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摔跤节日文化活动的审美意蕴

时间:2022-08-11 12:13:50

侗族摔跤节日文化活动的审美意蕴

摘 要:贵州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是侗族摔跤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项古老的竞技游戏演变成为融体育、歌舞、音乐于一体的民间节日文化活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

关键词:侗族摔跤; 节日文化;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087-04

侗族摔跤竞技游戏活动随时代变迁,演变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内容结构、社会功能都凝聚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侗族摔跤竞技游戏活动作为一种载体,为繁荣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一、侗族摔跤起源

侗族摔跤起源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相传在明朝熹宗年间,朝败,匪盗猖獗,为共同抗匪,四寨、寨高分别推选德高望重、武艺高强的公蛮、公柳为首领人选,并定于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比武,两人交手一百回合难分胜负,最后采用贴身肉搏,以摔跤形式决定胜负,结果两人各胜一局,摔成平手,最后两人都被共同拥戴为首领。公蛮、公柳同心同德带领民众,铲除了盗匪。为纪念公蛮、公柳,每年二月十五在坑洞,三月十五在四寨举行摔跤活动,从此,这项民间竞技活动随时间演变成为固定的民俗节日,传承至今。

二、侗族摔跤节日文化活动的审美内涵

1.礼仪与禁忌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至今还保存着一些母系社会的文化遗迹,其中的萨岁崇拜文化就是比较典型的。萨岁被视为侗家人的祖母神,民族的女英雄[1],是保佑侗族村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灵验女神,萨文化伴随着侗族人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和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侗族的摔跤节自然也不能缺少祭萨活动,在摔跤节的祭祀中,还产生了许多礼仪和禁忌。比赛当天清晨,寨老们身穿侗族礼服由祭师带领向萨堂进香、进茶,气氛庄严肃穆,不准大声说话,特别不准说不吉利的话,祭祀完毕。祭师将红纸伞、布带交给寨老,此时,芦笙响起。寨老排在队伍最前面,右手拿着红纸伞和用布带捆着的芭茅草,芭茅草为指路用的标记,帮助萨神记住巡游过的地方和人家;左手拿1根被侗家人视为“附身符”的杨树棍,也代表武器和无穷力量;喝1口祭师赠的祖母茶,意为保佑平安、心想事成。参赛人员依序在萨神前等候祭师祝福。祭师右手拿着1根芭毛草,依次向经过他面前的人口念巫词,并用芭毛草沾茶水轻轻撒在人的身上,给每人喝一口平安茶水,并在衣袋中放入一根1寸长的杨树棍以保平安。此后,祭师口念巫词:“大毛草大将军,小毛草小将军,风吹毛草皮皮动,让我行在四周,白虎头当办,千兵野鬼走分分……”[2]仪式完毕,队伍方可启程前往比赛地点。摔跤节当天下午1点,四寨诸寨老和祭师身穿侗服在萨坛门前集中。萨坛门前放着1壶茶水,5柱香,纸钱,斟酒3杯、若干1寸长的茶棍及1个空土碗。祭师站在萨坛门前,口念巫词:“祖母,我们要去打仗了,请您老人家出坛跟随,保佑我们平安无事,顺利而归”。祭师左手端着茶水,右手沾茶水向萨门方向挥洒,完毕,烧掉纸钱,把点燃的5柱香插在萨坛的门前。然后撑开一把半开的红纸伞,用一条布带捆着几根芭茅草在伞柄上一起交给四寨寨老。此时整个摔跤节的祭祀仪式完毕,即可进入比赛阶段。摔跤节除了祭祀的礼仪和禁忌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要求和禁忌。比如,摔跤比赛前一天晚上,寨老要巡寨喊话,告诫全村人:明天不能抬水,不准舂米、打耙,不准呛染侗布,怀孕妇女不能拦路(指比赛选手经过的地方)等;家中有后生参加摔跤比赛的前一天要用水桶打水,并用芭茅草在水桶上做好标记,任何人不能动用;要挑选寨中儿孙满堂,最有福气的中老年妇女为摔跤后生烹饪饭菜。

