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民:我们要营造创新的土壤

时间:2022-08-11 05:22:36

孙俊民:我们要营造创新的土壤

记者:科协如何做好科技服务这项工作?

孙俊民:从服务来说,对科技工作者以人为本,目前最主要是怎样激发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投入到经济建设、投入到科技创新这个庞大的领域来。一个重点是激发和引领的问题,第二是需要真正解决科技工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科技工作者进行科研工作有行业的规律性。譬如很多地方引进人才,引进时说的很好,引进过来后续的很多地方不能落实,很多知识分子并不是注重物质的需求,比如给你一套房,给你启动经费,后续的产业就能做起来,不是这样的。对科技工作者以及他的科研成果的发展,他们更看重要的是科研创新的土壤。所以,营造好的土壤,也就是有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就需要很多服务的要素,体现在他们科研的工作环境中,而我们打造的这个环境,一定要使得他们的特长和兴趣能够发挥。就像一个种子要发芽,不适宜的土壤就生长不出来,水浇多了也不行,肥施过了也不行。

有时部分政府部门更多的考虑物质上的一些因素,但是很多成果不是靠这些条件就能解决。所以,通过科协的服务,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根据科技创新具体的特点,因地制宜解决他们的困惑,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记者:您指的生活环境具体是什么?

孙俊民:像我们内蒙古地区,相对来说有很多工业项目和产业基地,都在比较偏僻的地区,大家到这个地方创业,生活氛围就比较艰苦。例如说我们单位引进一位博士,他之前在大城市高校生活,到了偏僻的园区之后会不习惯,水土不服。那这时候,怎么样让他扎下根?这就需要靠组织的关心和关怀,有时候哪怕是一句问候啊、一些谈心,让他感觉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另外在一些业余时间,需要营造氛围让他和大家在这个圈里交流。其实科技工作者也会遇到好多看似和科研工作毫不相关的问题,比如没成家的会有婚姻的问题,成了家后还有孩子的教育问题等等,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问题其实都会影响科研成果的产生。

记者:作为科技工作者,这些问题您遇到过吗?

孙俊民:学校毕业之后我是在北京工作的。去内蒙古现在已经12年,但因为从小是在农村长大,上学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到内蒙古之后适应能力比较强一些。我倒是觉得,离大城市远点,越能静下心来做些事来。

记者:您现在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满意吗?对于当地的科技创新又如何评价?

孙俊民:内蒙古这些年创新成果提高比较快。举几个例子来说,我现在工作的地区在鄂尔多斯。可能十年前大家对创新的意识比较淡薄,只是依靠大规模的煤炭开发,经济一下就起来了。 但是现在,鄂尔多斯对科技重视程度和需求程度大幅度增强。政府对这方面也很重视,包括和一些国家级科研单位的合作,包括构建一些创新创业区,搞了一些试点。

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意识创新的重要意义,从发展方向上是对的,但是在实施的方式方法上,政府如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怎么样真正让创新这个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向南方江浙一带、上海、广东等地学习。我们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引进一个科研单位过来,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大楼给你盖起来了,人员编制给你配套,大块土地给你基建,但是,这个单位能不能真正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能不能按计划实现其价值,未必!就是说政府重视是重视了,不仅理念上重视,从战术上也重视了,但从战略上怎么能达到这个效果,这就值得研究……

记者:那科协能发挥什么作用?

孙俊民:科协是党委领导下的社团,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成为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如果说科技部是解决科研项目的研发硬件问题,那科协就是解决科技工作者思想的软件问题。解决科技工作者思想的问题,让他能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科研和创新的事业当中,而不是强加给他。

如果按照传统管理行政人员的那套办法,知识分子可能就有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他们做不出来成就。在创新过程中,思维潜能的挖掘有时很难用文件和量化的一些东西去表达,例如某项科技成果或科研项目,我到底给你贡献多少智慧,取决于科技工作者自己,如果要应付交差很容易,不仅非专业人员看不出来,即便找专家也评不出来。所以,把科技工作者内心里和思想深层次的智慧激发出来,是创新的重要的起点和因素。

目前社会中的一些科研项目,确实存在应付的现象。有些科研指标立项是几年前确定的,实际经过几年后这些指标应该超过原定的指标,应该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深层次的新的问题,可是这些项目不是这样,我只是实现当初的目标,就算完成了,并且这些完成的结论都缺乏第三方的考证,很明显存在交差应付的心理。所以,这也是造成很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了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项目都不是靠市场检验。

目前科技人员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科技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但是怎么样真正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灵感和创造力,确确实实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记者: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孙俊民:我们现在加大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和绩效。在我工作的单位,直接把创新成果尤其是产业化的成果作为奖励的重点,我们在奖励时直接考量某项技术有没有在生产线上?或者是否在新建项目得到应用?得到应用后哪些参数提高?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否可以量化或者具体是多少?根据这些条件评出的成果,进行绩效评定后直接体现在科研人员的年终收入当中,和他的位置升迁挂钩。另外一些形式上的论文、专利、获奖,虽然也是必要条件,但不是放在第一位而是放在第二位。我们首先要看你这个成果是不是发挥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有了这个成果后,论文是一个成果的总结,一个文字的表达形式。论文是为了推广这个成果提升整个行业生产能力的东西。我们企业得到技术应用,然后把这个经验分享,就是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专利是为了保护我们拥有这项技术的知识产权,也是推进这个行业技术进步和科研人员权益的根本保障。

上一篇:“智能电管家”应用分析 下一篇:关于移动设备高效率充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