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文本“切入点”,引导学生“深阅读”

时间:2022-08-12 01:28:15

选准文本“切入点”,引导学生“深阅读”

【摘要】“切入”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往往能彰显教师驾驭教材的技巧和智慧。所谓“切入”,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既能够让教学以最经济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还能带动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又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科内涵丰富,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围绕重点学有所获,切入点的选择就需要我们反复推敲。

【关键词】 文本 切入点 阅读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方法有哪些呢?笔者从文本的特点入手研究如何切入,提出以下切入法:

1、从写作背景切入。

文言文和古代诗歌对学生来说始终是很遥远的,学生很难理解,文意的理解就像雾里看花,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不了解背景,有了背景的铺垫,学生就能比较自然的进入文本的理解,就能比较自然的品味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语文的真正魅力。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全诗围绕一个“观”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特别是最后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笔者在教授本课时候,以本文写作背景为切入,“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像,这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2、从题眼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如《变色龙》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怎样变?为什么要变?”学生顺着这一系列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

在我们教学的实践中,围绕标题做文章,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切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对学生正确语文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3、从关键语句或者段落切入。

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有的是结构的关键,有的是矛盾的焦点。从关键语句入手发掘,能提纲挈领地总揽全文,有力地突出阅读重点,迅速地突破难点。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就直接引导学生品味描写“春花图”与“春风图”的段落,进而感受作者笔下的春景。

4、从表现手法切入。

如就文言文中“侧面烘托”的写法,我引导学生综合《口技》、《三峡》、《小石潭记》几篇学过的文言文,形成对这一手法的认识。再如笔者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半部分,以此切入提问:全文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这部分作者却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为什么?

5、从结构布局切入。

抓住了文章的结构布局特点,就基本上抓住了文章的思路与主旨,也就能带动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理解。如《故乡》一文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描写二十年前和现在人物的不同的生活状况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据此切入,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小说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2、作者从中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前一个问题有助于促使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阅读,后一问题有助于让学生明白对比的运用既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形象,又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从结构布局切入,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全文。

6、从课文的重难点切入。

我们上一节课,都有重难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们的切入点恰好就在这重难点上。找准了重难点,再看看重点部分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又是如何突出主题的。我们根据这些找出切入点,再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就会分析得深刻透彻。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一节。上课时,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7、从疑点切入。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识的基础,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课文的疑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如笔者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是让学生能最终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的迫害”这一主旨,但细看全文之后,发现文章内容虽生动有趣,易于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但要让学生从文字表面体会到“封建科举”的“危害”似乎颇有难度,由一种现象看到本质超过了初三学生的能力范畴。于是,如何让学生透过简易的文字细究文字背后的深意成了我设计切入时的任务。苦思冥想之后,总算想出了这样的切入:结合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一切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比想像中还要好的效果——学生个个埋首于课文,试图找出简洁的答案,但细寻却无功而返的结果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挑战欲。

在一片争议之后,我把原著中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54岁”写在了黑板上,学生看后有惊喜,有失望,有不解的。于是,我又趁热打铁,把封建科举晋级的过程抄于黑板之上,有学生按捺不住叫起来:“那他考了多少年啊?”也有的学生问“他几岁开始考啊?”“他为什么考那么多年还不放弃啊?”……诸如此类的疑问在我的切入后层出不穷。于是,在边介绍封建科举各阶段考试时间及年限,边让学生揣摩文中不同阶层人物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迥异变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完成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8、创设情景切入。

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和“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

(1)美读切入

这是让学生走进语言、进入情景比较好的切入点。通过诵读,以情诵读,感悟文章的美,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达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以诵读为切入点。将诵读分为四个步骤:一、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涵泳性朗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涵泳品味。四、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2)音乐切入

切入也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3)应景切入

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是这样切入的:听数学老师说,同学们最近正在学习有关圆的内容,那么对圆弧应该不陌生吧?圆弧不仅仅存在于书本知识中,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圆弧”——《中国石拱桥》。如此亲近他们学科内容的导入第一时间让他们心中一喜,进而自觉进入文本阅读。

选好文本的切入点学习理解课文,不仅是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的一种重要手段,更应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文阅读能力。从现在我们教育的实际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远比教授学生知识重要。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选好文本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最佳切入点的选择一定要关照到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效果也应该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现代阅读》2012年12期

上一篇:国外职教成功做法对我国中职教育的借鉴意义 下一篇:27例纤维桩修复牙体缺损失败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