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立体画派”的三大绘画创作思维

时间:2022-08-11 04:35:37

“后立体画派”的三大绘画创作思维

身处于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们,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环境的大变迁及恶化而身、心、灵不得安宁。加上大陆艺术市场的混乱局面和作价的假拍卖行径,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有理想、有盼望的艺术家们真不知何去何从。庆幸的是,对绘画执着的艺术家们都还拥有一颗稚真的绘画心与创作情,且积极地欲挣脱困境及创作出诉诸于真心的新颖作品,而非一成不变地“再现”老套事物。

基于以上所述的种种事实,“后立体画派”的艺术家们,不得不放慢脚步,重新地调整自我创作的心境,也因而有了符合时代的新创作思维。然创作思维就艺术家而言,可说是画派、画论和自我创作风格的成功与否之重要关键点。艺术家在有了正确的创作思维之后,紧接而来的,就是奠定出深厚的创作基本功和方向。

而创作思维所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大约地划分为:自然万物(Creations divines)、心灵感受(Impression d'esprit)、中阶空间(Espace Intermediaire)等三个部分。有关“中阶空间”这部分,笔者已于上期详加诠释过,不再重复地陈述于下,本文仅针对前两个部分做仔细地说明:

(一)自然万物(Creations divines)

自然为艺术之母,其定义并不只是狭义的山、水、树和石等自然生长的万物,以及其遭受到时空侵蚀的外表,更包含了寰宇之间那永不改变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生存于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相互间的关联性,并拥有其各自的体积,以花、树为例,它们可因四季、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灵”与“美”之感受。

自然可说是富有无限的生机,是宇宙万物生存及世界进化的原动力。艺术家大都是自然的膜拜者,他们折服于宇宙万物的组织结构,感叹气候的阴晴、冷暖变化,以及惊讶于自然生态的平衡秩序。笔者在此特以“新造形主义”(Neo—Plasticisme)的代表性画家蒙特利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为例,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说明他面对自然万物创作时的独特思维。

蒙特利安将自然万物的形体,完全简化成几何抽象的概念,使其绘制的画面可呈现出介于抽象与半抽象之间,看似一种具有节奏感的几何直线符号,它不是一种自然物的表象简化,而是隶属于概念性的抽象。向来以艺术和生活要往更深奥之处迈进的蒙特利安,认为“立体派”(Cubisme)停留于再现物象的三次元创作意图,仍旧处于以“自然主义”(Naturalisme)作为出发点的地平线上,仅是以几何形态来分割、表现物象而已。蒙特利安为了印证他的论述,把“树”的深层次变化,以连作的绘画方式来当做分析“立体派”的实验成果报告(见图1)。

“树”连作以垂直“十”(Les Signes plus)、水平“一”(Les Signes moins)等形式所架构的画面,正印证了蒙特利安“不均衡的悲剧性”之论点,当然其“悲剧性”的说法,指的并非“戏剧”上(Drame)的用语,而是泛指任何欠缺自然均衡和普及的自然物而言。由于蒙特利安的内心深处,早就有爱好几何秩序的性向,在与立体派的成员接触后,更增添了其绘画创作上的信心,透过布局、粗细交叉的直线和色面所组合成的画面,呈现出无限的“均衡感”,处处彰显出蒙特利安的细腻创作思维。

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均衡感”并不是藉由数学计算出的,而是取决自蒙特利安的眼睛和直觉观。蒙特利安毕生追求的是,自然万物背后的宇宙法则,他以完整的“均衡”谐调性来揭示出自然万物的真实美,进而创见了“垂直=男性=空间=静=调和”;“水平=女性=时间=力动=旋律”等绘画创作的基本程式,即是一种自然万物的宁静(La repos)和谐调(I'harmonie)之真实写照与完美的体现。

