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域中人类认知的动态性

时间:2022-08-11 07:09:16

摘 要: 本文作者拟将隐喻分为新喻、活喻和死喻,提出隐喻认知域中人类认知的动态性,并从隐喻认知的外部动态性和内部动态性

>>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计算机领域中隐喻词语的认知分析 认知隐喻学阙域中的英汉人体隐喻对比研究 隐喻的认知语用观 隐喻认知中的汉语 漫谈隐喻的认知功能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思维的认知机制 文化映射与汉英认知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的认知框架及其现代性阐释 隐喻的认知基础与汉英隐喻的相似性 关联理论隐喻观与认知隐喻观的互补性探析 英文电影幽默动态言语隐喻认知分析 认知视域中的指称转喻 英汉植物词汇隐喻的认知比较 “脸”的跨文化隐喻认知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隐喻的认知视角与语境解读 管窥苏词背后的认知隐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Cooper,D.E.Metaphor[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2]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1997.

[4]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Pergamou Press,1982.

[5]荆艳君.诗歌意象的隐转喻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

[6]彭丽.浅谈死喻的产生、特点及功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9).

[7]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王文斌.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2008,(3).

[11]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1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余立三.英语修辞比较与翻译[M].商务印书馆,1985.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 下一篇:加强教学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