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2 12:05:46

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研究

[摘 要]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就业择业心理问题。而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面临择业、就业和经济等多重压力,在面临就业时,容易产生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所以,本文从当前高校贫困生面对的就业、择业困境入手,分析造成其困境的成因,并试从社会、学校、贫困生自身等几个方面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高校贫困生能够顺利的就业、理性地择业。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 择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36 ― 0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仅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全面扩招,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中国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遇到的严峻挑战之一。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也因此变得尤为突出。而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之一,在就业过程中会较普通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值得我们高校教育者去关注。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心理现状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他们大多具有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他们不甘失败、不气馁,具有较强的自我独立能力和意识。但由于受到经济压力的困扰,贫困生群体在面临就业的择业过程中会普遍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大多具有自卑、焦虑、多疑、恐慌、偏执等消极心理特征,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交织在一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认知的角度

部分贫困生在面临就业、择业时更容易对自我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产生高期望值的认知绝对化倾向。习惯性地对本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就读学校不够理想、学习的专业没有就业前景不好等负面现实进行自我夸大。并且认为只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

(二)情绪心理角度

多数的贫困大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环境的强烈反差致使题目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敏感、甚至会滋生一定的嫉妒心理和怨恨情绪。这种情绪心理在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本来就挫折感沉重的贫困生,更是雪上加霜。他们既没有强大的家庭经济实力做后盾,也没有丰富的社交人脉作支撑。就业择业的巨大压力与诸多的不确定性,常常使他们感到社会不公、前途无望或是沉浸在紧张苦闷和自卑焦虑的心理状态下,部分较为敏感和心理承受能力欠佳贫困生还会因此出现一定的躯体反应症状,如坐立不安、心慌失眠、脾气暴躁等。一旦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失去积极争取就业机会的勇气和斗志。

(三)价值观念角度

由于受时代环境和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追求上不仅考虑的是就业单位的综合性指标:如地理位置、城市大小、是否有发展前景等,而是更具有趋利性,将将高薪多资作为择业和就业的首要标准。在这种高要求、高标准的功利性价值观念驱使下,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独来独往,孤军奋战。不愿意轻易屈就的他们往往会屡屡碰壁,而在多次失利的打击下,其内心择业、就业的高标准的压抑感更加沉重,孤独感愈加严重,容易形成恶性心理循环。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受自身家庭经济环境一方面的影响,具体要从大学生就业择业自身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学校等外界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就业环境客观加压

首先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我国人口多,经济体制和就业机制还不完善,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众多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结构调整、裁员的局面。社会的就业大环境遇到逐年不断增加的毕业生就业大军,这无疑在客观上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难度,尤其是加重了高校贫困生的择业就业心理压力。

(二)家庭教育与就业条件基础薄弱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生家庭所带来的经济条件的欠缺,二是贫困生父母的社会关系的缺失。

从经济条件来看,目前大学毕业生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而出现了很多“考证”现象,考研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就需要各种复习资料,例如在考研的过程中需要书费、报名费、培训费等,各种费用让许多家庭贫困的毕业生望而却步,他们即使想报考也只能放弃,只能选择一些费用较低的项目,这使得他们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两难的地位。这些贫困大学生往往会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而放弃考研,选择先就业,加入到就业大军中。由此可见,经济条件已成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严重阻碍着贫困大学生的继续深造以及顺利就业。

从社会关系来看,贫困群体集中在农民阶层和城镇普通市民阶层,这两个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教育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了他们在社会人脉资源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子女在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生输在起跑线上,使他们连展示才华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于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帮扶层面,通过“奖、助、减、免、贷”等资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是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帮扶体制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来看,资助育人中缺少职业指导、人格教育、挫折教育,往往重视指导内容的实用性、速效性,而不注重其科学性和创造性。高校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方面过多地强调解燃眉之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和问题,这种就业指导往往是程序式、被动式指导,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

