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实证分析

时间:2022-08-12 01:36:40

北京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2001-2010年社会保障各项支出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北京的社会保障水平逐年增加;通过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算模型可知,北京现有社会保障水平存在不适度情况,历年来均未达到适度社会保障水平下限值;依据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理论分析可知,北京社会保障水平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北京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度,但是其发展速度很快,北京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就此针对北京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健康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

一、北京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界定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对于其概念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可以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额来反映社会保障水平;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保障水平是相对水平的概念,是相对于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的,即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衡量社会保障水平。我同意后者的观点,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大小。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概念。从量的角度出发,社会保障水平的具体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国内或地方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内,经济水平越高,社会保障水平也就越高。从“质”的角度出发,社会保障水平分为“适度”与“不适度”,具体测定标准是社会保障支出要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度,应达到既保障公民基本经济生活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第一部分内容,是从社会保障“量”的角度来讨论北京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的界定

若要准确衡量社会保障水平,就要求准确界定社会保障支出口径。在我国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部分。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费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费用和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费用。

对于社会保险支出费用历年的统计口径都是一致的,就是各项保险基金支出的总和,财政中对社会保障支出的界定以2007年为界限前后年份有不同。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对财政科目设置的解释可知,2006年及以前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三部分。2007年施行新的财政科目,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仅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单独一项了。

(三)北京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依据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北京历年社会保障支出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得出北京市历年社会保障水平。北京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从2001年的172.6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087.8亿元,总体涨幅约6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2.83%。社会保障水平从2001年的4.66%增长至2010年的7.71%,总体涨幅约为1.7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87%。北京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3708.0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4113.6亿元,总体涨幅约为3.8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6.06%。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是必然的,但是社会保障水平本身具有刚性,不会随经济发展或滞后而大起大落,所以其表现在总体涨幅和年均增长率两方面都比较弱。上述数据表明,北京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远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说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无法满足急剧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需求。整理并计算北京历年来社会保障各分项支出占社会保障总支出的比重,分析可得社会保障支出需求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快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1.老龄化加速的客观要求

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大部分比重,而老龄化社会是我国目前的基本社会形态并有加剧的趋势,据披露,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全市户籍总人口1257.8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5万,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8.7%,远高于全国老龄水平13.26%。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压力主要来源还是持续增长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需求。

2.社保体系日趋完善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需求也随之提高。从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1-2004年生育保险支出是缺失的,从2005年开始逐年增加对其保障支出。这正是政府日益重视民生问题,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项目的建设,不断提高各保障项目的支付水平,让更多的人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北京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算及分析

第一部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很快,但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还需进一步讨论。本部分内容就是依据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算模型来测算北京市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水平区间,并与现实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标准的界定

有学者将社会保障比喻为铁轨,将市场经济比喻成列车,没有铁轨的延伸,列车就难以行进,这是要说明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社会保障水平这一“方向”和“坡度”的明确研究设计,社会保障这一铁轨也难以铺设。这是说明,若要使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在适度水平上发展。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政府的财政负担会加大,企业的经济成本升高,并且滋生劳动惰性,影响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如果保障水平过低,又会导致社会问题,影响稳定性,社会保障水平保持怎样的一个度才算合理。

这就要从社会保障水平“质”的角度出发,衡量其“适度”与否,具体测定标准是社会保障支出要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度,应达到既满足公民基本经济生活的保障,又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通俗来讲就是,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可以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益的保障水平。保障与激励相统一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原则。

上一篇:我国进出口互动对策研究 下一篇:最优货币区和人民币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