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时间:2022-08-13 01:09:55

摘要:孙悟空和婴宁这两个人物形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多的相似性:他们都经历了从早期生活的自由自在到为社会现实所迫改变自身再到最后实现个人现世生活的完满这样一个过程,这种相似的人生经历蕴含着作者相似的对人类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与思考。这种思考与明中后期到清前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密不可分,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对个体生命生存境遇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孙悟空;婴宁;生存;境遇;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婴宁与孙悟空,一个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一个是明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猴精;一个是爱花爱笑娇憨可人的小女子,一个是爱打爱闹机灵英勇的大丈夫;一个是积极聪慧地追求美满爱情婚姻的巾帼,一个是几乎没有任何男女之欲的须眉,除了都是虚构的神仙鬼怪形象这一相同点之外,二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仔细体味我们会发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有着很多的相似性。

一、婴宁与孙悟空形象的相似性

婴宁与孙悟空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孙悟空的人生经历很明显地可以分成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孙悟空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在大闹天宫阶段,孙悟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他一直在为自由自在的人生理想而战。他首先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找到了花果山水帘洞,并做上了美猴王,与众猴过起了“在仙山福地,古洞十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也终有“年老血衰”“一旦身亡”的时候,“不得久注于天人之内”。为了“跳出轮回网”“与天齐寿,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孙悟空历尽艰辛参访仙道,最终修成仙道归来,并“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使得“四海九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1]。然而,孙悟空的桀骜不驯无法无天却为天界所不容,玉帝使出了各种手段意欲收伏这个不懂规矩的妖猴。在天界和西天如来等的联合夹攻下,孙悟空最终被收伏并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从而结束了他为自由自在的人生理想而战天斗地的历史。

在取经缘起之后,经历了五百年重压同时也失去了五百年行动自由的孙悟空,接受了观音菩萨的建议,放弃了早年的那种桀骜不驯,愿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并从此开始了他的西天取经生活。当然,这种接受与遵从,是孙悟空在直面他的人生之后的不得已,但同时也是最现实的选择。西天取经阶段,孙悟空依然还是一个勇士,不过这次他的对手不再是三界中的神兵天将(这些人此时已经成了他的盟军和助手),而是取经路上的妖魔。他用他的勇敢和智慧跟取经路上的种种妖魔鬼怪进行斗争,并最终保护唐僧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他也为自己赢得了“斗战胜佛”的封号,从一个五百年前为三界所不容的妖猴,蜕变为三界崇奉的真佛,孙悟空就此实现了他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得到了他现世人生的完满结局。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人生经历了从早期生活的自由自在、到后来为社会现实所迫改变自身、再到最后实现个人现世人生的完满这样一个人生过程。孙悟空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那就是,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是人性的根本愿望,但是现实社会没有为个人提供这样一种无拘无束的生存环境,而且它也不允许个人这样无拘无束地生活,个人,哪怕是像孙悟空这样神通广大的人,都只有遵从现实社会的某些规则,才能达到现世生活的完满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婴宁的人生,虽然不像孙悟空人生的两个阶段那么明显,但其实也可以以婴宁离开南山进入王子服家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婴宁,生活在远离尘世的山野之中,我们不妨称之为山野人生;后一个阶段的婴宁,生活在世俗礼法制约的现实世界,我们不妨称之为世俗人生。

在山野人生阶段,婴宁过的是单纯自由的少女生活。她可以在野外对心仪自己的男子“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可以对在自家门外窥视自己的男子“含笑”,也可以在异性男子面前无所顾忌地“嗤嗤笑”“笑不可遏”“大笑”,她甚至还爬上树头并“狂笑欲堕”,更甚者她居然还与异性男子讨论“夫妻之爱”与“寝处之事”……此时的婴宁,可以随心所欲地笑,可以无拘无束地玩,也可以自由自在地与自己中意的男子交往。这个山野中长大的娇憨单纯的少女,不仅以她纯真爽朗的笑和天真无邪的憨征服了王子服,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也征服浸润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引发了读者对于这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的无限热爱和对那种自由自在单纯明净的山野生活的无限向往。