从就业指导的形式来看,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具有两大显著特点:滞后性和内容空洞。在就业指导思想上,有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次性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进行着“临时抱佛脚”的就业指导。?只要让大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也就不辱使命,大功告成。绝大多数的高校就业指导仅针对于毕业生,很少有对于广大的非毕业班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尤其是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对于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来看,很多都是由于专兼职辅导员来担任的,没有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师,由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而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无论在信息量占有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对于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更是鞭长莫及。

(四)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与能力发展限制因素

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除却以上客观因素以外,也有其自身因素,下面就从两个方面剖析其成因。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的农村及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家庭,其中单亲家庭、老弱病残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等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背负着太多的改变家庭贫困境况,改变个人命运的思想负担和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过高,倾向于选择去大城市、去国家机关位,不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同时因为家庭贫困,许多贫困生往往急于尽快参加工作,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减轻家庭重担。这就导致了盲目签约、盲目就业的现象,他们这种就业择业时的心理倾向不仅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他们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选择就业难度加大。

另外一方面,贫困生普遍就业综合实力较弱,缺少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所处地区不发达,所在的学校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在创新实践、人际交流等方面体验的也较少。进入大学以后,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他们平时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考试上,很少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又进一步的造成自己没有较强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贫困生就业择业心理的调试策略

(一)健全政府扶持与社会援助体系是调试贫困生就业择业心理前提

政府除了要在经济上大力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另外,在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方面,也应该出台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要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倾斜,如规范、完善就业竞争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同时还要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引导贫困毕业生回到自己的生源地,去就业、去创业,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也能为建设家乡,贡献社会挥洒青春。

(二)高校采取对策是调试贫困生就业择业心理的重中之重

高校在调试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心理上,要担负起很大的责任。很显然,目前各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择业心理调适,还远远不够。要想切实的帮助贫困生实现良好的就业,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对贫困大学生援助的侧重点,切实帮助贫困生就业

高校不仅要资助,而且要育人。不仅要注重经济上的资助,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应及时、有针对性的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开展勤工助学和公益劳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与了解社会的锻炼平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另外高校还应开展专项的就业引导。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情况,开展专项的就业指导活动。如:举办贫困生就业国家政策补助和扶持的专场讲座,解读国家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创建专门的网络互助平台,及时地传递信息,宣传政策,互通有无。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形式,提高工作实效性

目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般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或必修课,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虽然这些工作都很有意义,但这仅是学校一厢情愿的事。据调查,学生更多的会应付了事,因为学生本身就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一定要动态地了解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采用形式多样的心理帮扶措施和课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克服心理上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减轻他们面对就业时的心理压力,勇敢地面对困难,迎接生活中的挑战,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榜样引领励志成才,创造和谐的校园风气

校园风气的培养和创造是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板报、各种新媒体等形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塑造优秀贫困生励志成才的典型,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贫困生摆脱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摆脱困境,激励他们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

(三)贫困生的自我调节同样不容忽视

仅仅依靠外界的帮助也是远远不够的,贫困大学生还应当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调整心态,做到客观的认识自己、积极的处理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对待贫困。惟其如此,才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就业择业这一人生大关。

1.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自己

贫困生应该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自己,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予自己恰当的定位,对自己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要积极探索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用自己的优点鼓励肯定自己,还要找机会展现自己的优点,得到他人的喜欢与认可。总之,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助于贫困生在就业择业中缓解心理贫困。

2.学会正确对待贫困和自我调控情绪

一方面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养成勤劳刻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的对待贫困,勇敢面对贫困。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自己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克服心理贫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决心。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要相信只有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才能够改变自己的状况,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3.刻苦学习专业技能和参加实践锻炼

贫困大学生要在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学的四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借助实习实践的平台,一方面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所在,找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理想职位之间的差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全面参加实习实践中,体验并深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形势,合理调整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初期设定的职业规划,为顺利就业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段琼辉,李永.关注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积极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张耀灿,等.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武晓东.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3.

〔4〕杨周复.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生就业心理探究 下一篇:富于表现力作品语言学生自主品味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