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沈杂5号”的栽培技术

时间:2022-08-12 02:19:15

平菇“沈杂5号”的栽培技术

摘 要:平菇是传统的食用菌品种,也是栽培面积最大、年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种类,市场供需平衡,价格稳定。平菇生产具有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栽培技术简单易操作等特点,而且可以不占农时,不占耕地,充分利用农村闲暇劳力和房前屋后空闲地,以各种农作物下脚料为栽培基质开展生产,因此为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发展速度很快。

关键词:平菇;“沈杂5号”;栽培技术

目前沈阳地区平菇生产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菌种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混杂现象,新菌种引进和开发工作迟缓,很难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缺乏高产抗病品种,重茬现象严重,导致病害时有发生,为菇农带来很大损失。为此,沈阳市农科院针对上述情况,杂交选育出抗病、高产平菇新品种“沈杂5号”,并通过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解决了生产中病害严重、产量不稳、质量不高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沈阳当地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品种的特征特性

平菇“沈杂5号”是我院利用先进的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广温型平菇新品种,具有柄短、肉厚、菇型圆整、不易开伞等特性,用玉米芯做培养料生物学效率可达100%~120%;用棉籽壳做培养料生物学效率可达150%,适于春、秋、冬季栽培。

2 栽培技术研究

平菇栽培根据生产季节分为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2种模式。在沈阳地区,“沈杂5号”采用发酵料栽培优势更明显,夏季可采用熟料栽培。

2.1 发酵料栽培培养料配方

①棉籽壳100kg,复合肥1kg,石灰粉2kg,多菌灵0.2%;②棉籽壳1000kg,菇大壮5~6袋,复合肥10kg,石灰粉20kg,多菌灵0.2%;③玉米芯85kg、麸皮10kg,玉米面5kg,尿素0.2kg,复合肥1kg,石灰3kg,多菌灵0.2%;④玉米芯850kg,麸皮100kg,玉米面50kg,菇大壮5~6袋,尿素2kg,复合肥10kg,石灰30kg,多菌灵0.2%。

2.2 拌料方法

先将辅料混匀加入棉籽壳或玉米芯中,再用清水拌匀调湿建堆。建堆时堆料水份掌握在用手紧握培养料有水渗出且有3~4滴为宜,堆高一般为0.8~1.2m、堆宽1.2~1.5m、长度不限的长方形堆,建堆后料堆四周要轻轻拍实,堆边略有倾斜,以不蹋料为准,堆顶拱起呈龟背形,料堆建好后用直径5cm的木棒先在料堆顶部垂直向下打1~2行透气孔,再在料堆两侧的中部和下部各横向斜打1行透气孔,间距30cm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别到达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随后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再用草帘、麻包、蛇皮带等能透气的覆盖物将料堆覆盖好。当料温升到55~60℃时维持8~12小时,然后进行第1次翻推,把料堆外层(干燥冷却层)培养料与内层(好气层发酵层)和底层(厌气发酵层)的培养料互换位置,翻堆后重新建堆,打气孔和覆盖的要求,与初建堆时基本相同,当料堆温度再次升到55~60℃时,仍保持8~12小时,再进行第2次翻堆,并重新建好料堆。平菇培养料堆积发酵,一般需要翻堆3次,堆期依气温不同约5~7天,当培养料色泽均匀转深,质地变得柔软,料内出现较多白色防线菌、闻不到氨、臭、酸味时,便可拆堆终止发酵。拆堆后,等料温降到30℃左右时,就可装袋播种。

2.3 装袋接种

装袋接种不需任何灭菌消毒,采取就地露天开放接种。采用3层菌种播种法:如果老场地杂菌基数较多或迟于10月底播种,可采用微孔通气3层菌种播种法,用这种方法袋栽发菌速度快,比2层菌种方法快10~12天,减少了杂菌污染机会。具体微孔通气方法为:装料时,在袋中间多放1层菌种,除两头放菌种、打洞眼均按常规外,还要在中间菌种层上用细针沿一圈菌种部位均匀刺10~12个小孔,另外在料袋堆发菌时,要成井字形放,即使是低温,也不能采用“袋靠袋”码堆发菌,否则袋与袋之间会堵住针眼,影响中间层菌种透气或造成菌种缺氧死亡,严重的还会造成菌袋生绿霉。

2.4 发菌期管理

菌袋接种后及时移入发菌场地排放,进行菌丝培养阶段管理。合理排放堆码菌袋,适时进行倒袋翻堆和通气增氧,控制好发菌温度和环境温度等。采用堆积集中式发菌的菌袋,每7~10天要倒袋翻堆1次,若袋堆内温度上升过快,则应及时提早倒袋翻堆,翻堆时,应调换上下内外菌袋的位置,以调节袋内温度与袋料湿度,改善袋内水份分布状况和袋间受压透气状况,促进菌丝均衡生长。同时,可根据气温和料温的变化趋势,调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码高度。

