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风土记

时间:2022-08-12 07:05:08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走进这片土地,就能感受到眼望三国畅游三江的豪迈奔放,就能领略到湖光山色天蓝地绿的自然恩赐,就能体验到人文交汇风情各异的永恒魅力,就能探寻到七彩纷呈神奇诡秘的异国风韵。这片热土名叫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它坐落于云南南部的普洱、 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市州结合部并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江城有座山叫十层大山,正是这座山峰把中国・越南・老挝三个国家交汇在一起。十层大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造就了一脚踏三国的地理奇迹,更演绎出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溜包:众目睽睽下向心仪之人示爱

每年春节的初二至初四,人们会如潮水般涌到国庆乡彝族丢包场参加丢包狂欢。彝族对包的叫法也多种多样,如包内有荷籽叫荷包,装有香料叫香包,绣有花纹叫花包,或统称为香荷花包,或简称为包。姑娘抛出的香包代表着姑娘的心。所以每当丢包活动到来之前,彝族姑娘们便买来花布、丝线、花边,缝制精美的荷包。彝族的荷包呈四角棱形,大小如拳,外皮用多色花布拼缝,内填树籽等物,夹杂香料,角上缀有丝线束或花边,结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提绳,供丢包时握绳甩掷。丢包之时,未婚男女分别列阵各站一边,小姑娘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抛向小伙子。见荷包飞来,小伙子争相抢接,接住的自然欢呼雀跃,接不住的只感遗憾。小伙子得到香荷包以后,也仿效小姑娘的模样,轻甩几圈再掷出,让小姑娘抢接。经过几番试探性的抛掷之后,心有灵犀的男女便结成对子,含情脉脉地相互对丢。这时的香荷包已成为传递感情的使者,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两人对丢一段时间以后如燃出爱情火花便悄然离开丢包场,隐于树林之中倾心交谈,坠入爱河,变为情侣。那小小的香荷包,不知为多少妙龄姑娘牵线,为多少多情伙子搭桥,使一对又一对有情之人结为终身伴侣,共度恩爱人生。

正因为丢包蕴含了爱情,所以这一天未婚男女成群结队蜂拥到丢包场。这里到处是鲜艳的民族服装,到处是悠扬婉转的歌声。丢包场上,姑娘们个个浓妆艳抹,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色彩都穿在自己身上,乍一看,还以为是樱桃花开在山上。为使丢包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人们还在丢包场上安置秋千,让身轻如燕的姑娘们一展身姿。小伙子们为了展露自己,有的带着陀螺在丢包场开打,有的抱着三弦边跳边唱。身着艳装的姑娘们也会加入到跳舞唱歌的行列。这个时候无论男女,舞步跳得更欢快,歌声唱得更嘹亮,洋溢在脸上的笑颜更是灿若霞光。舞蹈尽情地跳到太阳落到山背后,欢歌尽情地唱到月亮爬到天空中,这个时候物色到中意对象的便成双成对,悄悄地离开人群,隐进无人知晓的地方,窃窃私语互诉倾慕,私定终身。一年就只有这一次不受约束的鹊桥会,使他们置理性于不顾,倾诉衷肠,痛诉相思之苦。情到深处怨自消,情到深处难自拔。于是山坡上丛林间演绎着人间最真实最火热的男欢女爱。真所谓相思留藏平常日,激情共燃丢包时。

哈尼历年:跳起黄灰做得药,唱得月亮落下坡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主体民族是哈尼族和彝族,其中哈尼族有六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2006年自治条例规定哈尼节统一放假三天。江城哈尼族终于有了自己的法定节假日。如同汉族把过大年叫春节一样,哈尼族也把传统的哈尼历年称之为哈尼节。曲水乡是江城哈尼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地处李仙江南岸,风光迷人。曲水乡每年的哈尼历年节都举行大型隆重的庆祝活动,这天哈尼族同胞换上了五彩缤纷的服装,聚集在一起。基于地理交通上的便利和民族的认同,老越两国的人过来参加狂欢的也很多,不过老越两国哈尼族通称阿卡。

