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款在山水画的构图作用及历史发展

时间:2022-08-12 03:35:01

论题款在山水画的构图作用及历史发展

摘 要:题款艺术是随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而发展的。经过各朝各代的丰富,其在中国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其在中国画中的一个画种——山水画中的构图作用及历史发展演变,对题款艺术做一个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题款;山水画;构图;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94-01

一幅完整的中国山水画作品,由两种结构组成:一是绘画造型结构,一是题款结构。题款,又称“题识”,“款式”,“题跋”等,指在中国画中,除作品本身的画面以外,又增加的文字、书法、印章等注解性、延伸性的东西。按其形式及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单款、双款、题意款、诗款、长题款、夹画款、落花款和穷款等,形式变化万千,极为多样。同时,题款在画面中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单一的,其选取位置极为灵活,根据作者的意趣及画面需要。其形式不仅将书法艺术融入到绘画艺术中,使诗、书、画、印相结合,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抒发了画家个性及感情,提升了画作的精神品质。

题款在山水画构图中的具体作用和其发展的完善程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由于出土文物及文献的局限性,对题款最初的产生难以做出准确地判断。东晋顾恺之作品《女史箴图》上已有较长的文字说明,可以看做是题款的雏形,但其字书写的位置,大小等,是画家的随心所欲,主要目的是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没有经过更深层的、系统化的考虑,因而显得有些轻浮和散乱。不过已经具有了基本的题款的美感,对画面的构图起到了一些平衡和丰富的作用。画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米芾《画史》记载,唐末山水画家荆浩是最早开始自觉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上题款的。而米芾本人则是最早用自用印在画上钤印的书画家,其子米友仁是最早在画面上作题记的艺术家。尽管题款已经有众多艺术家在尝试,但这尚未形成一种风气,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宋代。比如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就没有题款,今日我们看到的题款为北宋宰相蔡京及后来的收藏者所作,也是因为蔡京的题款,我们才得以知晓此画为王希孟所作。据明代沈颢在《画尘》中记载:“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这里道出了元朝以前不流行题款的原因之一——“恐书不精”。因而米芾米友仁父子在不流行题款的时代引领题款的“时尚”也便不足为奇了,他们除了是著名的画家之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而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倡导画上落款的第一人,也便找到了缘由——他的瘦金体舒展劲挺,风格独特而优美。很多画家不题款的原因恐并不是因为“恐书不精”,而是因为“有伤画局”,对题款的把握还不够精到,可以值得借鉴的先例又太少。因而有的画家采取“隐款”的方式。比如宋朝画家范宽的《谿山行旅图》,画中地势险要,山峰林立,树木交错,一线瀑布在画面中流泻。在旅人及驴马的后方,树叶的间隙里隐藏着“范宽”二字——这是在民国四十七年被故宫前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发现的,若不然无人能确定此画为范宽所作。

元朝是题款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之后题款一直流行到现当代。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画的题款是伴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何元朝的文人画发展迅速?元朝被蒙古族所统治,很多汉人不愿被蛮族奴役,因而选择消极避世,隐居山林,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文人画得到空前发展。题款不仅被经常采用,形式也更加多样,作诗,题词等,不仅限于题穷款等拘泥的形式了。而最后的题款往往也开始成为一幅画画龙点睛的地方——在山水画的结构中,常常是最后运用题款来均衡和丰富整个画面。此外,题款还有对画面助势、补白、对比和连贯的作用。于此同时,对于题款的用笔也有了一定理论支撑。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提出了“以书入画”观,即众所周知的“石如飞白木如籀,画竹也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强调画画时的书法用笔,这样画面会做到更加统一和和谐。清朝的孙衍轼强调了题款构图的一些技巧:“画上题款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如左有高山右空虚,款即在右。右边亦然。”

笔者在山水临摹课的课堂上,临习了文徵明的《林榭煎茶图》,文徵明只在画面最左边提了“徵明为禄之作”。文徵明也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为何如此吝惜笔墨?因为画面构图各处已经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意境深远,精到非常了,无需再多加笔墨。只可惜上面有众多后人补上去的章,对画面的构图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其实最影响画面效果的非清乾隆帝的章莫属了。乾隆帝想要在书画方面青史留名,果然“留名”了,只是并非“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他用自己的大印,破坏了众多古画的构图。又临摹了元吴镇的《渔父图》,画面上方为草书书写的诗文,秀劲潇洒。全图墨色苍润,境界迷蒙幽深,意境超然洒脱,诗、书、画相得益彰。表达了其消极遁世,隐居山林,自得其乐,不问世事的情感。

综上,山水画发展到现在,已经离不开题款这一有机的构成部分。中国画与篆刻书法都是线条的艺术,三者结合和谐而自然,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从而组成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之林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它还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全新时代,继续发展,成熟下去。

参考文献:

[1]宋斌.中国画题款书法书体研究.

上一篇:浅谈古典油画绘制体系的技术美 下一篇:超越法式,臻为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