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灵活调控

时间:2022-08-11 06:21:18

精心预设 灵活调控

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课堂不时有精彩的生成,充满了生气与活力——这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也是每一位执教老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那么,如何激活常态的品德课堂呢?

一、课前预设——准确

要营造一种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课前预设十分重要,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和“先行官”,又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前预设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设计开放的学法方案,才能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1.准确把握学生

课前预设,要求教师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心理状况,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如此才能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如在低年级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活动游戏的方法组织教学,因为这种方法符合低段学生活泼、外向的性格特征,学生的参与积极度自然就高。但进入中年级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心理会发生变化,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更喜欢经过理性思辨后再表达,浅层次活动游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的课前预设就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2.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融会贯通地利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首先应独立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弄清教学目的要求、教材体系、基本内容,然后研究所教教材,通读课本,再阅读参考资料,对整本书、整个年级的知识、整个学段的体系,都要了如指掌。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对每一节课“学什么”“如何学”“教什么”“教多深”做到心中有数,对驾驭教材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各个教学环节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道德现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构思,做到手中有法(教法),胸中有书(教材),目中有人(学生),使课前预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准确把握流程与方法

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与方法因为最终要落实到课堂的具体操作上,所以其是否合理同样也是激活课堂的前提。具体地说,当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之后,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用有效的方法。如浙教版六下年级《不平静的世界》一课的提示语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种战争时有发生,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和平稳定、和谐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前提。”关键词是“战争、冲突”。由于本课学习内容跨度大(人类社会发展整个过程)、范围广(各种战争和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中进行恰当的取舍、定位,以保证课堂教学主题明确,流程顺畅。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预设中,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战争聚焦现代战争聚焦伊拉克战争,再把落脚点放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儿童”,并运用视频播放、照片呈现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灾难,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过程调控——灵活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课堂教学并不一定都会按照课前设想的顺序发展,卡壳、尴尬现象会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性资源,及时进行灵活的调控和引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1.认知发生冲突时调控

教学是一次次活跃的思维碰撞过程。充满魅力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和充满变数的,常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应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例如:我在执教《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当学生讲到我们萧山一带的民风民俗有“清明扫墓,端午划龙舟挂菖蒲艾草,中秋吃月饼……”时,立即有学生站起来批判:“清明扫墓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不能说是民风民俗,应该破除。”“扫墓时,人们点香烛、烧纸钱,容易引发山林火灾!”显然,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马上引领学生讨论:“清明为什么要去扫墓?”“我们应该怎样去扫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争论中明白了,清明扫墓是为了纪念为我们后代作出贡献的英烈、祖先……我们可以用献花、写祭文、诵祭言等文明的形式来缅怀我们的英烈、祖先。这样,教师用心地捕捉了教学中的即时生成资源,据此调控教学行为,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们个性张扬的天空。

2.方向把握不准时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或因教师所提问题不很明确,或因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敏感性不够,或因学生把不准问题关键点时,课堂常常会出现冷场或答非所问的情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启发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防止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如一位老师执教《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教学结束时,出示了一尊雕塑的照片,画面是一把枪管被扭转打结的手枪,问学生这尊雕塑表达了怎样的含义。由于雕塑的夸张与抽象,课堂一度冷场,偶有学生举手发言,答案也非常离谱。看到这情况,老师可及时引导:这尊雕塑的主体物是什么(枪)?枪管怎样了(不仅扭转了方向,还打了一个结)?联合国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为什么要在联合国大厦前放置这尊雕塑?经过启发引导,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这一主题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课堂又恢复了活力……

3.思维卡壳时调控

所谓思维卡壳,就是学生的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产生阻塞,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或恰当地补充材料,或提出更加细致、具体的分层问题,以降低难度,激活课堂。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我在出示了开国大典时的一组图片后问学生:“在开国大典上,人们为什么这么欣喜,这么激动?”学生一时语塞,课堂陷入沉默之中。面对这一思维卡壳情况,我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哭泣的圆明园》《不能忘却的屈辱》等课文里学过的历史事件: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以及许许多多不平等的条约,出示事先准备的图片:吸食鸦片的烟鬼、旧社会贫民的生活、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引导学生观察、感受。顿时,学生的情感激活了,课堂激活了,他们纷纷发表见解,从而深刻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万分的原因。

4.价值相悖时调控

当代社会充满着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学生,学生的价值观念会不时地流露于教学过程之中。当学生对事物持不同的,甚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念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澄清价值观念。如在教学《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时,我让学生看图片谈感想。同学们都说清洁工太辛苦了,总是早早地忙碌在大街小巷,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真值得学习。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清洁工都是外来民工,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本事,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才去做这种又苦又累钱又少的活。”听了这句话,我心头不禁一震。是呀,这位学生道出了孩子们的真心话,也反映出了歧视农民工的社会现实。 于是,我让同学们讨论:如果没有这些清洁工的辛勤工作,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周围将是垃圾遍地,臭气熏天,我们不会生活得这么舒适。是呀,这些外来清洁工用他们的勤劳换来了我们的幸福,我们怎能不尊重他们?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我爸爸把奶奶从农村接到我们城里生活,让她享享福。可奶奶在城里‘闲’得慌,找到社区领导,主动要求义务为小区打扫道路。奶奶还开心地说‘我这样既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又做了好事,积了德。’我觉得这样的清洁工更应该尊重。”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巧妙调控,激活了课堂,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激活品德课堂,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巧于动手,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更加精彩灵动、扎实有效。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小学

上一篇:品德,究竟是“教”还是“不教”? 下一篇:打开生命的井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