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节包装成一种世界认可的商品

时间:2022-08-12 12:38:23

把春节包装成一种世界认可的商品

“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

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是否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

尽管近年来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分别在人大会和政协会上建议增设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但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这些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就能解决问题的。其实中国人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总体上并不缺节,真正缺少的是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寒食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还有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等,如果都能活跃起来,每节一个主题,进入国人生活,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可,定能形成一拨接一拨的“节日消费”高潮,对有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对节日的开发不是单纯的商业上的行为,在文化上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读者赵先生在今年发拜年短信的热潮中发现一个新的现象,许多人都在短信的最后注明“这条短信是我原创”,他一上午收到的12条拜年短信中有4条这样的内容。赵先生认为,这说明人们在拜年短信中开始注重原创精神,而不是像往常那样一味地转发。现在,民俗文化趋淡,有识之士呼唤“保卫春节”之声愈浓。可问题是,“保卫”并不是一味强调传统、简单恢复传统。最积极的保卫措施,应该是不断赋予春节文化新内涵,让传承与发展并举。正如短信拜年,就是“拜年”的传统与“短信”这种新文化形式的结合,事实证明,这种结合很有生命力。当然,它也是需要继续发展的。更多的人追求“我原创”,正是在“拜年短信”出现问题时不自觉的“保卫”行为。大而言之,也是对春节文化不自觉的“保卫”。这分明表示,对“保卫春节”的心理认同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如何切合公众心理,将他们的自发行为引申为自觉行动,让“拜年短信”得以继续健康发展,无疑也对回答如何“保卫春节”的大命题有所启发。

事实上,节日的功能是巨大的,它本身是凝聚文化的一种载体,过一种节日其实就是体验一种文化,人最容易在本民族节日的文化熏陶下对本民族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果本民族的节日文化衰落,那么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就会大大减弱,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也会出问题。

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的构建,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目前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装成让世界所有的消费者都认可的一种商品,对于我们,就是应把中国的欢乐撒向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保卫”春节等传统文化遗产而故步自封!

上一篇:上海人过年也“血拼” 下一篇: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