2.5 出菇期管理

袋口采用套环报纸封面的熟料菌袋,应该封口纸完全除去。出菇菌袋排放完毕,首先使菇棚内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此时,菇场内不宜过暗,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新鲜,日常管理除了对菇场的地面、墙壁、棚顶和空间每天喷雾一次以加强环境湿度外,不必进行通风管理,菌袋两头系上套环的因不盖报纸菌丝会在空气中,所以管理上应保持较大的空气湿度,除刚系上套环时2天内不喷水外,以后每天都要将地面喷湿,还要对套环内菌丝以雾状水喷雾保湿。

当袋口或套环内形成大量原基后,仍以保湿为主,原基体小嫩弱,对水份和风吹比较敏感,这时,管理的重点是:①切勿对原基喷水,否则造成大批菇蕾死亡。②不需通风换气,具有适当CO2浓度的封闭管理能促进原基的发生,也可依此调节原基的发生密度,即通风过早,原基会大批死亡,通风过迟或湿度大,原基成活数目增多。原基成活率过高也不是好事,会给疏蕾管理带来麻烦,一旦原基满足了要求,就必须进入开放式管理,以保证氧气的供应,否则会产生畸形菇。进入珊瑚期后,应及时揭开棚两边通风口,让空气在日夜24小时内都要形成对流,空气对流量要随珊瑚期到成菇期逐渐加大。如果进入珊瑚期后不通风,或空气不能形成对流,菇体将只长菌柄,不长盖,形成金针菇类形。珊瑚期通风应缓慢进行,通风大小主要靠每个通风口的敞开度来调节的。珊瑚期因需氧量还较少,敞开通风口1/4即可,若风力太强,气流过快,会造成小菇干枯,湿度管理还是依照每天喷雾1次,如遇干燥天气,出菇部位也可喷雾,一掠而过,这对防止小菇干枯和促进菌盖、菌柄分化非常必要。除抓好通风和湿度管理外,疏蕾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颈圈出菇,因出菇集中不需要疏蕾,发酵料袋栽两头因有透气孔,每个洞眼都有可能形成菌蕾,这时,应在每袋两头各选1~2茁肥嫩的菇蕾,去除其它洞眼菇蕾(小菇蕾仍可在集市上出售),让选留下的菇蕾集中生长,形成大菇、优质菇,如果不进行疏蕾,特别是头潮菇,出菇太多,因互相争夺营养,从而使菇形变小,畸形菇增多,商品价值也大大降价,菌蕾疏选工作一直持续到三潮菇结束。当幼菇菌盖直径长到1cm以上时,菇棚内的喷水次数要相应增加,并可直接向菇盖上喷水,喷水量以湿润菌盖但不积水为标准。菌盖积水是菇体发病的主要原应,应尽量避免。喷水时间为上午10点和下午4时各1次,随着菇体的发育长大,对氧气和水份的要求也俱增,喷水量要由小到大,通风口敞开度也应由1/4到全部揭开,且要日夜通风。通风和喷水管理要机动灵活,雨天、雾天应加大通风量,少喷水,以促进菇体迅速发育;若遇到刮风天气,要多喷水,保持湿度,并适当关闭或减小迎风的通风口,防止菇体失水过快、干枯。另外,喷水后千万不能关闭通风口,防止菇体吸水后缺氧,以至营养输送受到阻碍,造成小菇发黄或成批死亡。特别注意:喷水后立即关闭通风口是造成黄菇、死菇祸手之一,应引起菇农重视。总之,整个长菇阶段,棚内应有良好的湿度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子实体发生病害。气温较高季节,由于袋层之间用竹竿隔开,出菇快、大,还可有利于下潮菇快速发生。

当头潮菇长至7~8分成熟时,便可采收。平菇成熟的标准是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向平展,此时,菇单丛重量达到最大值,生理成熟也最高,虽其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初熟期,但菌盖边缘韧性较好,菌盖损率不高,菌肉厚、大、肥嫩,商品外观较理想,售价也高。平菇成熟后,要及时采收,采收过迟,菇体老熟,会大量散发孢子散落散落到其他小菇上,也会造成其它小菇未老先衰。采收时,袋栽洞眼出菇的,用手按住菇丛基部,轻轻旋钮就可,采下来的菇柄短或无柄,大小适中,市场畅销。若是袋栽套环出菇的,采下的菇因带有基料还哟啊用利刀削去菇根。套环出的菇比洞眼出的菇菌柄要稍长,属正常。采收后,应将袋口残留菇根、死根等清除干净。

上一篇:浅谈阿城区林木种苗业的培育与经营产业化 下一篇:构建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体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