同样地,“后立体画派”的创始者许坤成博士,在钻研“立体派”的画论之后,亦有其自个儿的看法及创见,他认为唯有“崇敬自然、珍惜万物”,方可在绘画创作中拥有自我的独特思维,换句话说,这即是艺术家的丰沛创作泉源。至于“立体派”画作的分析概念及破碎形式,他虽无法全然地苟同,但也不类似蒙特利安般地把画作简化至抽象性的横直笔画。毕竟上帝所创造的自然万物是如此地完美,艺术家应以各自敏锐的眼光去正视它们、欣赏它们,所描绘的不仅是物象外表的美形貌,更要呈现出物象融于时间、空间中的内在本质,让观赏者在欣赏画作时,可在瞬间一目了然,进而激发出“美”的共鸣心(见图2)。

反之,艺术家若把自然万物转化成极简的符号性语汇,那么观赏者面对画作时,脑海中所充满的必是一片空白与无知,甚至亦有可能浮现出一堆无厘头的问号。由于许坤成博士从小到大迷恋、勤习少林拳、永春拳和太极拳等功夫,使他自身拥有满满的中国精神、中国哲学、中国书画之涵养,因而他认为蒙特利安的绘画性符号是虚的,并欠缺了自然万物的内在真实性。针对此,虔诚信奉基督的许坤成博士突发奇想,特以圣经《创世记》一章1~5节所记载的:“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画、称暗为夜……”作为依据,把自然万物一统归为“阴”(Feminin)和“阳”(Masculin)两类,藉以契合中国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阴”、“阳”论述(见图3)。在此,笔者亦以诗人奥斯卡·王尔德(Oscr Wilde,1856~1900)所言:“自然实在可视为艺术的天地万物。”来证实,自然万物确实在“后立体画派”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中,占有其极大的重要性意义。

(二)心灵感受(Impression d'esprit)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e)大师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极注重画作所带出的气魄,曾说过他要以一颗苹果惊叹全巴黎,会有这种可能性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描绘苹果倒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何使这颗苹果定位,且立足于其自个儿的“具体空间”(Espace concert)中,却又是另一重要的创作议题,而创作议题原本就源自于艺术家的心灵感受。显而易见地,艺术家创作思维中的苹果,不仅代表着所欲描绘对象物的形貌;它还必须在画面布局中,取得与其它配置物象和背景的关联性,才能使画面的组合、架构有其完美的稳定性,而不致流于过度的松散。物象(苹果)因摆放的距离不相同,使得艺术家的视觉、心灵感受有着微妙且复杂的变化,若再加上光线及色调等绘画元素的影响作用,艺术家在创作上就不仅有其追求不尽的心灵感受;更可在画面上大大地推敲一番。

“后立体画派”的艺术家们,顺应着个人的天赋禀性,试着以心灵的视野反观宇宙自然万物,再注入时间、空间的绘画因素,一次次地思索、调整出自我的主观影像,直到心灵有所感受和释放为止,才提笔创作。然艺术家面对画布时的心灵感受,可说是落差极大,甚至是一种连笔墨都无法形容的极端抽象概念;导致“后立体画派”的艺术家们,不得不卯足心力地去探究自我创作的心灵“主观性”(Subjectivite),唯有如此,才可辨识出造形的真实与妍丑面,免去那粗俗、鄙陋的绘画表现形式。这也正好印证了笔者向来所强调的:“艺术之美,在于艺术家的主观心灵感受与客观自然万物两者间的相互契合。”

总而言之,“后立体画派”的绘画形式,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绘画创作范围内,为了描绘物象的真实性,不仅承袭了传统固有的形式美;更引用了当代的新创作思维,也就是说,摒弃画面的说明性,仅以“简洁化”的表现手法,把自然万物所拥有的繁复形象呈现出来(见图4)。至于画面空间的表现形式,则凭藉着“后立体画派”艺术家自个儿的创作思维,以及经由“感觉”、“知识”和“情感”所组成的“三合一”画面,去亲身感受并加以分割、布局,完全不受制于任何的美学论述。而这也正是“后立体画派”的每一幅画作,皆饶富令人惊艳不已的原创性及生命力之最大原因。

上一篇:坚持做本分的艺术品担保 下一篇:让艺术成为凯宾斯基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