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见闻二三事

时间:2022-08-11 03:27:16

2010年7月27日傍晚至28日中午,这个时间注定成为延边心中永远的记忆。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肆虐延边州,河堤被冲毁,民房被卷走,桥梁被冲断,公路被损毁,通讯、电力、供水全部中断……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延边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派出了多路记者主持人赴往灾区,率先在新闻媒体中报道了全州受灾情况。

8月1日早晨6:50,我作为延边人民广播电台汉语频率采访组的主持人,在副总监张东国的带领下从延吉出发,赶往重灾区之一的安图县万宝镇。由于直达万宝镇的道路被洪水冲毁,只能通过敦化――大蒲柴河线进入安图县境内。一路上我们看到沿途被毁的庄稼、塌陷的路面、道路两旁的山体滑坡,不免焦虑起来,为灾区焦虑,为受灾群众生活焦虑,为能否顺利抵达万宝镇完成采访任务焦虑。

下午2点左右,在经过将近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我们进入安图县境内,而这段路原来不过是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这个时候我们得知通往万宝镇的道路还没有抢修完,于是与前方万宝镇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他们答应派专人来接应我们。终于,在一处几乎看不到任何路基的损毁路面,我们见到了接应的工作人员,并一起徒步进入万宝镇。

看到了,终于看到了通往万宝镇内必经之路――已被洪水冲出一个大缺口的万宝大桥。隔着滔滔洪水,看到了桥那边的万宝镇,这个让全州人民挂念担心的镇已经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看到这种惨象,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不能哭!我告诉自己,因为台里的同事正在直播间等待着我与他们第一时间的连线,心系灾区的全州人民都在收音机旁等待着关于万宝镇的最新消息!

穿过岌岌可危的万宝大桥,我们终于走进了满目疮痍的万宝镇。在一顶救灾帐篷外,一位30多岁的妇女对我说:“小妹妹,你跟我来,你看,这之前都是我家,我家有五处房。”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依稀还能看到一点之前房子的样子,但已经看不到是五处了,只有一处没有房基的危房立在水中。她告诉我,她家之前是做建材生意的,从她婆婆那辈起就开始做,在洪水来的前一天刚刚进了100吨水泥,一场洪水什么都没了……我静静地听着她诉说,最后她坚定地说:“没事,我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管我们,我们的生意还要继续做!”

顶着烈日,冒着高温,继续前行,我们终于抵达万宝镇受灾群众的安置点。虽说洪水无情地冲走了家园,但是在安置点我们没有听到哭声,没有看到不满,而是积极的自救。胳膊上绑着红丝带的志愿者们忙前跑后,在一片废墟中,这一抹抹红色显得那么耀眼,那么温暖。通过向工作人员了解得知,由于道路水毁,当外界的救援物资无法抵达时,就是他们――邻村的村民自发地从家里做好饭菜拿到灾区送给更加需要的人,其实,他们自己家也都或多或少地受了灾,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可能还有那么一点儿存粮,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有地方居住……

正在我被眼前的一切所感动的时候,一个小男孩从我身边经过,他个子不高,看上去也就十来岁的样子,手里拎的两大桶水让他看上去更加瘦小,他走一走歇一歇,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我走上前问他:“小朋友,你这是要去哪里?”他说:“拎水给奶奶。”旁边一个认识这个男孩的大人对我说,他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就剩下他和奶奶,奶奶耳背,洪水来的时候,大家在外面使劲儿地喊他奶奶,但是奶奶根本听不见,是镇里的领导把他奶奶背出来的。奶奶看着家里的房子被洪水淹没,一病不起。我问他奶奶现在怎么样了,他说已经有大夫给奶奶看病了,但奶奶总是哭。看着男孩渐渐走远的背影,我的视线模糊了……十来岁的孩子本应在父母膝下承欢,十来岁的孩子本应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洪灾面前,他幼小的身躯却勇敢地担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

下午6点,采访结束,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大时段的直播节目,我们决定按原路返回。

一路采访的艰难不必赘述,驱车绕行数百里,接着数小时徒步进行采访,这是我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的节目主持人生涯中的第一次,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灾难时刻赶赴前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乃至一个个难忘的瞬间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大自然带来的灾难和破坏可能无法抗拒,但是惟有爱是能产生克服一切困难的伟大力量,正如我们在采访中看到的受灾群众,他们相互扶持、积极自救,在滔天的洪水中用爱与意志铸成了牢不可摧的精神大坝。

上一篇:忠诚履行新闻工作者职责 下一篇:一个后方编辑的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