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区商住楼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探析

时间:2022-08-13 01:01:08

某小区商住楼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探析

【摘 要】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深基础形式,由于其适用于各种岩土层条件,具有单桩承载力高、建筑费用低、无挤压、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钻孔灌注桩成桩工艺较复杂,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尤其是在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成桩质量的控制难度大大提高。本工程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较好地结合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质量控制措施,使工程质量尽可能做到事前控制,确保了成桩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质量控制措施、效果

1. 工程概况

某小区商住楼1#~4#楼,框剪结构,地上十八层,地下车库二层,总建筑面积60828.6m2。基础方案经对比论证后,最终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2. 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场地提供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本场地岩土层共分为8 个工程地质层,14 个工程地质亚层。各岩土层分布情况及特征如下:

①-1层杂填土:松散,杂色,由建筑垃圾、塘渣组成。层厚

2.0~3.6m。

①-2层粘土:褐黄色,可塑,局部为粉质粘土。层厚1.0~2.70m。

②-1层淤泥:灰色,流塑。层厚4.0~8.50m。

②-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层厚3.0~10.80m。

③-1层粉质粘土:灰色,软塑。层厚4.60~12.70m。

③-层粘土:灰黄色,软塑,局部为可塑。层厚1.80~9.70m。

④-1层粘土:褐黄色,可塑——硬塑。层厚1.50~9.00m。

④-2层粘土:灰褐色,软可塑。层厚0.50~11.30m 。

④-3层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层厚1.40~3.90m。

⑤层贝壳:浅灰、灰白色,稍密。层厚2.0~6.80m。

⑥层粘土:翠绿、褐黄色,硬可塑。层厚1.90~10.30m。

⑦层砾砂:杂色,中密。层厚2.50~7.90m。

⑧-1层强风化凝灰岩:杂色。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块状,岩层顶面起伏较大。层厚1.0~7.20m。

⑧-2层中风化凝灰岩:杂色。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被铁锰质氧化物充填,岩体被切割成岩块,岩芯呈短柱状,与上层为渐变接触,分层界面不明显。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0.0MPa。

3. 钻孔灌注桩设计

本工程共设计钻孔灌注桩866 根(包括前期施工的试桩7 根、锚桩28 根),桩径为700mm、600mm 两种,单桩设计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2500KN、2100KN;桩端持力层选用⑧-层中等风化凝灰岩,要求桩端全断面入持力层深度为1.0m;桩身砼强度为C25,孔底沉渣小于50mm,主筋保护层厚度50mm,钢筋笼长度27.0m。

4. 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显示,本工程下卧基岩面起伏较大,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桩端持力层为⑧-2层中风化凝灰岩,岩石强度较高,入岩困难较大;而上部存在软弱土层,易缩径;土层中粘土较厚,易糊钻;呈中密的碎石土层,厚度较大,穿透较困难。按常规的方法施工效果不理想。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我们在桩位放样、护筒埋设、钻机成孔、防止钢笼上浮、清孔、砼灌注等施工主要环节制定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4.1 桩位质量控制措施。

4.1.1 桩位的确定:采用全站仪建立控制网点,将控制点尽量设置在便于使用、保护的位置。以控制点为依据对桩位进行放样定位,并进行闭合检查,将放样定位误差控制在5mm 以内。

4.1.2 护筒埋设:护筒采用厚4mm 的钢板制作,直径比桩径大100mm,护筒底部嵌入①-层粘土中,四周用粘性土回填、压实。要求桩位与护筒中心位置基本重合,埋好的护筒要保持垂直,顶部高出自然地面200mm 左右。

4.1.3 钻机就位时,用水平尺对机台面进行水平检查,用十字相交法检查钻机转盘中心与桩位是否重合,将其误差控制在20mm 以内。

4.2 成孔质量控制措施。

4.2.1 对上部的①-2层~⑥层土采用三翼刮刀钻头钻进,将钻头底部锥度加大,钻具整体长度增加,能有效穿过粘土层,避免糊钻。对上部淤泥质土层,成孔时经常提动钻具上下窜动,或重复扫孔,防止钻孔缩径。

4.2.2 对⑦层碎石土、⑧-1层强风化凝灰岩,选用底部较平缓的镶块状合金的四翼刮刀钻头缓慢钻进,解决⑦层碎石土难施工的问题。

4.2.3 对厚度较大的⑧-1层强风化凝灰岩、⑧-层中风化凝灰岩,选用组合牙轮钻头钻进,入岩后每隔1 小时采集岩样一次进行现场鉴定,终孔后留一组岩样存档保存,确保桩端全断面进入⑧-2层中风化凝灰岩不小于1.0m。

