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林业经济发展探讨

时间:2022-08-11 07:51:29

互助县林业经济发展探讨

摘要 对互助县“十一五”期间林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经济;发展;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67-03

1 森林资源状况

1.1 森林资源现状

全县林业用地211 194.2 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1.7%。其中,有林地60 497.8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65%;疏林地4 051.2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2%;灌木林地56 665.4 hm2,占26.83%;未成林造林地32 384.8 hm2,占15.33%;苗圃地173.7 hm2,占0.08%;宜林地54 631.8 hm2,占25.87%。按土地权属分,国有林120 841.7 hm2,集体林90 352.5 hm2,分别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57.22%和42.78%。全县活立木总蓄积600.35万m3,森林覆盖率为34.2%,林木绿化率为36.0%。

1.2 野生动植物

1.2.1 植物资源。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植被丰富多样,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981种,隶属92科391属,其中经济植物有870余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624种,名贵药材有党参、黄芪、贝母、大黄等。

全县植被可分为森林、灌丛草甸、高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6种类型,其中以前4种为主。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天然林区,主要乔木树种有云杉、圆柏、油松、青杨、小叶杨、山杨、桦树等;灌木有沙棘、柽柳、高山柳、黄花柳、杜鹃、锦鸡儿等。灌丛草甸植被,分布于海拔3 200~3 800 m,阳坡灌木有小檗、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杜鹃等。高山草甸植被,分布于海拔在3 800~4 200 m,以莎草科和禾本科草类为主。草原植被,分布于浅山干旱丘陵地区,主要植被有抗旱能力强的冰草、早熟禾、蒿草、芨芨草、骆驼蓬、黄花棘豆等[1]。用于造林的主要乡土树种有青杨、青海云杉、油松、桦树、榆树、旱柳、沙棘、柽柳、红皮柳、柠条、锦鸡儿、北京杨、新疆杨等。

1.2.2 野生动物资源。互助土族自治县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山高沟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野生动物有179种,其中兽类40种,鸟类13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麝、马鹿、狐、狼、高原兔、岩羊、猞猁、荒漠猫、棕熊、梅花鹿等;经济动物主要以马鸡、雪鸡、石鸡、猫头鹰为主,还有鱼、蛇等。

2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2.1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通过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有力保障了互助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全县大力倡导“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的新型畜牧业经营方式,优化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育苗、种草养畜等特色产业带动了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开发。2009年林业产值达到3 900万元。通过林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了山区生产生活条件。

2.2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林业主导需求发生变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对林业的主导需求[2]。首先,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具有与农业、水利、电力等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第三,森林文化、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林业是互助县生态建设的主体,全县林业用地211 194.2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1.7%,森林覆盖率为34.2%,为全县的生态环境及全县近40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林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在“十一五”期间,互助县林业在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林业科技与林业体制改革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制约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3.1 “十一五”期间林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林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①有林地面积:2010年达到6.05万hm2,比2005年(5.74万hm2)增加0.31万hm2,增加5.4%,完成“十五”计划的100.1%。②灌木林地面积:2010年达到5.67万hm2,比2005年(5.566万hm2)增加0.104万hm2,增加1.9%,完成“十五”计划的102%。③未成林造林地:2010年达到3.24万hm2,比2005年(2.168万hm2)增加1.072万hm2,增加49.4%。④四旁树株数:2010年达到9 440.9万株,比2005年(7 940.9万株)增加1 500万株,增加18.9%,完成“2005”计划的123%。⑤人工造林面积:2010年达到15.286万hm2,比2005年(11.986万hm2)增加3.300万hm2,增加27.8%,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1.4%。⑥活立木总蓄积:2010年达到600.35万m3,比2005年(539.42万m3)增加60.93万m3,增加11.3%,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0.7%。⑦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到34.2%,比2005年(32.03%)增加2.17个百分点,完成“十五”计划的102%。⑧新农村村庄绿化8个村。⑨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互助县2005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青海省以四翅滨藜、金露梅为主的优良灌木品种推广、青海省互助县乡土灌木树种小叶锦鸡儿造林试验、青海省互助县乡土树种育苗造林推广、互助县乌柳和沙地柏育苗技术示范青海省生态经济型沙棘优良品种繁育及示范造林、优良沙棘雌株繁育及造林推广、青海省高寒干旱地区乡土灌木树种育苗、造林技术推广等项目,完成投资378.31万元。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5.82万hm2,其中病害防治面积0.26万hm2、虫害防治面积1.506万hm2、鼠害防治面积4.05万hm2。

3.2 主要成就

3.2.1 林业重点工程推动了互助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按照《互助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该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序开展,使全县10.066万hm2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公益林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共完成人工造林0.11万hm2、封山育林0.76万hm2。在加强公益林建设的同时,严格保护现有的森林植被,扩大了森林植被面积,林区生态条件得到显著改善。②退耕还林(草)工程:自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县、乡2级政府高度重视,扎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10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3.1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03万hm2,荒山造林1.83万hm2,封山育林0.27万hm2。工程涉及19个乡镇147个行政村493个社3.6万户农户。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步伐,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累计完成建设任务4.75万hm2。其中人工造林2.58万hm2,封山育林2.07万hm2,飞播造林1 000 hm2。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遏制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同时带动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增添了林业发展的后劲。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5家单位和个人承包、租赁、拍卖“四荒”地面积5 000 hm2,其中高寨镇就有10家单位和个人承包、出让、拍卖“四荒”地3 000 hm2,现已治理面积933.33 hm2,投资额达2 123万元,生态治理已初见成效。

