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2-08-12 12:55:09

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扶高校办学效益出发,构建适应高校发展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智力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结合更加紧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倍增,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办学效益的高低就成为桎梏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进行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综合体,必须消耗各种资源。长期以来,高校一方面面临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同时大量资源又闲置浪费,如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避免无效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就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绩效预算研究的不仅是“投入――产出”管理模式,而且更加深入全面研究“投入――产出――效益”管理模式。绩效预算这种重效益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是对财政资金预算及其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而它所依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一个相适应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1.科学性原则。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统计理论基础上,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指标的代表性、计算方法、数据收集、指标范围、权重选择等都必须有科学依据。

2.重要性原则。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适时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充分有效地反映高校整体运行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因此,在建立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要有侧重点,避免某一指标要素对评价目标的重复。

3.总体性原则。高校在构建绩效预算评价指标时,必须要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总体性。建立包括业务绩效、财务绩效、社会绩效为一体的高校绩效预算分析系统,以及相应的绩效评价考核子系统。

4.可比性原则。建立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其考核指标之间应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即具有相似目的的工作选定共同的绩效评价指标,要求指标在统一的核算范围内和相同可比的基准点之上进行量化比较。

5.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涉及面较广,评价考核的内容有的可用定量指标反映,有的确难以通过定量指标反映,就需要设计定性考核指标。同时,可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判断指标,该指标只需被调查者回答有或无,是或不是即可。

二、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也只有在不断地创新中,高校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创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性要强,科学性与技术性要求较高,涉及参评的内容较广。由于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因此,按照建立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所构建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就应该涵盖教学、科研、财务、社会等内容,形成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诸多因素构成的集合系统。该集合系统反映了绩效的各种单一指标纳入到一个有机的相互制约的系统之中,全方位分层次对绩效进行比较分析;该体系根据指标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目标评价指标又分为若干较小的观测点,并按各观测点问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关系,将各观测点按不同层次聚集集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具体观测点)相对于最高层(总指标)的相对重要权值(见表1)的确定和排序上。

三、高校绩效预算的评价指标

按照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建立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包括:业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财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社会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如表2、表3、表4)。

高校绩效预算指标评价体系是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一体,科学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

四、高校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主要考核国家财政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可用于考核部门申请学校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构建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从“用钱效益”出发,与预算分配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拨款和资源配置,其资金的拨付根据部门所做业绩大小予以支持与削减,对业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在资金拨款上予以支持,对业绩较差的单位(部门)进行整改,削减拨款额度,从而提高管理层对资金使用的满意度。同时对各项目进行单个分析,找出差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上一篇:对企业所得税备查簿的探析 下一篇: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