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生需要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研究

时间:2022-08-11 06:17:01

依据学生需要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研究

(福建省永泰县樟城小学,福建 永泰 350700)

摘 要: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才能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才是有质量有效率有生命力的课堂。文章从激发需要、顺应需要、关注需要、满足需要四方面,研究语文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生需要完成教学活动

关键词:学生需要;语文教学;教学活动;参与课堂

中D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88-0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展开辩论。“依需定教 ,顺需而导”的课题实验,要求“教”必须依照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定,“导”必须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做,以“教”和“导”为两个基本点。一切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

一、激发需要

传统教学模式使部分学生形成了心理定式:老师说什么我做什么,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而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才能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才是有质量、有效率、有生命力的课堂。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种种需要,教师必须搭建平台。如在四年级上册《颐和园》的教学中,课前教师给每位学生的一张预习卡上有一道“自问”的题目。要求学生紧扣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有名”,第四自然段第四句中的“滑”,联系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们踊跃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廊有名?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长廊有名?作者是怎么写长廊有名的呢?你们喜欢这有名的长廊吗?为什么?作者这么写长廊,表现他对长廊的一种什么感情?学生们从单词到全句,从语言到情感,从阅读到表达,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只有这样质疑问难,才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二、顺应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有分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辩论可以进一步理解感悟,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如在二年级下册《画风》的教学中,学生们围绕课题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并总结出两个大家都感兴趣并值得思考的问题: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画出来呢?他们画出来的风是什么样的?而后,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进文本,默读课文,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紧接着,学生们各自带上自己思维的结果到小组中去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信心满满,自豪与个性溢于眉宇眼梢,兴奋与自信充满胸间。学生们能快乐参与、个性表达,与教师在质疑、集疑、思疑、议疑、释疑每一个环节的过渡与连接中,都适时、适度、适势地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三、关注需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不管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研习、课后温习,教师都应该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关注学生的需要,及时给予帮助,使他们学习更加顺利。例如,在《搭石》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1个~2个感兴趣的问题按“自读、自查、自释”的程序进行自学思考。文章写的是乡村常见的景致,朴实而感人,但是距离城里孩子的生活却比较远。教师应该预见这些问题,提供几个思路给学生。学生可以向爷爷奶奶请教,或者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查询,还可以请家长带领去周边的乡镇感受一下乡村的人情风俗。这就给了学生自思的内容、自思的时空,提供了较为自由的选择余地。在这样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时时关注,倾听、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思维上的堵塞,及时引导、梳理,会使学生们的学习更为顺利。

四、满足需要

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重视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也能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时空、更多的表扬肯定、更多的宽容理解。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其间,教师努力挖掘,放大他们的亮点,忽略他们的不足,表扬和激励他们。例如,在《假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问:“谁愿意来读这个小节?”几乎全班都举手了,教师请了一位男生,首先表扬他今天真勇敢。这名学生第一次读,声音响亮,但结结巴巴。教师又很认真地表扬他声音真响亮。然后,教师请其他学生示范读一遍,又让这名学生再读一遍。这回这名学生读得好多了,只是有一句他还读得不顺畅。教师自己又示范读,学生再跟读。整个过程完全满足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愿望。这样的做法,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需定教,顺需而导”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从自主质疑、集疑到自主探疑、释疑,从引发、把握需要到落实、满足需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龙年.语言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2]燕相锋.创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理念和实践相结合[J].基础教育研究,2013(15).

上一篇:由粗放到集约打造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研究 下一篇:挖掘节日教育内涵提高德育实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