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的兴趣更多尊重和空间

时间:2022-08-12 01:08:23

给学生的兴趣更多尊重和空间

22岁的刘路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正教授”,并被冠以“小陈景润”“数学天才”的称号,再加上获得100万元奖金,他的“闪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在这个需要嘘头刺激神经的时代,刘路的“路”被各大媒体细心地挖掘着。大家试图从性格、爱好、智力、成绩、个性以及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生活细节中分析一个天才的诞生。角度不同,理解往往千差万别,所以大家眼中的刘路远比真实的刘路要复杂得多。就像刘路对自己成功的感受,也仅仅是一句“做自己喜欢的事”。的确,大道至简。

“只要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兴趣、怀着野心在自由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其他一切不过是浮云。”刘路的话散发着青春的理想气息。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曾把类似的话作为座右铭,而真正践行者却寥寥无几。社会浮躁气息的侵扰,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学生随波逐流的盲目,这些让坚持兴趣、发展爱好显得阻力重重,让因材施教始终成为中国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而无法让理想照进现实。

社会的影响在“刘路争议”中可见一斑。刘路成为“中国最年轻教授”的消息一经传出,各路媒体纷纷采访。实际上,从这一刻起,刘路的“大师之路”不仅要耐得住学术研究的寂寞和艰辛,还要耐得住社会的诱惑和侵扰。从好的方面来说,这个新闻给社会释放了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信息,也给高校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提供了契机,让更多寂寞坚持的“准”刘路们看到了希望。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兴趣的坚持,在于让天赋发挥到极致。从坏的方面来说,社会的功利主义使学生坚持兴趣成为一种奢望。很少有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像刘路那样坚定:从一本到三本全部填满,而且只填报数学专业。“只要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哪里学都无所谓。”更多的学生是什么专业“热门”“有钱途”就填报什么专业。在大学里,更多的学生也是“什么有用学什么”,兴趣成了一种奢侈品。

高等教育为学生发展兴趣提供的空间依然不大。在“没有围墙的时代”,大学已经不是充满理想主义的“象牙塔”和科学研究的圣地,大学生也不再是勇于担当的热血青年。教育的指向、就业的压力、校园的氛围让大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更多的是奔波于考证、考研之间。就连高校教师自己,也大都疲于发文章、评职称、申请基金等事情,常常感叹做学术研究之不易,所以高校对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其成才这一职责履行得并不理想。就连刘路,最早发现这一“数学天才”的也不是中南大学的教师,更谈不上给这种特殊的人才提供特殊的成才环境。改革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大学生发展兴趣的校园氛围,坚守大学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理想,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来说,仍然显得任重而道远。

在刘路的成才之路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个人因素。在依然“唯分数论”的当前教育中,刘路作为一个应试教育的抵触者,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需要承受各种质疑,更需要有坚持走自己道路的魄力。与刘路相比,更多的学生则是随波逐流。在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僵化的人才评价机制面前,学生是弱者,很容易成为适应环境者,而不是改变环境者或独立思考者。“我对数学的热爱是天然的,几乎没有任何功利心。我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前途、命运和后果。对于我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一种玩。”很显然,当前大学生背负了过多的压力,根本“玩不起”,更不可能玩得好。没有对兴趣的坚持,天才很难成为大师。刘路面对突然而来的荣誉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能否依旧保持“淡定”,专心于学术,这也是许多人担心刘路成为下一个“伤仲永”的主要忧虑。

作为教育者,相较于刘路以后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怎样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兴趣,给他们的兴趣以更多的尊重和空间,从而让更多的“准”刘路成为“刘路们”。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完成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给学生们坚持兴趣、发展爱好营造氛围,让他们有勇气“做自己喜欢的事”。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师)

上一篇:靠什么让“刘路”们成为大师 下一篇:张爱玲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