3.2.2 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取得成效。按照2005规划确定的三大重点区域,即达板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区、干旱浅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川水农田防护林建设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①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全面实行天然林禁伐,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现有10.066万hm2天然林资源得到保护和恢复;加大造林力度,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扩大森林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经营和转产项目,使国有林场摆脱困难,呈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②公益林补偿得到实施。互助县可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为1.84万hm2。按地类分:有林地0.95万hm2,疏林地0.08万hm2,灌木林地0.77万hm2。按权属分:国有林40 hm2,集体所有林1.734万hm2,个人所有林1 040 hm2,其他20 hm2。③达板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区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营造以云杉、桦树为主的水源涵养林,以青海云杉、沙棘为主的沙棘林基地建设,加大网围栏建设力度,开展封山育林,实行封山禁牧,取得了显著成效。④干旱浅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营造以柠条、青杨、山杏等抗旱树种为主体的水土保持林,加大林木管护力度,积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引进抗逆性强的适生树种,营造山地农田林网,进行低产林改造,积极营造速生丰产林,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⑤川水农田防护林建设区营造花椒、山杏等适生经济树种的农田防护林,结合防治天牛虫害,完成第一代农田林网的更新改造,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提水灌溉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四荒”地拍卖、承包、租赁力度,加快“四荒”地的开发和治理。

3.2.3 森林“三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一是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重点,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实行凭证采伐。二是在木材运输、经营和加工管理上,坚决取缔无证经营。三是在护林防火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严格火源管理为中心,做好火灾防范工作,全县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四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实行成灾率政府考核。五是林业公安民警和林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积极查处各类破坏林木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3]。

3.3 基本经验

3.3.1 领导重视,狠抓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造林绿化工作,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把加快造林绿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县绿化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明确责任,强化造林绿化的政府行为。把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作为加快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来抓,确定林业形象工程,狠抓落实,年年都有新举措,每年都有新发展。

3.3.2 科学规划,狠抓造林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一是加大整地力度,做到工程造林全部整地,一般造林整地面积必须达到60%以上。二是转变造林方式,从实际出发,调整区域树种结构。三是加强管理,保证造林质量。人工林严格按《青海省主要造林树种技术规程》操作,坚持进行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作业设计—实施造林—检查验收—建立档案的一条龙管理办法的同时,实行专业队造林,确保造林质量。

3.3.3 科技兴林,加强技术培训。把科技兴林,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互助县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重点,狠抓科技培训。通过各种媒介,有计划地搞好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二是积极推广营造混交林、GGR生根粉造林、覆膜造林、地膜育苗等10项常规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三是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大了针叶、阔叶等乔木树种比重,提高营林实效[4]。

3.3.4 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在坚持抓造林绿化的同时,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一是严格执行采伐管理,实行凭证采伐制度。二是严格防火制度,实行“四长”负责制和“六包”责任制,加强了以火源管理为中心的预防措施。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实行目标管理,开展以鼠害和黄斑星天牛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林业公安民警和林政人员严格执法,认真贯彻《森林法》及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开展严打专项斗争,有力地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3.3.5 依托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以森林旅游业为龙头,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实施沙棘基地建设项目,带动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3.4 存在的问题

3.4.1 工程造林及组织实施的难度加大。通过前期三大工程建设的实施,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造林,现剩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较差。浅山川水地区等雨量少的地方是最需要治理的地方,但造林成活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原先工程建设中采用的领导号召、群众投劳、国家补助的建设和投入机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国家有关政策。要探索和制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利于林业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

3.4.2 治理与破坏处于相持阶段,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互助县人民群众生活贫困,只顾眼前利益;工程建设重造轻管,缺乏保护管理措施;广种薄收、超载过牧等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加之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执法不力,在一些地区盲目开垦和开矿、修路、采沙取石等各种经济活动,造成了林地的毁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放牧在局部上抵消了工程建设的成果。

3.4.3 造林投资严重不足,制约着工程建设的质量。互助县林业建设长期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投劳的投入机制,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水平很低。加之,地方经济困难,配套能力差,大部分项目县很难达到规划要求的配套标准,低水平的投入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4.4 乡镇林业建设机构薄弱,队伍短缺。2007年,由于全县各乡镇实施乡镇机构改革,成立了农村社会服务中心,原乡镇林业站不复存在,淡化了原来林业站的专职职能,管理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业工作的开展,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需要。

4 今后林业发展的重点

4.1 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

公益林要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确保重点生态保护区公益林封禁严管,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一般公益林建设和管护,要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方式,实行国有民营、国有民养、民有民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降低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4.2 不断创新林业经营机制

在推进林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利用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扶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起点高的民营林业,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大市场连在一起。互助县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型林场,按公益型事业进行管理。

4.3 转变形式,强化政策引导

坚持把政策引导作为林业发展的动力,制订“四荒地”拍卖、延长承包期以及“谁造谁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落实了投资对象放开、投资渠道放开、经营形式放开政策,靠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

4.4 建立林业多元化发展体系

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必须最广泛地利用民资,调动民力,集中民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积极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转变林业工程由国家统管、统建的传统营造林模式,加大对非公有制造林主体的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和国家造林同等的待遇[5]。

5 参考文献

[1] 王心同.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 李扬.林业经济发展趋势探讨[J].华章,2010(35):15.

[3] 周素荣.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华章,2011(21):48.

[4] 杨桂芬,童国富,曾广林.南漳县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7(6):60-63.

[5] 高洪杰.试论沂水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12(16):18.

上一篇:油茶不同品系在闽东的早期生长研究 下一篇:固原市原州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