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规律

时间:2022-08-12 09:53:09

浅析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规律

摘要: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却有规律可循的,种种规律值得我们认真探寻与总结。

关键词:古汉语、名词、活用

中图分类号: G6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状语,这种情况是古今相同的,但是,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每个词都有各自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属于不同的词类,但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里,可以用作另一类词,词义和语法特点也都有所变化,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下面我们就分几种情况,结合具体实例,一起探讨一下名词活用的一些规律。

1名词用如动词

(一)文言代词“之”常常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所以,宾语“之”前面的名词就往往用作动词。例如: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陈寿《隆中对》)――“之”为代词,做了“器”的宾语;“器”,原为名词,句中用作动词,意为“器重”。

(二)名词连用,两者不是并列、偏正关系,而是主谓或动宾关系,名词即用作动词。例如:

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陈胜”和“王”都是名词,两者构成主谓关系,“王”用作动词,意为“称王”。

虽疮手勿惮(柳宗元《童区寄传》)――“疮”和“手”都是名词,两者构成动宾关系,“疮”用作动词,意为“烧伤”。

(三)名词后边带宾语,这时名词即用作动词,因为按现代人说话习惯,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例如: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之”代蛇,充当“腊”的宾语,“腊”活用作动词,意为“晾干”。

(四)名词后边带介宾短语。介宾短语常常用在动词之后,从地点、时间、对象等方面做补充说明,用在名词之后,名词即活用为动词。例如:

贫者语于富者曰(彭端淑《为学》)――“于富者”是介宾短语,用在名词“语”之后,“语”活用为动词,意为“告诉”。

(五)名词前边有副词。副词是不能修饰限制名词的,它往往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所以副词后面的名词即活用作动词。例如:

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名词“蔓”和“枝”前边,用“不” 修饰限制,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长出藤”、“长出枝条”。

(六)名词前边有能愿动词。能愿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做谓语,往往和它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谓语,所以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作动词。例如:

不能名其一处(林嗣环《口技》)――名词“名”之前,是能愿动词“能”,“名”活用作动词,意为“说出”。

(七)名词用在“所”字后,名词即活用作动词。例如: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所”用作助词必须与动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当句子中成分,“所”字后面出现名词,名词词性发生变化。形,形状,这里用作动词,显露。

(八)名词前或后用“而”字与动词相连,名词即活用作动词。例如:

可以出而仕矣(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仕”前边为“而”,“而”前边为“出”,“出”为动词,“仕”与之构成并列关系,活用为动词,意为“做官”。

(九)谓语部分无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可能动用。例如:

人恒过(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是主语,“恒过”是谓语,“过”用作动词,意为“犯过失”。

(十)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往往直接作主语或宾语,所以,它们之前或之后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例如: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公输》)――“楚”处于主语地位,其后的“寇”活用为动词,意为“入侵”。

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霸上”处于宾语地位,其前的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意为“驻军”。

规律小结: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就一般情况而言,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能源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此外,还有一些辨认的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比喻。这是拿用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为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斗”, 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用“像……那样”,用作描绘小溪及其流淌的的状态。

(二)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虏”,意为“当做俘虏”,用来表示秦统治者对待百姓的态度。

(三)表示方位、处所、工具等・。例如: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潭西南”,意思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 表示望的方位、地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意为“用箕畚”,表示运石的工具。

规律小结:一般的情况下,凡是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时,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部分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例如: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袁枚《黄生借书说》)――“汗”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老牛累得流汗。

规律小结: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这种用法便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4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部分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这种用法便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刘基《卖柑者言》)――“业”,意思上“以卖柑为职业”;“业”,名词活用为动词,具有“以……为……”的意思。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宾客”,意思是“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款待”;“宾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具有“把……当作……”的意思。

规律小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之意,这种用法便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2)刘岳松、邹芳村、王海涛《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广西民族出版社)

上一篇:DISLab技术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