哈尼族是酒一样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被人们称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民族。曲水因为哈尼族为主,又有着崇尚歌舞的传统,所以在江城被称为歌舞之乡。他们的主要舞蹈就是刚才提到的阿迷车和嘎尼尼,主要乐器是芦笙、三弦、吹叶子。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这时秋收结束农事清闲,仓中粮满,厩中猪肥,正是过年的好时节。哈尼人利用这个时光走亲访友,喝酒吹牛。小伙子请媒说亲,小姑娘谈婚论嫁。嫁出去的姑娘这个时候常常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所以在路上常会遇到扛着几棵甘蔗提着一点果物的这类行人。

在哈尼族居住的怒那村,这天家家都杀猪舂粑粑,还有的蒸年糕染黄糯米饭。为体现节日的气氛,这天全寨特地挑出十家来比赛杀猪和舂粑粑。没有参赛的男女老少都着新装在旁边呐喊助阵,气氛热烈紧张。得胜者得意洋洋,失败者也无所谓,反正猪要杀粑粑要舂。

晚上人们又燃起一大堆篝火,吹笙打芒,唱歌跳舞。为了先吸引群众,开始跳的还是阿迷车,因为大家都会唱,哪怕跳不好也不会冷场。歌声一吼,人们就里三层外三层,高唱阿迷车,猛跳阿迷车。跳得灰尘飞扬。但人不但不减反而越聚越多。后来又跳芦笙,这就有点轻松了,因为要一问一和一答。参加的人既要会唱会应又要会跳会和。实际上会唱的人并不多。但有气氛就好,管它会不会唱会不会跳,参与其中才是最大的快乐。

度戒:瑶族男儿的成年礼

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的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亲嫁女还要隆重。在他们看来只要度戒并度戒过关,你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社会的尊敬,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没有度戒或没有度戒过关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就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婆娘。

度戒程序比较复杂,时间也较长。一般长到十岁时他们的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份后父母提前一二年就养两大头猪。然后在已定的度戒年内再确定度戒的具体时间。确定时间后把师父请进家烧香拜神,做法事,消邪气,然后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这期间师父读经教授进行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的教育。度戒者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接着在度戒仪式前一晚上举行隆重的神奇动鼓仪式,之后才能到户外进行天台度戒。

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所以太阳尚未出来,度戒仪式便已经开始了。主师父先诵经做法事,然后一身红袍的引路师指导度戒者穿上红色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引路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他的腰上,把另一端系在度戒者的腰上,两人就用红布条联系在一起,象征度戒者徒弟像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引路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度戒者走向度戒天台,又领着度戒者围绕天台转三圈,才手持树叶神咒首先从正面的木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词,那是他在念经请神。引路师请好神后又下来一步一步把度戒者领上天台的戒桌,把系着的红布条解开,表示婴儿从娘体分娩。接着引路师又给度戒者讲解誓言,并分别向四个方向叩拜诸神保佑度戒成功。叩拜完后把神剑和神咒交给度戒者,然后跳下天台,将木梯撤掉。引路师又到天台正面站着,指导度戒者耐心地等诸神到来。诸神到来后度戒者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度戒者发誓完毕,引路师又指导度戒者做度戒的准备动作。天台下几位男子汉拉开了戒网,度戒者的正界师父手持长刀钻进戒网下撵鬼消灾,边挥刀边大声叫嚷。撵完鬼消完灾后,正界师父口含法水站到度戒者身后。度戒者站立在戒桌正中,按引路师的指导把神剑和神咒从左肩背后放落地下,双手顺身下垂,再将双手抬起来整理好神袍,将前后衣尾收拢分别别在腰带间或夹于双脚膝后,然后两脚并拢屈向胸前缓慢下蹲,两手十指交叉紧紧地扣住双膝,两个拇指平排抵着桌面支撑身体,然后慢慢地移动到戒桌的边沿。这时正界师将口中的法水喷出,大喊一声“度下”。度戒者应声紧紧抱住双腿曲身仰掉下天台落到戒网里。正界师又把度戒者掉进戒网时自动蒙盖的被子掀开,解开度戒者还紧紧扣着的手指,并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度戒者的手上打了一个红色的印记。度戒者跪着拜谢师傅。至此度戒仪式已算结束。历时近三个小时。