宗教带给人们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但“无论其感情投入,重视形象,寄托理想来说,都与审美意识分不开”[3]。庄重肃穆的摔跤节祭祀仪式和严格的禁忌和要求给节日活动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反映了侗族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真美、向往幸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2.动作结构与竞技形式

侗族摔跤别具一格,双方不能直接交手,用一条布带限制双手动作,即: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方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过对手腰椎部双手抓牢布带不得松开,不可用手中的布带缠绕对方腰及臀以下部位。主要用腰、臂、腿、脚的力量与对手角力。常见的摔跤方法有三种:一是拉摔,即通过布带拉扯对方,趁对方而脚尚未站稳时迅速将其摔倒;二是绊脚摔,即在拉扯中用布带绊着对方的一只脚,使对方身体的重心失去平衡而摔倒;三是提摔,通过布带以快速的动作将对方提起至自己腰部一侧,让其双脚离地,不能控制身体而摔倒。比赛以三战两胜为一局,连摔20-30人不败者,即可树旗“挂榜”称雄,被大家公认的“挂榜”者将获得摔跤英雄称号。侗族摔跤被誉为最文明的摔跤,主要表现在限制双手动作,避免相互抓伤以及限制摔倒方的着力范围、幅度、力度,避免选手身体受到伤害,动作结构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理念。侗族摔跤这种传统体育,不是以炫耀自身健美和强壮为目的,而是在于内在的自我修养,内外合一,与美善统一的审美要求紧密联系着[4]。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奠基人,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用审美来陶冶和提高人的伦理道德情感的教化功能,强调美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的积极作用[5]292。侗族摔跤虽然是对抗性项目,其竞技形式、动作结构都渗透善与美的统一。

侗族摔跤竞技形式体现了超功利和精神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获胜者没有任何物质奖励,把树旗“挂榜”称雄,视为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为本寨增光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励着选手,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在参与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种超脱功利的观念,是侗族摔跤这项竞技游戏活动最终审美意蕴所在,与竞技体育追求金牌之上和强烈功利色彩形成明显的反差。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质朴、善良,淡薄名利的优秀品德。

3.生态、人文景观

侗族摔跤这项竞技游戏活动随时代变迁,演变成为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并维系着强烈的民族认同。四寨农历三月十五日的摔跤节,正是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时节,符合阴阳调和、圆缺盈亏的生物节律,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同步的精神[5]302。侗族是一个崇尚自然,追求真美的民族,摔跤竞技场没有雍容华丽的场地,利用农田空地作为赛场,因陋就简,丝毫不影响侗家人的热情,在青山环绕和鲜花簇拥下人们尽情欢愉,享受着和煦阳光和芳草气息,原始古朴,真实自然。与现代竞技比赛场那虚幻、浮华之美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审美风格,完美地诠释了生态、人文理念。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同步的精神。所谓生态美实际上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美誉,歌舞是侗族人民社交、娱乐、择偶的主要载体,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明代邝露在《亦雅》中说:“侗亦僚类,不善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歌舞表演是摔跤节最具魅力的活动。比赛前,侗族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亮开歌喉,引吭高歌,用清新柔美,悠扬婉转的歌声表达对选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悦耳的歌声把节日氛围推向高潮。比赛结束侗家男女老幼在踩歌堂跳起“多耶”舞,激情演绎的民族大联欢“踩歌堂”被誉为“东方圆舞曲”,这是节庆结束前的一种集体舞,也是侗族摔跤节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凝聚族群和增进本族精神交往的功能。当芦笙曲奏响,人们手牵手,围成圈,伴着节奏明快的笙曲璇转跳动,歌曲一人领唱众人跟,侗家人称这种歌曲为“多耶”, 歌声与笙曲交相辉映,它象征着侗家人团结友爱,中和协调的人文精神。宋代陆游记载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云:“辰、沅靖州蛮,有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于前导之。”这是对侗族踩歌堂极为形象而生动的描述。歌舞表演蕴含侗族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侗家人潇洒飘逸的审美情趣再现,反映了侗族人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真诚朴实的生命意识[6]。

