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导学第一步――课前预习

时间:2022-08-12 09:37:02

摘 要:导学案的应用是新一轮课改,面对一场新的变革,我们致力于暴露其潜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解决。本文就导学案课前预习这块内容展开讨论,试图通过分析寻找一些好的方法,以期提高导学案的质量。

关键词:导学案;课前预习;设计

新一轮的教学课改正悄然而至,导学案的应用在这个课改潮流中掀起了一层层的激浪。如何编写,如何应用,这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一直致力于此。本文就导学案的第一步――课前预习这一块作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改变有三:一是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大部分是听课者,虽然这种现象在前一度的教学课改中有所缓解。如果说在前一度的课改中,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和提升,那么导学案的应用则使得学生彻底从之前的角色摆脱出来,有种“人民翻身当家做主”的意味。二是教师从“幕前”退到了“幕后”。我们常说“三尺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在这个已存在几千年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的精彩演出。如果说曾经的教师是一个表演者,那么在导学案的应用中教师则是一个编剧。三是教学目的的公开化。预习并不是每个教师所推崇的,他们更喜欢富有神秘感的课堂,带领学生一步步的进入知识的殿堂,在课堂结束后,使得他们能够撩开科学知识的神秘面纱,产生释怀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而导学案则是让学生自己明确在本节课中要达到的目标。如果说之前的教学是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导学案则是福尔摩斯的侦探。

导学案倡导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之前未曾接触过的,我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摸索阶段,根据上述导学案所引起的改变,导学案的设计以及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份导学案的起始,课前预习这块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课前预习的设计必须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其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育上,兴趣既可视为宗旨,也可视为手段;也就是说,兴趣既是目标,又是与旨在实现目标的教育经验相关联的驱动力。一个人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专注什么,以及决定他常常会做什么。[1]在上一轮课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做了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使用科学小实验等,但这些基本上都是学生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真正潜在的兴趣。在导学案的应用中,这一块变成学生自己的操作,并且可以在课外完成,这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时间压力,另一反面也可促使他做进一步的探究,而不会受到课堂的限制。比如在上《大气压》时,我们经常会以“覆杯实验”做为引课,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看,实际上有很多学生可能还未看清,或者还有很多新的想法和疑问还未得到解决,就被老师带到下面知识的讲解中了。而这些疑问也就被搁置了。反过来,若是使用导学案,则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先动手试试,若是成功了,他们会惊叹于科学的力量,从而释放更多的激情和兴趣于科学的学习;若是失败了,则会在课堂上寻找答案,从而提高了科学课堂效率。

其二,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 就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许多概念。在这些概念中, 一些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一些是有悖于科学的错误概念。比如《细菌》中,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冰箱能够保持食物不腐烂,学生一般都认为是因为里面温度太低,细菌都冻死了,而事实上细菌只是减慢了分裂速度而已。学生形成这种概念的原因是类比于人类,因为我们知道每年都会有人死于低温。若是在课堂上不纠正学生的这种想法,那么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课前预习时,就要充分暴露学生的这种前概念。比如,可以这样设计:你认为冰箱能保持食物不腐烂的原因是什么?又如:“食物的保存”,学生对于食物保存的方法总有些了解,比如咸鱼、放冰箱里等等,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概念,只要稍加进行整理、深化即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你知道我们平常生活中有哪些食物保存方法,你能解释这些方法是改变了环境中的哪些因素吗?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并不是抛开原有的前科学概念基础,从零开始,由空白概念发展而成为科学概念,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教育资源价值,使其前科学概念发展而成为科学概念。学生在走进科学课堂之前如果没有前科学概念,那么科学教学将是艰难的。[2]

其三,知晓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迷惑。课前预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新知识的接受。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再听课,学生对于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这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这样,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一来,自然就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若是将导学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那么对导学案的抨击或许会少很多。而事实上,导学案的设计并非遵循它最初的原则。

首先,脱离于先前知识而存在。寻找知识的契合点,深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这些并非如纸上谈兵般轻松、简单,这对一个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他必须是精通于初中科学的知识以及重难点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他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并且时刻关注生活的人,因为科学来自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如何恰如其分的应用学生的生活常识,纠正其前概念,所以,他必然会寻找合适的场景,找准一个切入点。这些要求使得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停滞不前。导学案课前预习的设计就如空中楼阁般。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内容涵盖了分科科学课程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内容,综合性是它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导学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知识之间的链接。若是将就使用这些所谓的“导学案”,“导学案”也将变成累赘。

第二,单纯的知识抄写,缺乏思考空间。如何联系即将要上的内容呢?这似乎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这需要教师将所要讲解的知识进行分割,并且给予一定的层次递进,如此,才能步步引人入胜。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导学案,更多的只是纯粹的知识抄写。于是,学生对待科学如对待文科般,遇到填空则去书上找答案,空填完了,预习也就算是完成了。学生根本就不能从中得到什么,更不用说清楚自己对本节内容的把握程度了。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以上种种阐述,其目的无非是找寻一些方法,通过课前预习的设计将导学案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方法一,吃透教材。导学案的应用,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学生,他们正处於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时期,需要教师的不断引领,才能达到更高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一种统筹的方法去教授知识,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罗列整理,建立一个知识网络,然后选择合适的内容作为导学案的课前预习。

方法二,学会生活。在上述的表述中已经提到科学源自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经将学生的生活融入科学导学案的设计是必经之路。因此,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累计生活经验,联系相对应的知识。

导学案是一轮新的课改浪潮,回顾历史,任何一场变革,总会引起轩然大波,总会听到褒贬不同的声音,总是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于是,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中庸之道,有人选择迎风而上……但时间会告诉我们结果。

导学案于我们,正处于开垦阶段,需要各教师的深入研究,需要不断给予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张延凯,丰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2]李高峰.科学教育中的“前科学概念”[J].教学学术月刊,2010(9):14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淋川中学,浙江 温岭 317500)

上一篇:内在动力与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双重影...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之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