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响司法公正的环境要素

时间:2022-08-11 09:44:12

试论影响司法公正的环境要素

试论影响司法公正的环境要素

[内容提要] 程序的自制性并不能完全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是因为司法公正的实现受诸多司法程序之外因素的客观影响,因此,司法环境问题必然介入司法领域。影响司法公正的环境要素与司法体制、体系、制度有关,二者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基于审判管理体制的构建探讨司法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于建设和改善司法环境,实现司法公正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司法环境 司法文化 法官职业化 审判管理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依法治国方针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司法改革作为法治实现的关键性环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随着民事、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行政诉讼法各项司法解释出台和实施,我国的司法程序制度改革已迈出坚实的步伐。但与此密切相关的司法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最高人人民法院前几年的几个五年改革纲要对法院体制改革作了总体规划与布置。在《纲要》的指导下,各项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建设法制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各级法院有序地推进。伴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司法环境”这一概念纳入人们的视野,并作为法院建设的重要内容置于突出的位置。本文笔者试图从司法环境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入手,通过对司法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以及审判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司法环境建设互动关系的阐述,从而提出人民法院应着力加强司法环境建设的重要命题。

一、影响司法公正的外部因素及环境介入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通过司法公正来实现的,因此,司法核心是“公正与效率”。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实体公正是指法官在解决社会纠纷时要准确地认定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和作出判断。而程序公正是法官为达到实体公正所运用的最佳的方法与手段。就法院而言,程序公正是法院审判活动所追求的直接目标;对于社会或当事人来说,实体公正则是最终目标。

诉讼程序与法律制度本身具有自治性。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程序规范总是尽量趋于完善与公正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不公正的审判,那就是司法环境的因素了。理论上讲,司法公正是不存在环境因素作用的,诉讼程序自治性应是排斥环境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但程序的自治性并不能完全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诉讼程序与制度本身也客观存在着诸多天然的缺陷,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一个法治程度不高的国度里,法院审判客观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承担审判任务的法官的抗干扰能力有强有弱,在这种情况下,司法环境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尤其突出,司法环境问题必然要介入司法审判领域。

对于实体公正的终极目标来说,诉讼程序与制度也属于环境因素。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司法公正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法定程序制度之外的,影响到实体公正实现程度的各种要素。由于这些要素客观地影响和作用于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程度,因此,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对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审判管理与司法环境的互动关系

司法公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适用具体的案件,从而得出一个公正裁决的过程。而法院能否得出这样一个公正裁决,除了有正义的法律之外,还要有优秀的法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一种科学合理的法官管理和审判管理体制。《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对法院内部体制改革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健全人民法院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独立、公开、高效、廉洁、运行良好的审判工作机制,在科学的法官制度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建立保障人民法院充分履行审判职能的经费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该《纲要》着重于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判工作管理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这种先素质后程序的改革方式更符合司法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一般规律。[i]

所谓审判管理是“基于对审判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对审判行为与过程实施调控、评价与引导的一种司法工作机制”。[ii]审判管理与审判程序是密切相关的,审判程序是审理案件的规则和制度,解决的是诉讼程序的法律问题,而审判管理是审判环节与审判组织的运作机制,解决的是审判秩序管理问题。因此,审判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需要科学合理的审判工作管理机制的构建。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说到底就是在尊重审判工作运行规律,符合法官职业特征的前提下,对法官的司法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引导,其实质就是对法官的管理。审判工作管理机制与司法环境的核心内容是相近和相通的,都是以实现司法公正为其价值目标的。一个科学有序的审判工作管理机制的运行,必然塑造一个良好的审判环境。从这个意义讲,审判管理体制无疑对司法环境的塑造起着导向作用,并保证整个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良好的司法环境对司法制度和司法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三、司法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

司法程序法律制度之外影响司法公正的环境要素较为广泛,包括法官素质、司法独立(外部独立环境因素和法院内部独立环境因素)、司法文化、司法成本的投入与效益(指实现公正的社会效益)产出等等。这里所要论述的是一些与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基本环境因素。

(一)法官职业化:司法环境首要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点。司法现代化的实现也是如此,现代司法需要高度职业化的法学家群体的支撑。司法现代化作为一个适应社会转型需要,体现现代司法目标和价值要求的历史进程,必然要求司法的承担者—法官在努力获取知识的同时,运用现代司法理念解释法律和实施法律,才能使司法不断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进步和社会公众对实现法治的心理需求。

审判过程中,法官需要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而这种抗干扰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法官素质的高低。法官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司法程序本身的自治性,低素质的法官会损伤程序本身的自治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法