4.2.4 成孔过程中利用淤泥质土、粘土自然造浆,用泥浆比重计、粘度计经常检查孔内泥浆比重、粘度,将孔内泥浆比重控制在1.30 左右,粘度控制在23s 左右,有利清除孔内沉渣。

4.2.5 经常检查机台的水平情况,避免出现斜孔。

4.2.6 成孔结束后,进行一次清孔,清孔时间不少于1 小时,不断调节泥浆比重,将泥浆比重控制在1.2 左右。

4.2.7 施工时采取隔桩跳打的办法,相邻的桩不得同时施工,防止成孔时两桩桩距太小发生连通。

4.3 钢筋笼质量控制措施。

4.3.1 钢筋笼的制作严格执行规范和设计要求,做到主筋垂直,主筋、加劲箍筋、箍筋间距均匀,对钢笼长度、直径,严格用钢卷尺进行复测。

4.3.2 根据桩顶位置,计算好吊筋长度,吊筋采用16 钢筋,一端与顶笼主筋连接,别一端用粗钢管固定在孔口。在钢筋笼顶部对称的两根主筋位置插入粗钢管,钢管一端插至第一个加劲箍,另一端置于钻机底座下,借钻机的压力控制钢筋笼上浮。

4.3.3 钢筋笼入孔时应对准孔位缓慢轻放,避免触碰孔壁。从笼顶开始每隔3 米设置一组导正块,每组三块,防止钢筋笼出现露筋。

4.3.4 砼灌注时,当砼面上升到钢筋笼底部时,应及时拔导管,将导管埋深控制在3 米左右,放慢砼灌注速度,轻轻提动旋转导管,防止导管挂钢筋笼。

4.3.5 砼灌注完成后,隔4 小时后方可剪断吊筋,避免钢筋笼出现自重下沉。

4.3.6 在下笼过程中,因斜孔、缩径导致钢筋笼下不到位,不可强行下笼,应用钻机重新扫孔将孔导正后方可下笼。

4.4 下导管及二次清孔质量控制措施。

4.4.1 仔细检查导管丝扣是否损坏,导管表面是否存在凹凸不平,有质量问题的导管不能使用。

4.4.2 检查导管的密封性能,接头处必要加密封圈、涂黄油,并拧紧丝扣,确保不漏水、渗水。导管距孔底距离为0.60~1.00m。

4.4.3 清孔时间控制在2 小时左右,清孔时导管应经常上、下提动,冲开孔底沉渣。逐渐降低泥浆比重,将泥浆比重由1.30 左右调到1.10~1.15。

4.4.4 用特制的无伸缩的钢丝测绳及测锤复测孔底沉渣,测锤重1Kg 左右,下到孔底后上提时无粘锤感,与孔底撞击时测锤应有反弹感觉。

4.4.5 将测绳测得的孔深与记录的孔深进行比较,其差值不大于50mm。

4.5 成桩质量控制措施。

4.5.1 隔水塞用强度为C30 的砼制作,底部为圆锥形,高25~30cm,直径比导管内径略小,安放在储料斗底部,随首灌混凝土冲入孔底,起隔水、冲开孔底沉渣的作用。首灌混凝土量为1.5m3 左右。

4.5.2 砼灌注过程中,勤测砼面高度,保证砼埋管深度不大于10m,每次拔导不超过二节(每节长度为2.5m),拔管后埋管大于2m,不允许埋管过深或将导管拔过砼面。

4.5.3 配制砼时,严格计量,先调节好每盘料的用水量,对每盘砼所需的砂、石数量进行过磅。每盘搅拌时间为90 秒,让砼充分搅匀。每小时测定一次坍落度,坍落度控制在18~22cm。

4.5.4 终灌前,用特制的探测工具测砼面,保证砼超灌高度不少于2m,同时利用导管上、下插动,增加桩顶砼的密实度,有效地控制桩头质量。

5. 质量控制结果

对本工程所施工的831 根工程桩全部进行了小应变检测,其中Ⅰ类桩820 根,Ⅱ类桩11 根。检测结果表明桩身砼质量良好,不存在离析、夹泥,桩底无沉渣,与岩石的胶结程度良好,只有少量桩上部存在轻微缩径。所施工的工程桩全部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6. 结束语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差异性很大。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除必须严格遵守规范规程中的有关规定、满足设计要求外,还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这样才能确保成桩质量,提高施工效益。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

[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S].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的城建档案管理 下一篇:建筑工程中使用玻璃幕墙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