳累而有复发现象的有89例,占6.9%,现症状较治疗前为轻,继续治疗仍有效。

3 讨论

牵引能扩大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压迫,起到消肿、止痛作用,还能稳定错位的小关节。推拿主要是对神经的弹拨、肌肉起止端的按压、顺理和小关节错位的整复。所以针对性强、疗效显著。颈部肌肉薄弱,神经血管分布丰富,着力点强,旋转幅度大,而极易受风、寒、湿邪气的侵袭,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往往不甚理想。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通过牵引能改善椎间隙的狭窄,减轻神经根受压,因错位的关节牵引后通过向心力的原理而起到稳定作用。推拿是以指代针,用指着穴、以点、按、推、拿、揉等手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扩大血容量,松解软组织的粘连,还能通过手法纠正解剖位置的变化,以使神经回位,小关节复原。所以牵引加推拿,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且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成民.按摩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

[2]王友仁.按摩与健康[M].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2:11.

[3]马修棠.中国医用点穴学[M].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7.

[4]朱清祥.浅谈平衡医学中的推拿[J].亚洲医药,2000,11(9):126.

[5]戴志凌,邵雪.定点旋转手法加功能锻炼治疗老年性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43.

大手牵小手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The clinic study on the comined treatment of th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ZhaiHiuxong LiangQinghua ChenDaxiang

【Abstract】Objectives: to study the treatment of LIDP. Methods: We reviewed 155 cases from Jul 2002 to Jan 2008. Results: Follow-up evaluations revealed 122 excellent, 23 good, and 10 poor results, 93.55 per cent cases are satisfied. Conclusions: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proved to be a satisfied treatment of LIDP.

【Key words】 LIDP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中图分类号】R7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88-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对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大多数患者担心手术治疗影响工作生活而乐意接受非手术治疗。笔者自2002年7月~2008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5例,男98例,女57例;年龄22~55岁,平均38.4岁;病程1月~2年,平均4个月;突出部位,L3~4节段11例,L4~5节段97例,L5、S1节段47例。全部病例均经过CT、MR检查证实。有急性腰扭伤病史者89例,感受风寒后腰痛49例,无明显原因者17例,腰痛伴单侧下肢疼痛者112例,伴双下肢疼痛13例,单纯腰痛4例,单纯腿痛26例,CT、MR检查见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34例,黄韧带肥厚17例,骨性狭窄13例,间盘钙化4例,中央型巨大突出2例。

2 治疗方法

2.1骶管阻滞疗法。患者俯卧位,两腿尽量分开,小腹部垫枕,医者位于患者左侧,先以右手拇指触骶裂孔,作好标志,以便穿刺,穿刺在无菌局麻下进行,抽吸无血液,无脑脊液即可用药。药物:氟美松5mg, 2%利多卡因100~120mg,维生素B121000μg,加生理盐水15~20mL。注射速度视患者耐受性而定。注射完毕,令患者臀垫枕头臀高头低15~25°仰卧位30min以利药物向腰部扩散。5天一次,3~5次为一疗程。

2.2热敷治疗:将大黄、桂枝、荆芥、羌活、防风、伸筋草、透骨草、乳香、没药、延胡索各50g混匀装入2个布袋,缝口,放入锅中蒸热。嘱患者俯卧,将布袋置于腰骶部,不时翻动,勿烫伤皮肤,2个药袋交替使用,每次热敷30min,每日1~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3电动牵引。 患者俯卧于电动牵引床上,腰部过伸30o位固定骨盆及胸部,持续牵引30分钟,牵引重量为体重的40%~50%.

2.4手法整复。牵引按压 持续牵引下冲击性重压突出间隙3次。方法是经左手食、中环指并扰压于患椎间隙,以右掌根压于左中指上,冲击性重压。

斜板患者侧卧位,下肢自然伸直,上肢尽量自然屈曲,医者面对患者站立,两肘分别按患者的肩前部及臀部,做相反方向前后、上下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当扭转到阻力时,再稍加压,常常听到“喀喀”的响声,用同法治疗对侧。

按腰搬腿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一手压住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另一手托住患者大腿部,用力向后上搬动让腰部与床面倾斜呈30o角时,使腰部及髋部过伸,此时可听到响声,左右交替进行。

3 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蒋位庄所定[1]疗效标准,分为临床治愈、好转、无效三级。临床治愈:腰腿疼痛消失,腰外形和活动均正常,直腿抬高增加30度以上。好转:腰腿疼痛减轻,腰形和活动改善,直腿抬高增加15度以上,无效:腰腿疼痛无减轻,腰形和活动无改善,直腿抬高不增加。

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22例,好转2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3.55%。

4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很多,虽均有效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取得最佳疗效。而中西医结合疗法集各家之长,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共同作用于病位,使突出的髓核炎症消除,体积缩小,神经根粘连得到松解,椎间盘相对还纳,突出物、神经根、硬膜囊三者组成新的位系。通过化学和物理的复合治疗,能尽快地使突出物还纳,从而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早期痊愈。

骶管阻滞疗法可阻断疾病的恶性循环,消除肌肉紧张,解除血管的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和缺氧,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使内环境趋向稳定,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突出物,一方面消除其无菌性炎症,缩小其体积;另一方面起到剥离松解粘连的作用。骨盆牵引,通过机械拉力,一方面拉大椎间隙,使其成为负压,对突出物产生吸纳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后纵韧带绷紧,施压于突出物,逼其还纳。手法推拿整复,能解除腰肌痉挛,纠正小关节错位,增加椎间盘内负压,通过微动效应使突出物、神经根、硬膜囊组成新的位置关系,促使突出的髓核尽快还纳。药物外敷,能够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消肿止痛,且直接作用于病位,最终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中药热敷通过药物局部作用,使其直接渗透到病处,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功效,能改善神经根的缺血缺氧状况,消除无菌炎症,从而使突出椎间盘自然缩小或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普遍存在腰背肌肌力下降。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采用五点式支撑练功法等,熟练后改三点式练功法,使腰背肌肉力量得以加强,促进疼痛的消除及疗效的巩固,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校扶贫日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