度戒对瑶族人来说是极其严肃的仪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内容和戒律条文训导,他们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人灌输传统道德规范内容,使度戒者这些受戒者在人生的转折关头受到一次终身难忘的特殊教育和熏陶。

祭龙:对自然的感恩

祭龙是江城彝族最隆重最传统的祭祀活动,一般为期三天。

彝族祭龙时间选在缺雨少水的三月,在农事之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灾除福。彝族生产以稻作农耕为主,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天气的阴晴旱涝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而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又直接关系着彝族的命运,而龙又是一种能呼风唤雨和控制水源的神物,祭祀天上和地上的龙神也就成为了农耕文明永恒不变的主题。彝族祭龙是在祭树,当然祭的是以榕树为主的大树。这类树枝杆粗壮,根深叶茂,常年翠绿,四季不谢,象征着兴旺发达,正好可以作为追求庄稼兴旺发达观念的寄托物,于是将它神化,或者说把它作为神的化身而加以崇拜祭祀。

江城最大彝族寨子博别寨的祭龙分为准备、祭祀、休息三天。

祭龙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杀猪鸡鸭,在粑粑正中滴上一滴动物血,有的还在上面插上花,边缘上撒点籽种,然后抬到龙树下献。龙树其实是一棵大青树。龙树下用石块砌成平台当作祭台,祭台已经摆放着酒、肉、米、茶、粑粑等贡品。龙树下用红株栗树搭一个青棚,表示为龙搭一座房子。青棚上拴系着茅草搓成的绳子表示金银链,地下则铺满青松叶。又有几个小伙子砍回河边芦苇捆绑在龙树上,他们说是帮龙神系裤带,有的说是给龙神穿外衣。龙树下几个上了年纪的背母(巫师)念念有词的祷告。

公鸡献上,青棚搭成,祭龙开始。这个时候全寨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祭祀活动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带着已经杀好的鸡鸭、米、粑粑、盐巴、水、香火等祭祀所需贡品,放在龙树下的祭台上,然后点上香火。背母手持一碗水站在祭台前。所有参加祭龙的男女老幼跪在龙树前叩头。龙头背母念经请神:天神龙王,万物你为王,风雨雷电,都归你管。庄稼树木都求你生长,猪鸡茶酒,抬来献你。念毕,龙头代表龙开始播雨,把碗中的水洒下。人们欢呼着用手用碗用衣服接雨,并十分高兴地把接到的雨水喝下。然后,龙头背母又念十二月歌。念完,众人磕头祈求。龙头又把祭台上切碎的猪蹄、盐、蒜等掺进贡米,搅拌几下后撒向台下的众人。人们纷纷拉起衣襟帽子或手中的物件接受。然后有一个男人把猪肉切成块分给凑份子的人家。至此祭龙表示结束。整个过程,人头攒动,场面热闹。

活动结束后,众人抬着祭过的粑粑肉等各回各家。回到家把米放回米柜以示丰衣足食,把猪蹄片丢进猪圈以示猪满栏,把蒜交给娃娃表示聪明伶俐,把盐装在瓦罐里希望钱像盐一样多。

祭龙仪式后开始撵鬼活动。男娃娃用锅灰抹黑脸容,手提铁链和木棒冲进各家各户猛敲猛打驱除鬼魔,顺便把主人准备好的糖果收入囊中。把鬼赶到寨门外后在寨门上吊起用茅草扎成的篾栅栏,再拴系上鸡头鸡脚,称做龙把门。这样鬼就无法进入寨子了。然后由背母们入房念咒语驱魔祈福,同时向每家收取一碗米和一块腊肉,用来做下午的腊肉稀饭。

太阳偏西的时候,人们在广场燃起篝火,全寨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边吃腊肉稀饭边跳起龙笙舞。舞蹈花样翻新,什么龙蹬脚、龙抬头、龙翻身、龙摆尾、龙抱蛋、龙穿花等等。因为第二天全寨人都休息,所以跳笙对歌会通常持续到天亮。

上一篇:红楼梦中茶 下一篇:宴席厌食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