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 激发参与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时间:2022-08-11 01:51:50

有效引导 激发参与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摘 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始终面临的一个难题。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尝试利用教师的有效引导,把习作的自交还给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使他们在观察、取材、构思、成文、评价、修改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引导;习作;小学语文

一、教师导“源”,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

要写好习作,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是对习作材料的搜集,感知、体验、积累、梳理的过程,是一个情感的引发,酝酿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动眼观察,辨析,动脑思考、分析,甚至鼻嗅耳闻,真正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获得“第一手”的写作资料,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本学期,我区为庆祝“新浦口区成立五周年”举办了“老山杯”征文活动,要求反映新区成立以来“生态、富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我首先启发学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变化,如环境的变化,包括路的变化、水的变化、建筑的变化等等;还可以写人的变化,包括人的精神面貌变化,穿着打扮的变化等等;然后布置学生有意识地去回家观察、比较、思考,最后再构思成文,经过这样的引导、观察,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写出了不少的好文章,所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各有千秋。

教师导“路”,既要帮助学生打开“纵向思路”,又要为他们拓宽“横向思路”。两“路”的“导”可先后进行,也可交错进行。所谓“纵向思路”,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审清题意,明确写作范围、内容、要求的基础上,掌握各类文章的一般写法与思路。而“横向思路”,指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在素材选择、立意角度、构思方式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力求达到材料选择上“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立意角度深刻独到,在构思方式上巧妙而灵活。此时,教师的“导”宜“活”不宜“死”,必须在“活”字上动脑筋,下功夫。

如《我的老师》这篇习作训练,写作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宽;大多数学生总是想到应该描写身边的任课老师,范围狭窄。经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俗话引导学生们从眼前身边的老师想到更多的“老师”。他们可以是校内的其他老师甚至同学,也可是校外的邻居、朋友、亲戚甚至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可以是一字之师,一事之师,也可是一日之师,终身之师……这样写作范围更宽了。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导”,各抒己见的“议”,学生思维活跃,此时动笔作文,多数学生胸中有“竹”,笔下有“路”,写出好的习作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教师导“改”,使学生自改心中有数

“自改”离不开“导改”。“导改”前,教师要浏览学生的习作,了解习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择出有代表性的文章,为评讲指导作好准备。“导改”时,可用问题比较典型的习作为“镜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的佳作为“向导”,指导学生找到“治病的良方”,悟到修改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当医生”,为自己的病文“开方下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修改时,可以“小病小治”,也可以“动大手术”,还可以“推倒重来”。

一次作文后,我发现学生在写作顺序、文章思路、表现中心上都没有什么困难,问题是许多学生对景点的描写只有三言两语,有点儿“记流水账”的味道,究其原因是还不善于写事物的静态与动态。于是,我设计了一堂作文片断训练课,先出示这样一段话:“龙舟亭像一只大船停靠在水池边,我们都好奇地走进亭中坐了坐。”学生通过议论,意识到这段文字描写还欠具体,龙舟亭的“美”与“奇”还没有刻画出来。再议后,大家认为可以从外形、大小、图案、颜色等方面把龙舟亭描写得更美。于是,大家群策群力,共同修改,涌现出一段段精彩的描写。

这个“导改”的过程,集指导、评讲、修改为一体,熔吸收、消化、运用为一炉,教师的教学从单向传授转为积极引导点拨,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探求。在修改评议中,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各有所得。学生从“导改”中受到启发,吸取了“营养”,自改自己的习作后,大多能“旧貌换新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久而久之,不仅能逐步培养学生自论作文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养成主动修改的习惯。

三、教师导“评”,使学生自评言之有理

这里的“评”,指的是学生对自己修改后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写点评语或写点读后感,其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认识成功的“诀窍”,体验习作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评语可以针对全文来写,也可以针对某个片断甚至是某个句子、某个词来写,不要贪“大”求“全”。如一位学生对《燕子历险记》一文是这样自评的:救鸟时原文用的是“捉”字,改后用“捧”字,因为“捧”字不仅写出了李明的小心翼翼,也写出了李明对小鸟的关爱。这虽然是一字之评,却也评出了用词的妙处,评出了词中所蕴含的情感。短短的几句评语,使人感觉到学生已掌握了描写事物的方法与“决窍”。而该“诀窍”是在“实践――感知――概括――升华”这个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亲身体会而获取的。

【参考文献】

[1]金玉侠.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多元途径[J].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02期

[2]朱少梅.观察――学生习作的锐眼[J].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02期

[3]李遵慧.应重视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J].贵州教育,2006年06期

上一篇:小尾寒羊被毛特征与繁殖率相关分析 下一篇: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的实现路径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