律程序之外影响司法公正的环境因素首推法官的素质。

研究法官的素质要针对法官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素质、行为模式、职业修养、心理特征等问题。法官的职业特点,或者说法官应具备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1、要有宽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他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他作用于人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这些品质的高低决定着法官基本素质的高低,也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法官如果缺乏较高的人文素养,社会大众就很难对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赖。法官同时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审判工作是一项技术性、理论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证据的判断和运用,事实的认定、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以及贯穿其中的法的理念、规则和方法论,均应以一定的理论修养为基础。一名好的法官不仅能对自己所审理的案件作出正确的判断,正确地适用法律,而且应对所适用的法律的立法意图,理论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并能对自己的判断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这样的判断才具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

2、知识型与经验型相结合。经验型法官的特点就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经验,对重复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起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占有程度日益决定着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这时代的大环境中,仅凭经验的法官却缺乏对新事物的敏感性,缺乏对即存的环境、条件和观念改变的勇气,这就很难成为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积极因素。因此,现代司法需要经验型法官,更需要知识型的法官。

3、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里所讲的法官的政治素质与执政当局对法官的政治要求并非一回事。法官的政治素质不是指要迎合执政当局的政治需求。法官的政治素质具有自己的独立特征:即要有忠于法律,坚持正义的精神;要有忠于人民、处处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情感;要有尊重人格、生命和当事人利益的品质和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勇气和能力。法官这种独具品质还在于除了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厚知识,还要具备能够全面体现司法良心的经验、技巧和智慧以及面对社会纷争所表现出的巨大处理热情。与司法公正相反的不只是司法腐败,还有司法愚钝,即对法律理解的僵硬、机械和面对民众价值观所表现出的惰性和冷漠。

法官的这些独具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官职能被极度的“泛化”,法官的职能和法官的管理制度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化的趋向,从法官的任免制度、组织制度到法官的人事管理制度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化的色彩,这种官僚化的司法管理体制,由于模糊了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的本质界限,使得审判活动中的法官的职责难以明确,增大了公众对司法活动的不满和怀疑。

理解了法官的职业特征和职能性质,我们在提倡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同时,在建立法官管理体制中,一定要有遵循审判工作的性质和运作规律,尊重法官职业特征的指导思想。所谓法官职业化,是指“法官工作的严格控制化、集中化与统一化,其直接目的是确保法官素质”。[iii]

(二)法官独立:司法环境根本因素

司法独立是由司法职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司法机关的职能和地位决定了司法必须独立。

司法独立包括审判独立、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审判独立是宪法规定的法院审判职能的独立。随着司法理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在观念上已逐渐将其延伸致法院独立,直至法官独立。因此,“法官独立是审判独立和法院独立的终极目标”。[iv]法官独立虽源自于西方司法制度,但其政治性目的已被其技术价值所代替,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性手段。司法独立的根本价值是强调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享有独立地分析案情,并独立地作出判断的权力,其实质是自由心证。自由心证最大的好处是给法官一个广阔的判断案情的空间,以便尽可能探求案件的真相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然而,法官独立的理想是以具有高素质的法官为前提条件的。自由心证最大的坏处就是法官可能以“独立”为借口故意歪曲事实而恣意妄为。在一个缺乏信托意识,法治意识尚不健全的社会里,如果过分强调法官的独立,必然会导致司法腐败丛生。因此,必须谨慎推进司法独立,要在强调集体智慧的同时,突出法官个人的职能,运用法院的整体力量实现司法公正。在司法管理层面上,逐步推行司法独立要从内部做起,可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司法监督机制的架构,保证法院内部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具体地说: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行法官职业化建设,将提高法官素质作为司法独立的前提性措施;第二、从制度上保证法官独立分析案情,独立作出判断的权力。一方面法官通过独任或合议制形式审理案件,只服从法律,不受法院内部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来自上级法院的不当干预。对下级法院的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无权对裁判结果作出指令。即使是经过两审终审的已生效的案件,上级法院只能通过正当的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维护上下审级法院之间的独立性,正是司法独立和公正程序的固有内容”。[v]第三、尽可能压缩请示案件数量,逐渐取消案件请示制度,将案件请示变成一种业务咨询,理论探讨;第四、压缩 “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范围,限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数量,将是否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决定权交由承办法官或合议庭行使。

(三)制度安排:司法环境保障因素

体系与机制的构建对塑造和谐环境的意义早已被人们所了解和掌握。例如:针对失信行为,社会建立起征信体系;针对债务人的逃废债务的行为,为解决“执行难”问题,人民法院建立起执行威慑机制。司法环境的建设同样需要一系列符合审判工作运行规律,符合司法者职业特点的体系与机制的架构。如对法官的司法能力的评价,我们建立起案件质量与效率评估体系;针对法官的诚信不足、枉法裁判的行为,我们建设起司法监督和惩戒机制等等。这些体系与机制的合理架构、和谐运行,构成整个环境的筋骨。

