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设计中“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1 01:36:15

对工业设计中“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有计划废止制度”的诞生,使得设计师开始为了消费者能快速且更多的消费产品而去设计产品,这更使“追星式”的消费者不再为了需求而消费,此时消费便成为了浪费,这对资源、能源、环境生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文章从设计产品的设计师和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两个角度出发对“有计划废止制度”进行思考,分析其影响,提出设计师应进行绿色设计、消费者应理性消费的观点。

【关键词】“有计划废止制度” 绿色设计 理性消费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具有功能性、科学性的一门学科。设计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那么如果为了获取利润而去设计新产品,进而有计划的设计新产品,刺激消费者不断购买“最新”“最尖端”“最时尚”等产品,从而淘汰原有的产品,导致资源浪费,甚至为了大量生产产品而造成环境污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迅速投入到恢复建设当中,工业设计的发展尤为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庞大,这为企业获取利润奠定了基础。

最早提出“有计划废止制度”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哈利・厄尔,厄尔不仅是该公司的总裁,更是一名工业设计师。他预先设计出几代汽车样式,每一代都有比上一代更新的设计内容,从而促进销售。这便是预设计产品,通过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同一系列产品而达到促进销售的制度,造成有计划的淘汰替代前产品,即“有计划废止制度”。“有计划废制度”虽然可以促进国内外工业设计的销售发展,使企业可以获得循环的利润,但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许多的外国企业把“有计划废止制度”当做营销手段,把赚钱的矛头指向中国,甚至专为中国人的喜好打造产品且不断更新。中国作为消费第一大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为了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追求所谓“最新”“最尖端”“最时尚”产品而消费,但是实际上这些所谓“最新”“最尖端”“最时尚”的产品在其内部已预设计出了更新、更尖端、更时尚的产品。此时,人们会因为仅仅追求外观或者产品中某项更高级功能去追求最新款而淘汰手中并未丧失实用性或使用性的产品,那么这样的消费便变成了浪费。例如苹果公司生产的苹果系列手机,如今已从iphone1代更新到了iphone6代,苹果公司就是利用了“有计划废止制度”这一营销手段。每年更新一代新手机,每一代产品都比上一代产品有一些功能且外型的改良,迫使追求苹果手机的“果粉”们每年都更换手机,淘汰原来的手机。如果不是苹果手机的“果粉”,而是偶然买的苹果手机,那么苹果手机自身不断更新其自带系统,手机在两至三年内就会出现系统变慢、部分功能丧失的现象,致使这类消费者也不得不更换手机。这样的例子如今比比皆是。

作为设计师,进行设计是为了给予人们更方便、更舒适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这是所有设计师创造产品的初衷。如今,很多设计师不再为了人们需求而设计产品,而是转向了为怎么样让消费者消费自己的产品而设计产品,且进行“有计划废止制度”,这不仅违背了初衷,也大大加速了全球资源、能源的消耗。所以,作为设计师,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针对这一现象,有人对设计师提出了“绿色设计”的要求。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也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环境意识设计(Environment Conscious Design)。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Reduce,Reuse,Recycle)的原则,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使产品和零部件能够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现代设计师应遵从初衷,进行绿色设计,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仅仅有30多年,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业设计发展比较早的国家出于环境污染、利润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渐渐把工厂或加工厂建在中国,不仅占用资源,而且加重我国环境污染。目前,环境污染主要分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因素,例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第二类便是人为因素,也是环境污染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例如工厂排放的“三废”、汽车尾气等。工厂的不断建立使中国变成全球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毋庸置疑,“有计划废止制度”是其成因之一。

设计师的过度设计和消费者的盲目消费,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以致环境污染。“有计划废止制度”使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与必然的结果。鉴于如今的现状,我们既然遏制不了“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实施,那么就应抵制这种企业销售手段。设计师应遵从设计初衷,从环保的角度利用技术与技术的结合进行绿色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消费者,应理性消费,而不是为了求追时尚、潮流、高端等去“浪费式”消费,那么可持续性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研究 下一篇:黑龙江省高校装饰艺术教学成果的产业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