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期员工流失风险及防范

时间:2022-08-12 10:08:41

试用期员工流失风险及防范

【摘要】现代企业普遍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甚至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然而较高的员工离职率是困扰不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问题之一,试用期员工流失更是让企业承受不少损失。本文首先分析了试用期员工的特点,进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了试用期员工流失的原因,最后为防止试用期员工流失提供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试用期;员工流失;原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52-01

一、试用期员工特点

首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不高,忠诚度低。据了解,多数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往往对事业充满美好的憧憬。但是,一旦试用期间他们的工作量超过了他们的能力,或者感觉到企业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样就会不愿意继续在这个企业继续工作下去。这种情况下,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偏低,找不到在组织者的位置,体会不到归属感,自然忠诚度也偏低。

其次,工作积极性高,但是工作能力不足。新员工初到公司,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同时新员工为了能够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会表现出极高的工作积极性,希望能够借此得到领导赏识,从而获得晋升机会。然而,新员工由于工作技能生疏,对工作的流程处于不熟练的状态,在试用期的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失误,以及员工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在工作中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最后,部分新员工是从别的企业跳槽而来,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自我感觉良好,到新企业后,会不自觉的将心企业与原来的企业进行比较,并且希望付出更少的劳动得到更多的报酬。高校毕业生也是新员工中的主要部分,这类员工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不能以客观的心态正确的对自身进行评价。

二、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试用期员工流失原因

(一)入职管理不正规

小李是一家翻译公司的试用期员工,他先是发现办公用品领用不符合流程,入职材料提交不合程序,随后又被告知公司暂时不能和他签订劳动合同,更没有相关的保险、福利等待遇。小李觉得这个公司并不如之前HR形容的那样好,于是就离职了。企业入职管理不正规是试用期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重视入职管理的现象,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中小企业表现出极高的离职率了。

(二)入职培训“走过场”

很多企业,新员工要么未经培训就上岗,要么入职培训并未针对实操岗位、专业、技术,而是流于表面和形式;在业务指导上,一些企业虽然采用导师制,但“导师”并没有真正用心地带好“徒弟”,没有对新员工的工作给予充分的专业指导和具体帮扶。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新员工工作无序,效率不高,进展缓慢,使其融入企业出现障碍,新员工无奈只能重新寻找工作。

(三)试用期跟踪考核不完善

由于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疏漏,新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根本没达到试用期考核标准,对自己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也不甚明了,造成新员工在试用期内工作无序、盲目乱撞的情形发生,进而使其对企业产生质疑。而用人部门在考核过程中针对新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工作业绩表现等并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从而有失公平。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会降低新员工的信心,进而导致离职。

三、防止试用期员工流失的措施

(一)注重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及考核

新员工入职后,企业应该对其进行包括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内容培训;对加入核心岗位及管理岗位的新员工,企业应设计出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部门培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保质保量完成,并在入职培训后进行全面考评,考评合格后新员工方可上岗;完善导师制度,健全评价机制,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导师积极性。企业在与新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向其明确试用期内的考核标准,HR要对试用期新员工进行实时跟踪,既要关注其学习过程,也要注重其考核结果,将评估结论及时地反馈给新员工,这也是避免员工流失的途径之一。

(二)注意对新员工的引导,关注其心理变化

人力资源部门应做好员工关怀与引导,对新员工提出的疑问及产生的困惑给予及时、耐心的解答,减轻新员工因刚入职而产生的陌生感和焦虑感。同时,进一步增强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信赖度及安全感。而作为新员工使用者的用人部门,首先要做好“迎新”的准备工作。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用人部门领导、同事要对新员工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消除陌生感和疏离感。

(三)以灵活的薪酬福利计划激励试用期员工

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是针对试用期员工在试用期期间的工作行为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行为和态度指标上,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薪酬激励应具有灵活性,为了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员工离职率,可采用额外的奖金和福利鼓励在员工在试用期间的更好的表现,包括旅游、培训、奖品等形式,提高试用期员工的满意度,使其更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覃琳智.浅析试用期员工管理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2(27): 106-107.

上一篇: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 下一篇:论C理论对我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