但是,这种自由单纯的生活却随着她进入现实的世俗世界而一去不复返。到达王子服家后的婴宁,过的是有世俗礼法制约的生活。初到王家的婴宁也还在笑,或“吃吃笑”,或“浓笑”,或“放声大笑”,或“孜孜憨笑”,但这时的笑与当日在山野中的笑相比,则少了一份纯美而多了一份目的性,那就是以笑消除王子服母亲的疑虑并赢得王母的欢心,最终赢得自己的婚姻。到达王家后的婴宁,也不再像在山野中的“少教诲”“呆痴如婴儿”,而是“昧爽即来省问,操女红精巧绝伦”,婚后不仅“房中隐事”“殊密秘,不肯道一语”,而且“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迅速地从一个不通人事的憨痴少女变为世俗生活中的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儿媳。西邻子事件更是使婴宁意识到自己的笑在世俗社会中的隐患,因此“矢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最后,曾经“笑辄不辍”的婴宁竟对王子服零涕哽咽起来,那是在诉说自己凄惨的身世,并在王子服的帮助下完成了她合葬父母的心愿,“由是岁值寒食,夫妻登秦墓拜扫无缺”。[2]这时的婴宁,早已不再是昔日山野中的那个憨痴可爱的少女,而是蜕变为一个熟谙世俗礼仪的成熟,她拥有了美满的婚姻并完成了多年来报父母反哺之恩的夙愿。当然,婴宁的这种转变也是有原因的,她的转变其实跟孙悟空的转变一样,都是源于一种外在的重压,只不过孙悟空面对的是五行山五百年的有形的重压,而婴宁面对的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世俗礼法这种无形的重压。婴宁要获得现世人生的完满,她就必须放弃山野生活的无拘无束,自觉自愿地遵从世俗社会的礼法规制。

简言之,与孙悟空经历相类似,婴宁也经历了从早期山野生活的自由自在、到后来为世俗社会所迫改变自己、再到最后实现现世人生的完满这样一个人生过程。婴宁这样一种人生经历,其实也蕴含了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那就是,自由自在的人生只能存在于远离尘世的虚构的山野狐鬼世界之中,要想获得世俗生活的完满,就必须遵从世俗社会的种种规则。

综上可见,婴宁与孙悟空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曾经有过无拘无束的少年时代,但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他们又不得不改变自己来适应现实社会。所以,虽然孙悟空这一形象形成于明代的中后期,婴宁产生于清代前期,期间相隔了一个多世纪,又出于不同的作家之手,二者属于“相见不相识”型,但却“同是天涯沦落人”。而他们这种相似的经历,又蕴含了作者相似的对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诞生于不同朝代不同作家之手的这两个人物形象身上蕴涵了这种相似的人生思考呢?

二、人文主义思潮与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与思考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缩影,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产物,凝聚着那个特定时代人的思想情感与愿望期盼。孙悟空与婴宁这两个人物形象,就是明中后期到清前期那个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产物,体现出了那个时代有思想的人的感受与思考。那么,吴承恩和蒲松龄生活的明中后期和清前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市民阶层在逐渐壮大,这个阶层的兴起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显著变化。“当时的社会生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控制力也越来越松弛。” [3] (P409)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就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新的学说,像王阳明学说、比王学走得更远的以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的学说等等。王学尤其是王学左派的学说,反对传统的程朱理学,肯定人的欲望,如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人由于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物质要求,认为饮食男女的人欲就是天性;何心隐也从正面肯定了人欲,并主张对人欲进行引导;李贽提出“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更是对人欲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这些主张都肯定了人的自然天性,超越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和政治秩序允许的边界,包含了更多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形成了一股新的进步思潮。明中后期这种进步思潮,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样,在明清易代清军入关这样的重大政治历史变故面前不堪一击,遭到致命的打击。直到康熙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康熙中叶之后,资本主义萌芽才又重新出现并发展起来,晚明的进步思潮也得以重新复苏。在这种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后来戴震就提出了“理者,存乎欲者也”,认为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将“理”与“欲”统一了起来。总之,从明中后期到清代前期的这种进步思潮,表现出了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面貌,实际体现的是市民阶层注重个体生命与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 [4]因为晚明直到清代前期的这一思潮,确实是以关注人为核心,注重人的自我价值,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指称是合适的。

