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看图学文“三部曲”

时间:2022-08-12 09:18:51

小学低年级看图学文“三部曲”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看图学文;观察;朗

读;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2—0070—01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能掌握看图学文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想象的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初步设计了看图学文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是看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是学文。通过学文走入情景,体会作者的个人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步是实践。在感悟图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延伸想象,内化情感认识,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以《雪孩子》一课为例,谈谈如何看图学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先图后文,观察“知大意”

看图学文的“看”是基础。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多幅彩色图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从图入手,凭借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逐幅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图中的内容,感知课文大意,从而激起学生学文的欲望。如,在教学《雪孩子》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说说故事的内容。因为每个人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不尽相同,所以当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之后,笔者并没有马上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而是让学生选择一幅感兴趣的插图,通过对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的细致观察,说出当时的情况。通过观察交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生成,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做到了“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这为下一步的读文理解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完成得好,学生学习课文时就很容易了。

二、走进画面,入境“练朗读”

走进画面就是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色的客观世界,使学生脑海中浮现情景,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感悟、朗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在学习《雪孩子》时,笔者指导学生为每个画面都配上简洁的小标题,通过前期的看图观察,学生很快地给出了六个小标题——“下雪了”“堆雪人”“一起玩”“着火了”“去救火”“融化了”。看似简单的小标题实则高度地概括了画面的主题和内容,也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确定了基调。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小标题及相应的画面朗读课文,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朗读的愿望,掌握了有感情朗读的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在“入境朗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看图学文的,这一步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看,对学生在读、思、议、看中把握不了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讲解和必要的双基训练,切不可不闻不问,放弃主导作用。

三、想象延伸,明理“促表达”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些例子”。既然这样,教学就不能仅限于课内,而应该正确地引导、迁移、延伸至课外。在看图学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图文的潜在魅力,引导学生看、读、思、说,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看图时,既要较直观地引导学生看图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教学《雪孩子》一文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未读先看,看图说话”,说说故事内容,说说喜欢的情节,说说最初的感受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延伸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如此由图到文,由表及里的指导策略,能够将灵动的图画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将看图学文教学转化为看图说话和口语交际的训练,从而加深学生对图画的理解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看图学文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看图学文要坚持从看图入手,把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起来,在观察、理解和想象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是,教师也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形式,每篇课文的体裁和训练侧重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教师要从思想上确立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甘肃省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