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

时间:2022-08-11 06:43:00

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意识;心理疏导

小学阶段不仅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也是良好的个性形成的基础时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系统研究,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会使我们更有效、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使学生学习、生活更愉快,健康成长。

1.激发好奇心,变厌学为乐学

与游戏相比,学习使小学儿童有更大的目的性,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产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小学儿童必须认真对待学习,必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总是被新事物所吸引,于是便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他们参与新课的学习,并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体,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记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就是好问。只有当学生对生活学习中各种常见或不常见的现象产生疑问,才会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渴望和需要,为学习所吸引,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此外,学习的兴趣还来自学习的成功。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良好,而且得到别人的肯定时,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信心,变厌学为乐学。

2.培养自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是在与困难、挫折的不断较量中成长的。信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少年儿童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心理成熟度低,遇到挫折往往不容易正确对待。教师要做好引导,帮助分析受挫折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开始,学会从逆境和挫折中找到希望,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自信心,鼓起勇气不断进取。

(1)对学生多鼓励和肯定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珍惜学生微小的进步,适时给予赞赏。特别是对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以他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稍有进步就给予肯定,使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当然,学生犯错误时也要批评指正,但我注意掌握尺度。从不当众用尖酸刻薄的字眼去讽刺挖苦学生,而是用“爱和诚”代替“严和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2)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教育是激励学生进取的好方法。我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充分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我教的班级曾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他曾欺负小同学,又时常违反上课纪律。但我发现他关心班级,热爱劳动,便把班级的钥匙交给了他。每天早晨和中午开门,他居然做得很好。小组评议他时,有同学评价他“纪律有进步,爱劳动,还能主动帮助同学”时,他惊讶极了,并在日记中写道:真想不到,我竟然有这么多优点。我因势利导,相机进行教育。这个学生终于管住了自己,取得了进步。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的精神

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进步,更没有发展。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从小就应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不怕挫折的健康心理。在日常活动中,我很注意激发学生的自我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不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进步。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益的工作成果。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成才的起点。教师要正确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循循善诱,一步一步提高要求,如: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与人和睦共处的合作精神,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高素质。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正确、耐心、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恰当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竞争意识,培养积极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不但学识丰富、品德高尚,而且心理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稿件编号:091103006)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二小学)

上一篇:随班就读智残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