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及其防治

时间:2022-08-12 04:45:50

论我国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及其防治

一、计算机犯罪的特征

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性,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危害社会信息交流安全,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技术性强。与其它犯罪形式相比,计算机犯罪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技术性和专业性。犯罪者主要是一些掌握了电脑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或“网虫”。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和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

2、隐蔽性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可以使用匿名访问,犯罪作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犯罪行为实施后对机器硬件之类的信息载体可以不造成任何损坏,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所以犯罪行为不易被发现、识别和侦破。尤其利用远程计算机通信网络实施的犯罪,罪犯往往难以追寻,破案难度大。

3、危害性大。计算机犯罪会对政治、军事、国家安全以及经济等方面造成巨大损失,而目前最为突出的是经济损失。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4、发案率上升快,涉及领域广泛。我国的计算机犯罪案件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逐年上升。1987年底,我国破坏的计算机犯罪案件仅7起,1988年为13起,1990年为20起。自1994年4月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正式联入INTERNET以来,全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类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仅1998年我国破获的计算机犯罪案件就达142起,其中利用计算机侵入金融系统犯罪活动尤其严重,占总数的61%。开始时,计算机犯罪主要集中在对金融系统的危害,现在已危害到生产、科研、卫生、邮电、军事等几乎所有的领域。目前,计算机犯罪已成为许多国家不得不予以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计算机犯罪的类型

由于计算机犯罪是典型的高科技犯罪,在犯罪手段、犯罪结果及实施等方面,有别于传统的犯罪。我国刑法根据计算机犯罪所侵害的客体、具体对象及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5条、第286条和第287条作了具体规定,计算机犯罪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非法侵入信息系统罪,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它有以下特征:其一,行为人之行为违反了国家规定。所谓“国家规定”,主要是指《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防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其二,行为人之行为侵入的是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这里,“侵入”,一般是指行为人凭借其计算机技术,通过破解计算机密码而擅自闯入前述三个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一定意义上讲,本罪属于行为犯罪,只要行为人擅自进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便足以成立本罪。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而擅自侵入。至于行为人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目的与动机如何,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根据《刑法》第285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对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以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或者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所有人和合法用户的合法权益。本罪的犯罪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应用程序和系统功能。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其一,行为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从而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其二,行为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其三,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既可以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行为人的犯罪目的与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根据《刑法》第286条的规定,对本罪的处罚分为三种情况:其一,一般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进拘役。其二,犯本罪且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所谓后果特别严重的,一般是指:破坏国家重要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致使大规模计算机信息系统陷于瘫痪的;破坏行为造成特别巨大经济损失的;破坏行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等等。其三,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按照《刑法》第286条第1款处罚。

3、其他计算机犯罪

《刑法》第2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本条所规定的其他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性,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犯罪。这类计算机犯罪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们必须是法律不限定犯罪方法的罪名。这就是说,这类犯罪既可以利用计算机实施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实施。如果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要求以计算机以外的特定犯罪方法实施,就不属于本类犯罪。其次,必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知识可以实施其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并且可能侵犯其直接客体的犯罪。如果利用计算机特性根本不能实施其危害行为,也不可能侵犯其直接客体的,不属于本类犯罪。再次,这类犯罪在侵犯其他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危害社会信息交流安全。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的信息时代,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实施传统类型的犯罪,必然侵犯国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秩序。

三、计算机犯罪的防治措施

1、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法律调控

从理论上分析,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是针对网络信息安全采取的一种强行限制,是国家利用法规、法律等强制性力量对信息服务单位和信息用户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法律调整、制裁的一种手段,它使人们的信息行为自觉或强制地局限在正当合理的范围内,从而限制非法的、偶然的和非授权的信息活动,支持正常的信息活动。我国从1997年至今,已有《中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条例,还在新的《刑法》中确定实施了与利用计算机犯罪有关的条款,它们都是信息安全的依据。这些法规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责任、安全保护的监督、安全保护的义务、违法责任等都作了一一规定。但就其规范性质看,其规范内容基本限于网络内外的安全保护或准入准出问题,尚未有专门的关于民法、刑法等部门实体法的网络法规出台。为此,当前在我国,建立相对完善的涉及民事、刑事等实体法律规范的网络立法至关重要。在网络社会中,中国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随着全面制定信息安全法、计算机安全法、数据保护法、信息犯罪法、网上知识有效产权法等立法工作一步到位,加以规范。

2、建立专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机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行业信息系统与电脑联网的纷纷建立,特别是1995年国际互联网络进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以来,形形的网络犯罪活动日益频繁。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确保网络安全,加大打击针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力度,公安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处理电脑犯罪的管理部门――公安部计算机监察管理司,在每个省、市、自治区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其人员自然是电脑方面的“高手”。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公安部仍专门设立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自1997年在扬州抓获第一个电脑黑客以后,中国“网络警察”已经先后将多名黑客送上法庭。为加强网络管理,公安部1999年还专门成立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各地公安机关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一支“网上警察”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互联网的安全管理,加大查处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的力度;研究反犯罪的先进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办案能力;才能有效、快速打击计算机犯罪活动,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安全。

3、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研究以扼制计算机犯罪行为

有学者指出:计算机犯罪行为人往往都精通电脑及网络技术,包括安全技术,因而侦察与反侦察、追捕与反追捕的战斗,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场技术上的较量,只有抢占技术制高点,才有可能威慑罪犯,并对已经落实的计算机犯罪加以有效打击。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防控手段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采用路由器把住国际internet出口,并在用户服务器上运用专门软件设置过滤网关,以对抗利用信息网络传播内容的犯罪;二是运用预防与杀毒相结合的办法,以对抗传播计算机病毒的犯罪;三是运用加密措施和设置防火墙,以对抗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泄密、窃密、盗窃软件程序等犯罪;四是运用主体识别和验证的技术,以对抗针对金融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犯罪。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组织、有计划研究安全问题,研究技术对策和防范手段,借览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逐步发展我国自己的计算机安全产品,建立我国自己的计算机安全保护体系,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抗入侵能力,从网络本身出发对计算机犯罪进行防范。

4、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

面对日益严重的计算机犯罪,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已是迫在眉睫。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广大使用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另外,一部分计算机犯罪分子计算机法律和法规方面知识相当贫乏、犯罪意识薄弱,他们往往出于好奇、恶作剧和炫耀本领而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网络系统。因此,要加强公共信息网络有关法律的宣传和教育,让每一个公共信息网络使用者知法与守法。

参考文献:

1、刘广三:《计算机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2、孔昭君:《网籍危机》,改革出版社,1997年出版

3、莫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4、《计算机世界报》,2002年2月

5、金鑫:《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社科部)

上一篇:温州民间金融与民营中小企业协同演进的动态分... 下一篇: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