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凡重大节庆均盛装出行。四寨侗族女性服饰结构为上衣下裙,用料均是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爱青、紫、白、蓝等色。下裙均为黑色百褶裙,上衣以季节和场合进行分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庆。讲究色彩搭配,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再用对比性强的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摔跤节里,侗族姑娘们最为抢眼,打扮得艳丽多姿,妩媚动人。头戴银花冠,身着紫色蛋浆布右衽大襟衣,衣袖肘部至袖口为浅蓝色,与衣襟下部分别绣有条状的色彩斑斓的菱形纹、谷粒纹、水波纹、漩涡纹等图案,蕴含了农耕民族对谷种和水的崇拜。腰前系围腰,围腰上绣有太阳、月亮等五彩图案,围腰下部镶订银花泡,绑腿用浅色绣带缠绕;胸佩精致华丽的五条银花泡项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雕刻有龙凤或鸟虫花草等图案,全身的银饰闪闪发光,显得绚丽多彩、雍容华贵。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天地间的事物如: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都是侗家人崇拜的对象。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和银饰,能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了侗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审美情趣。摔跤节里,歌唱表演和“踩歌堂”是姑娘们展示美丽歌喉,优美舞姿和精美服饰的舞台,天籁般歌声配以华丽的银饰在阳光的映照下美轮美奂,恍若天仙;当姑娘们手拉手“踩歌堂”时,全身的银饰随身体的律动发出悦耳的叮铛声,悦目悦耳,异彩纷呈。四寨侗族男子服饰深沉稳重,简朴大方,参加摔跤比赛的侗家小伙子身着紫色蛋浆布对襟坎肩袖开衫,衣服沿领至对襟到下摆及袖口均绣有色彩斑斓的菱形纹、谷粒纹、水波纹等图案,下穿紫色蛋浆布六分长大管裤,裤口刺绣与衣服纹样一致。寨老及参加表演的男人们均身穿紫色蛋浆布对襟衣,腰系一条同色侗布腰带,头戴紫色蛋浆布头帕,下穿大管紫色蛋浆布裤,符合侗家人稳沉、淡定的性格。这一道道靓丽的服饰景观,是侗族服饰文化的巡礼,在巡礼中侗家人共同感受着劳动创造的喜悦,这些绚烂多彩,巧夺天工的物态化艺术作品,是侗家人审美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完美再现。

三、结语

侗族摔跤节以其固有的审美价值和魅力吸引着人们,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保持了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反映了侗族人民独特的心理因素,情感特征和审美理想,是一项旨在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延续力的传统习俗活动,用摔跤竞技游戏活动维系民族感情,强化民族认同感,是增进民族情感交融与团结和睦的桥梁纽带,这项以追求身心愉悦为目的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蕴,为繁荣侗族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龙 迅.萨岁在侗族社会中的核心地位[EB/OL].http://.

[2]龙明莲.侗族摔跤传统体育探秘[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3]陈丽琴.论侗族节日文化的审美意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

[4]胡小明.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5]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



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the Wresting Festival Cultural Activities of Dong Minority

ZHOU Hu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Gui Zhou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Guiyang,Guizhou,550008,China)

Abstract:

Guizhou Li Ping county Shuang Jiang countryside Si Zai village is the original place of Dong Minority’s Wrestling. In a long history, this ancient game has becomed into folk cultural activity with physical culture, music, dancing ,acrobatics and quyi together. The special aesthestic ideal and origi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the spirits communication,aesthestic taste, folk customs and dreams pursuit of Dong People.

Key words:

the wrestling of Dong Minorities ; cultural activities; aesthetics

上一篇:你所不知道的奶牛 下一篇:Error report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