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模式的探究

时间:2022-08-11 09:41:18

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模式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166—01

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而社区矫正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也在成为社会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模式的探讨,尝试建立一种可行性强的社工服务体系,并期望其能够对社区矫正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工 青少年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相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青少年社区矫正由此发展而来,同时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对于青少年犯罪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再融入和去“标签化”的效果,因此青少年的社区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一、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随着社会矫正这种刑罚方式的引入和发展,在青少年犯罪惩处中适用社区矫正有着现实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目前,我国社区内的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多,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了当前我们社会中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社区内开展青少年犯罪矫是对此社会问题的一种温和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偏差,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1.2立法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关注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出台,社区矫正作为一种行刑方式得到了立法上的确认。办法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等等。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适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规定。

二、理论支持——社会互动视角

社会互动理论集中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社会互动论者把社会生产看成是社会成员间不断进行的协商过程,其中发生了无数个人与个人之间短暂而惊险的相互碰撞。该理论提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处境一行动者—演绎一事物(他人)一意义一行动—新处境”的理论观点,阐述了行动者与 社会环境互动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依存关系[1]。按照此理论关于个人与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根据这个理论,社工可以针对产生偏差行为的青少年以及其与所处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矫正工作。社工可以协助青少年在意义界定、自我认定、角色定位、互动方式选择、行动策略等方面做出反思,并通过角色创造、意义重塑、重构行动等来开始新的社会互动,从而改变偏差或罪错行为,实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

三、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工作模式建立

3.1参与建立矫正小组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办法规定,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共同组成矫正小组,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在笔者看来,建立矫正小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成立矫正小组让社会工作者能够以一个得到法律认可的身份投入到矫正工作中来。在传统的司法体系中,社会工作的地位显得比较尴尬。社工既不是司法工作人员,但也区别于普通招募的志愿者。成立矫正小组使社工获得明确的身份认可,而矫正工作的成果也得到了法律的承认。其次,通过矫正小组,矫正社工能够充分协调各方资源。社工的矫正服务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活动,需要得到各方配合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在矫正小组中有司法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成员也有服务对象的监护人,可以说是把矫正工作所需的支持力量集合在一起,这对社工开展专业矫正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提供服务方案

提供矫正服务方案是矫正社工的主要工作之一。根据前文所述的社会互动理论,我们的服务框架中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a、 协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境况及其所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试图寻找青少年越轨行为可能的诱因;

b、 制定可行的行动目标,包括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并在矫正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

c、 提供行动策略,主要通过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认定、澄清角色定位、改善互动方式、优化行动策略等来改善其行动的影响机制;

d、 实现青少年准备自身社会角色重建,为其重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e、 对矫正服务进行评估。

笔者认为社工在制定服务计划时应该特别考虑到各方协助的问题。充分的协作让社工能够全方位的掌握服务开展进度。服务方案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对案主的了解在逐步深入,因而可以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服务方案。

3.3有效评估

对于服务的评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a、小组的过程评估,由小组成员填写评估表,在小组执行过程中进行评估。

b、矫正工作的效果评估。这里所说的评估包括案主对偏差行为的认识和改观、案主能力提升、案主回归社会情况以及司法评价体系的综合结果。

c、社会工作者的反思。这部分的评估是社会工作者针对自身工作进行的,主要是反思社工在服务中存在的困扰或者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当前青少年社会矫正面临的困境

作为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在接受社工的矫正服务的同时也负有法律上的强制义务,如定期报告制度、会客制度、监护制度、公益劳动制度等。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服务对象难以真正接受社工的角色,他们往往将社工视作和司法人员同等的职能,社工与其的面谈也被当做是一种不得不参加的惩罚手段。如何缓解案主的抗拒心理是大多数矫正社工需要走出的困境,正是我们在发展青少年社会矫正服务中需要克服的首要问题。

五、展望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青少年犯罪或是行为偏差使用社区矫正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尽管我国在实践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境,但我们应当相信在今后的司法制度及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中青少年社区矫正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研究方向。

注释:

[1]费梅苹,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3)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Dynamic Consoli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