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新进展

时间:2022-08-12 11:15:0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症状,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在新生儿时期发生黄疸。严重的黄疸可并发胆红素脑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1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1.1血清胆红素的测定 诊断新生儿黄疸最快、最直观的方法是胆红素测定法。目前测定胆红素的方法有以下3种。①经皮胆红素测定法:无创检查,可随时操作、读数方便。但测定结果受肤色、种族、测定部位以及实际胆红素浓度等因素影响。美国儿科医学会推荐,在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值小于257 μmol/L时使用这种检测方法;②静脉血生化法:准确性高,但需血量大,是有创穿刺,静脉采血可能增加出血和局部感染的几率;③微量血测定法:操作简单,损伤小,标本容易采集,可随时得出结果。三者比较,经皮黄疸仪操作方便、无损伤、快速得出结果,可在各级医院使用。

1.2 B/A比值 检测血清胆红素/白蛋白比值(B/A)可评估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比值越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越牢固;比值越高,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越疏松,越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美国儿科学会在2004年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中推荐,对于胎龄≥38w新生儿[1],B/A>8.0 mg/dL,要考虑换血;35~37w健康新生儿或38w有高危因素或G-6-PD等溶血性疾病的患儿,B/A>7.2 mg/dL,要考虑换血;35~37周有高危因素或G-6-PD等溶血性疾病的患儿,B/A>6.8 mg/dL,要考虑换血。

1.3检测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慢性肝损害时γ-谷氨酰转肽酶可持续升高。林小容等[2]研究了60例黄疸患儿,证实了胆红素和γ-GT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于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γ-GT活性测定具有价值。

1.4测定血清总胆汁酸 胆汁淤积可引起血清胆汁酸增高[3]。因此测定胆汁酸可以判断胆汁淤积的程度。

1.5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 肝脏损害时血清中HA也异常增加。可以通过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值来鉴别患儿是否存在肝外胆管闭锁。

1.6检测呼气末一氧化碳水平 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研究证明。测定内源性一氧化碳对于新生儿黄疸病因的诊断、预测高胆红素风险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2.1光照疗法 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已有50年的历史[4]。是治疗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蓝光最有效,它的波长最适宜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使其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目前常用的设备有蓝光箱、射灯、冷光源蓝光床、蓝光毯等。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双面蓝光箱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毯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皮温和体温的升高、便于携带、不需要监控温度、湿度,也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2.2药物治疗

2.2.1白蛋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仅与血清总胆红素增高有关,还与血清白蛋白降低有关。我国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中白蛋白应用指征为:生后1w内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换血前使用白蛋白(即TSB 342~428μmol/L,B/A1,开始治疗时间>48 h。

2.2.2免疫球蛋白 研究证实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对ABO溶血病和Rh溶血病均有良好疗效,一般用于重症溶血病的早期。IVIG在新生儿溶血症治疗中,通过封闭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阻止溶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常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0.4~1.0 g/kg),该方案已被纳入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2.2.3阻止胆红素吸收的药物 思密达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高的覆盖能力和极强的吸附定位特性。国内大量文献报道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其疗效与光疗一致,

2.2.4肝药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及尼可刹米因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性,使血清胆红素下降。目前不首选。

2.3换血疗法 治疗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是换血疗法。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胆红素水平,又能减轻溶血,纠正贫血,防止胆红素脑病。自20世纪50年代Dimnond换血疗法问世以来,此技术不断改进,从脐血管到外周血管,从单管到双管同步,从人工抽注到自动进行。我国90年代起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技术,避免血容量波动导致血压不稳定,同时也减少了感染机会。朱小瑜等[5]研究采用两个输液泵,实现了同步而自动的过程,避免了手动换血法反复抽血引起的感染的可能。

2.4游泳抚触 游泳抚触使新生儿加快了肠蠕动,促进排便,减少了肠道内胆红素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减少了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6]。

2.5人工促排便 新生儿胎粪中含有80~100mg胆红素,其含量为新生儿每日产生胆红素量的5~10倍,可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加重胆红素吸收[7]。因此,加快胎粪排泄可以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2.6基因治疗的起步 对新生儿黄疸的基因治疗起步于90年代中期,日本一位学者已在研究试用定点诱变方法,减少胆红素生成以预防新生儿黄疸[8],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

3 结语

总之,在新生儿黄疸的诊治中,我们应采取临床的新技术,新方法,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在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仍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秋平,封志纯.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8-960.

[2]林小容,闻惠兰,张惠平.γ一谷氯酰转肽酶(γ-GT)活性的测定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意义[J].医学创新研究,2007,4(17):13-14.

[3]齐梦瑚,崔惠英,郭立芳.新生儿血清胆红素与总胆汁酸相关性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0,4(18):226-227.

[4]杜立中.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光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77-78.

[5]朱小瑜,黄辉文,郑丽萍,等.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童症黄疸9例.中国小儿血液,2001;6(6):248-251.

[6]农志飞,吴要伟,潘利忠,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防治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4):309-311.

[7]吴尚.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J].当代医学,2011,17(26):21-22.

[8]李云珠,夏振炜.新生儿黄疸及胆红素脑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2):73-75.

上一篇:血液及胸腔积液中TK1等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查的临... 下一篇:高中化学试题中的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