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11 06:21:17

刍议“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随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读图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阅读方式,虽然读图具备独特的优势,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读图时代”的收获却有所欠缺,尤其是语文学习能力。文章简单分析“读图时代”的特点,探究“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读图时代”的主要特点

(1)形象直观。文字较为苍白,文字表达多数较为枯燥乏味,相对而言,图像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形象的呈现较为直接,便于读者了解其中所表达的内容。图像能够缩短书籍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精美的图像更能够引人入胜,促使读者更加直观地得到审美体验。由此看来,“读图时代”能够摆脱文字的抽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形象地进行阅读。

(2)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读图之所以能够广为流行,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图像的信息量较大、概括性较强。作为一种通用的表达方式,图像的概括强度通常是文字不能超越的,由于图像的概括性相对较强,不受语言的限制,其包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传播的范围相对而言具有更大优势。

(3)快捷方便。读图的另一主要优势就是快捷方便。当代社会生活与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促使人们的阅读时间较为匮乏,因此阅读速度务必加快,图像具备信息内容较多且直观形象以及概括性较强的特征,既减少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又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储备。与传统的文字阅读相比,读图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具优势,在竞争激烈且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代更为人们所接受。

二、“读图时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1)对小学生想象力的不利影响。从想象力的角度来说,纯文字阅读不具备形象性与直观性,反而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经过想象认知以及感受到文章中所表现的内容[1]。但文字中若配有图片,虽然轻易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小学生直接从图像中获得知识信息,无需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容易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惰性,其自身的创造性逐渐缺乏,形成了直接快速读图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2)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利影响。图像和思维之间存在紧密相关的联系。读图能够促使思维停留在感性层面,是通过视觉直接接收信息的方式。小学生在被动接收知识信息后,便停止了主动思考,这就造成了小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受到了影响,不能由感性逐渐转换为理性。

(3)对小学生表达能力的不利影响。读图时代的到来,促使小学生放弃了思考以及思维转换,导致其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文字阅读以及背诵量的减少,导致小学生自身的语言信息储备相对缺少,其能够使用的语言逐渐贫乏,表达能力随之变弱[2]。

三、针对“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不利影响的应对策略

(1)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教材,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也由纯文字转变成包含彩色插图的形式,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需合理有效运用教材中的图像与课文,确保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小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是否吻合,随后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恰当的补充。

(2)转换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由感性转向理性的主要时期,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相对匮乏,语文教材中的彩色插图能够促使小学生的思维逻辑逐渐丰富。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需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提高其对文字的理解力以及拓展小学生的视野。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插图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而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另外,教师可依照课文中的插图营造问题教学情境,促使小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语言信息积累较少,通常会在语言表达时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有效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图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阅读方式以及取向,但小学时期的学生的判断力以及价值观等尚不成熟,此时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导小学生正确读图,认识到读图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静,任顺元.“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论丛,2010,(5).

[2]付秀珍.将读图时代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J].中华少年,2016,(12).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第三小学)

上一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管理高效化管窥 下一篇:让主题阅读更加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