从明中后期到清前期这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与传播,对于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金瓶梅》、《牡丹亭》对个人欲望的关注与思考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证。应该说,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和《聊斋志异》中婴宁这一形象的出现,也都是这种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因为吴承恩和蒲松龄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与传播的时代,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作家,他们肯定受到过这种进步思潮的影响。吴承恩的情况我们知之不多,但从他对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人的内心和命运的关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管是爱情题材还是科举题材,都鲜明地表现出他对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命运的关注,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事实上,也正是在明中后期到清前期这种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个体生命、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吴承恩和蒲松龄才开始他们对人的心灵情感和人生命运的关注,并由此展开了他们对人类自身生存境遇的深入思考。

受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吴承恩和蒲松龄都肯定了人的正常的欲望,肯定了个体对于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一点从他们对孙悟空大闹天宫阶段和婴宁山野人生阶段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所做的饱含热情与向往的描绘就可以看出。但是,这两位作家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他们生活的时代,这种自由自在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吴承恩让孙悟空桀骜不驯战天斗地的人生止步于五行山下,蒲松龄则让婴宁无拘无束单纯明净的人生停留在那个虚构的山野狐鬼世界之中。既然在现实生活之中完全的自由不可得,那又如何才能实现现世生活的完满呢?吴承恩和蒲松龄不约而同地让他们挚爱的主人公选择了对现实进行妥协与遵从――孙悟空对三界的妥协与对三界规则的遵从,使他最后成为斗战胜佛,实现了现世人生的完满;婴宁对世俗社会的妥协与对世俗礼法的遵从,使她获得了美满的婚姻,实现了她现世人生的完满。

总之,在婴宁和孙悟空这两个人物形象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人的内在心灵世界和现实人生命运的关注,以及他们对人类自身生存境遇的思考。这种思考,表现出了作家那种清醒认识社会现实的理性精神,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的生存境遇。

三、对人类生存境遇关注与思考的意义与价值

吴承恩和蒲松龄通过孙悟空和婴宁这两个形象展开的这种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与思考,在明中后期之前产生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之中是没有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更多的关注了个人的道德价值和社会责任,对于个体生命内在心灵与现实人生幸福的关注还相对缺乏,这当然跟元末明初还缺乏这样一种人文主义关怀的文化土壤有关。

同时,吴承恩和蒲松龄的这种思考也不同于同样关注个体人生的《金瓶梅》,因为《金瓶梅》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物欲和,探讨的是人性在晚明时代的复杂表现。而吴氏和蒲氏则更多关注的是人的自由、尊严和爱情等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以及个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现世生活的完满所做的努力,他们探讨的是人的内在情感世界与外在生存境遇的问题。吴承恩和蒲松龄这种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与思考,实际也表明,当历史发展到明末清初时,文人已经开始把他们关注的目光从传统的群体转向新兴的个体,个人的内心世界、个体生命的生存境遇问题已经成为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无疑是文学创作的一大进步。

吴承恩和蒲松龄的这些思考,也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吴敬梓和曹雪芹正是在婴宁和孙悟空这两个形象以及作者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在《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塑造了王玉辉、杜少卿、宝玉、黛玉、宝钗等等这样一些内心世界丰富复杂的悲剧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全方位、深层次地展开了他们对人类自身生存境遇的思考。直到今天,这两个形象在给读者带来审美感受的同时,依然能够促使读者去思考我们自身生存境遇的某些问题。同时这两个形象的艺术魅力,也给当代作家的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1994.

[3]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0.

[2]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4).

上一篇:浅谈动物防疫环节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