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乡村干部职能亟待重新定位

时间:2022-08-12 08:53:15

新形势下乡村干部职能亟待重新定位

摘 要:乡镇一级必须及时调整主攻方向,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从过去一些“不该管的事”中抽出手来。具体而言,要强化社会管理,加强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管理公共事务,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民合法权益的职能。

关键词:新形势;乡村干部;职能;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当前,如何对乡村干部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成了基层党委、政府的紧迫任务和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乡村干部职能为何要重新定位

首先,对乡村干部职能重新定位是客观现实的迫切要求。农业税取消后,部分乡村干部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盲目感,对免税之后自己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感到十分茫然。一些人认为干些什么是上级的事,安排什么就干什么,消极应对;一些人认为现在没权、没钱,失去了管理农民和农村的“杠杆”支点,没有能力去干什么事,妄自菲薄;更有一些人甚至认为当前提倡“有限政府”,取消农业税就是削弱他们手中的权力,让他们少管事,因而得过且过,悠然自乐。乡村干部的这种“茫然”是十分有害的,显然与当前国家实施的“三农”政策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及时纠正乡村干部的职能错位,让他们迅速走出“茫然期”。

其次,对乡村干部职能重新定位是政策导向下的必然选择。取消农业税的举措是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下逐步提出来的,其核心意义不仅在于为农民减少了有限的税金,更在于理顺了农村管理体制,解开了乡村干部的束缚,推动了农村一系列的变革,为“三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轻装上阵的条件。这一政策导向不仅要把乡村干部从以前收钱收粮的繁琐事物中解脱出来,更是要求他们在抽出手后,把精力集中到搞好服务、促进发展上来。如果不能看到这一层,如果乡村干部还不能充分认识这一政策导向及时转变职能,继续茫然徘徊,那么,取消农业税就失了真正的价值,就谈不上这是“三农”的春天。

第三,对乡村干部职能重新定位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乡村干部过去为群众干了些什么,农民群众希望乡村干部干什么,目前乡村干部应当干什么?过去,一些农民群众发出“要是没有乡干部,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的感叹。为何如此,关键是过去乡村干部的工作职能主要定位在收钱、收粮等工作上,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投入得很少,因而,在他们看来,乡村干部是多余的。农民群众果真不需要乡村干部吗?并非如此。当前,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发展中面临信息交流难、产品销售难、引进技术难、规模生产难、筹集资金难五大突出问题,迫切需要乡村干部在信息上、技术上、资金上、组织协调上搞好服务,给予支持。但是,过去由于体制,这些工作是乡村干部想做也难以做到的。现在,农村已进入免税时代,原来的体制必将逐步解除。因此,乡村干部有条件也有义务,及时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搞好服务,促进发展上来。只有这样,基层干群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农村管理体制才能更加理顺,农村发展才能更加健康,农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

乡村干部职能如何重新定位

一是转变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过去,乡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在群众看来就是“要钱、要粮、要命(计划生育)”,为完成工作任务,他们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集中在收税收费、维护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上,一句话就是在职能上管理多服务少,导致了乡村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对立,进而引发了干群关系恶化。这种职能错位的长期惯性作用导致了乡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能力意识逐步弱化,已不能适应农村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为此,首先要引导乡村干部强化服务意识,变“管理型”干部为“服务型”干部。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方式,迅速从过去催种催收的“四季歌”向急农民所需的“全天候”转变;从过去指挥农民的“司令官”向帮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转变;从过去抓管理的“农业警察”向农民群众贴心的“服务员”转变。其次,要引导乡村干部强化发展观念。“发展是解决一切根本性的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要让广大乡村干部充分认识到农村的根本矛盾是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使他们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用于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上,用于不断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潜能上,用于不断优化本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上。第三,要引导乡村干部强化能力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乡村干部中讲话有说服力、做事有号召力、敢碰硬、能吃苦的就很不错了,而现在,必须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具有一定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因此,很有必要对乡村部队伍逐步实行专业化分工,公司化管理,培养出一批“特型”基层干部。具体来讲,要在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上培养出一批懂网络技术的信息员;在农产品促销服务上培养出一批懂营销的推销员;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上培养出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员;在组织农民实现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上培养出一批协调员;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上培养出一批联络员。

二是完善乡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过去,在对乡村工作和乡村干部的考核中,还存地一定的问题。一是针对性不够,重结果轻过程。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在考核指标、具体要求上没有明显差别,基础好的容易完成任务,压力不够,他们往往没有做多少工作,也能取得较好的业绩;基础差的难以完成任务,信心不足,他们即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难以出成绩,得不到重视和肯定。二是全面性不够,重“显绩”轻“隐绩”。一些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短期内还看不到效果,其成绩往往被忽略了;一些做了些短期的单项工作,却能“立竿见影”,其成绩往往被拔高了。三是公正性不够,重“官感”轻“民意”。在考核评价工作中,主要是由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考核、听汇报、看典型,很少让群众来评价,听取群众的意见。在这一考核机制的导向下,一些乡村干部在工作中只想投机取巧,不愿辛勤付出;只重眼前政绩,不求长远发展;只求领导满意,不求群众满意。因此,要引导乡镇干部自觉、能动地转变职能,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正确导向。首先是要改革乡镇业绩考核指标。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紧扣乡镇职能,调整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农民实际增收、主导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消赤减债和依法行政等指标,充分体现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压任务。根据各乡镇的基础和条件,在明确一般的工作目标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工作项目,一并纳入考核。第三,要对基础工作和突破性工作实行双重考核。既要看有没有亮点和突破,又要看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既要看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又要看增长质量;既要看经济总量,又要看经济结构;既要看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又要看有没有增强发展后劲。第四,要采取上级考核和群众评议双重机制。在加强上级考核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考核乡镇工作的主要依据,建立群众评价机制,真正了解一下群众的生产环境是否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人均收入是否有较快的增长,对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业绩是否感到满意等。

三是转化乡镇工作主攻方向。毋庸讳言,过去乡镇的工作是繁杂的,既是税费征管员,又是治保员、计生员,甚至还是市场的监管员,并未把“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真正作为主攻方向。免税后,乡镇的工作职能更加明确,重点就是要抓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乡镇一级必须及时调整主攻方向,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从过去一些“不该管的事”中抽出手来。具体而言,要强化社会管理,加强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管理公共事务,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民合法权益的职能。如矛盾纠纷调解、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等。要强化公共服务,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和为“三农”服务,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兴乡,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土地合理流转,组织农民实现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如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育和引导农村市场的专业化合作组织等。同时,要逐步退出部分经济管理职能,如直接插手农民、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作。这样,通过调整主攻方向,使乡镇真正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保稳定、促发展上。

参考文献:

[1]袁岳霞;WTO与政府行为理念的变革[J];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彭峥琼;析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诉讼范围之必要性[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王成栋;行政法律关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政法论坛;2001年06期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探析 下一篇:浅析节水灌溉自动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