体系是指一个工作的系统及其理论结构的总和,机制是这个工作系统的主体或部门主体之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运作方式。一个工作系统的机制、体制及构成机制的各种制度形成这个工作的体系。现代司法体制应当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建立一套合理有序,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的司法体系与司法制度系统,以顺应司法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司法的承担者—法官又总是生活在既定的制度规范之中,法官的个性特征往往是依存的社会制度的反映,因此,研究法官职业化问题也离不开对法官所赖以生存的体制或制度的研究。审判管理的实质就是对法官的管理,对法官的评价、建构专门的法官管理体制,对于提高法官的素质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实际成为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性措施。

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还需要一些具体制度的合理安排。制度是机制、体制得以正常运行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制度不仅能规范司法行为,同时也体现管理效能。制度的建立,不仅要贴近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还要尊重法官的职业特点和人格,这样才能符合司法工作的内在要求。

(四)司法文化:司法环境精神要素

文化是一种观念、意识和情感的总称。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靠文化来承载和推动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所谓司法文化,“是具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观念形态、群体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制度中具有司法内容的统一体”。[vi]司法公正的实现,不仅需要建立现代司法制度,还依赖于文化支撑;并且,司法文化将为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司法文化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促进司法制度与规范得以实现。司法制度与规范是由构成司法文化的不同因素来实现的。正因为有了文化,司法行为才有标准,并且形成司法行为内在准则和内在动力,促使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第二、司法文化所形成的观念,使各种司法体系、规范和制度成为系统,并解释着这些体系、规范、制度的内涵和价值观。第三、司法文化的整合功能。司法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可以使司法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协调运行、有序发展。

司法理念的实质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点和体系问题,这是对我国传统司法理念的时代性创新和变革。司法现代化除要求我们必须有相对完备的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特点及规律的司法体系和具备相对完善的适应现代化法治要求的内在的法律运行机制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司法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培育与生成。

司法的主体是法官,法官的审判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觉性和责任感。对法官的管理,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却排斥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观念和情感。而司法文化建设则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提供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使法官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理性的思考和自觉的行动,从而达到司法文化至高无尚的境界。[vii]一个健康向上的司法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精神动力,恰恰是良好司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文化毕竟是一种寻常的生活现象,“在理论上追求宏大深刻的同时,也可以在生活常识的意义上作出现实针对的理解和把握”。[viii]文化也是包罗万象的,就法院文化本体而言,属于内在的精神形态范畴,其展示的载体在于高品质的法官和法院工作者群体。“在于赋予法院设施、制度规范等外在事物以内涵、精神,使法院形神兼备、从而堪称堪当为法院的文化积淀”。[ix]因此,法院文化的本质其实是法官文化,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在进行法院文化建设时,不必刻意或矫揉造作,它与物质投入也并非成正比。法院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动力会在科学的法官管理制度、审判管理体制及和谐的司法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四、结语

诉讼程序制度之外影响司法公正的环境因素远不止上文中论及的四点。例如:司法成本的投入与效益产出,这是司法的经济环境因素。这种因素就在于司法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投入,司法程序和制度会形同虚设,司法改革就会如“老牛拉破车”一样缺乏生机与活力;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这是司法的社会环境因素。已论及的四点要素也有不周延、不全面的问题。例如:关于法官职业化问题,只谈到法官应具有的素质,没有谈及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官管理和法官保障制度,以增强法官的职业荣誉感,吸纳大批法律人才加入法官队伍。关于司法独立,没有谈到司法审判的对外独立问题,如人大对个案监督的欠妥当性,裁判之前媒体监督或报道的不正当性等等,这些都是左右法官或合议庭对案件的独立思维与判断的环境因素。因此,司法管理与司法环境密不可分,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一系列法官管理和审判管理的改革,实质上就是努力营造和改善司法环境。作为司法的核心机关—法院要树立司法权威,成为依法制国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重新认识审判管理的价值观,构建新型的公正、高效、有序的审判工作管理机制,促进审判工作全面发展。

[i]马贵翔在《司法公正的环境塑造》(载刘云耕主编《现代化与法制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认为:公正的司法程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或促进法官素质的提高,但也不能忽视这种先程序后素质的改革方式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那就是容忍低素质的法官对公正审判程序功能的消减,实质也是对司法公正的消减。笔者认为:人民法院改革纲要着重于司法程序制度的改革正是基于要符合这种司法改革的总体方向和一般规律。

[ii]公丕祥:《关于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的初步思考》载《人民法院报》20__年1月9日

[iii]马贵翔《司法公正的环境塑造》载刘云耕主编《现代化与法制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iv]李修源:《司法公正理念及其现代化》264页 人民法院出版社

[v]王利明:《司法独立的概念》 载《司法改革研究》(修订版) 法律出版社

[vi]李修源:《司法公正理念及其现代化》155页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__年

[vii]丁义军、隋明善主编《法院文化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

[viii]张志铭:《法院如何进行“文化建设”》中国民商法律网

上一篇:试论智能计算过程控制和优化探讨 下一篇:试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及其实现的法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