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导思小议

时间:2022-08-12 12:08:43

小学数学新课程导思小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巾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力。本文就自已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肤浅体会,归纳概括出小学数学课的几种导思方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点,12厘米多一点、15厘米多一点。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场地直径是5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接着教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的方法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5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很快地算出了圆形场地的周长是150米多一点。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便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以凝激思。

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除算,结果全对。接着教师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立即投人了探究之中。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的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左边的学生观察时,右边的学生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针对两种结果,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的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再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三、以比促思。

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边看边比边想,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特点。

四、纠错畅思。

学生在做题时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源,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错源,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如在教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教师可以出这样一道题“3/7这个分数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它的分母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回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2,分数的分子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分数的分子乘以几?3、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数的分母应该乘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还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把学生引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五、以活思变。

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不仅可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这道分数应用题“幸福村要修一条水泥路,面积是24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变为“幸福村要修一条水泥路,面积是24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还可以变为:“幸福村要修一条水泥路,面积是24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等等。通过这样几次变化,使学生掌握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不同思路,解应用题的思维也更加活跃了。有些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广泛探求解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探究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好方法,也是落实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扶读引读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