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说出“我是河南人”

时间:2022-08-11 04:49:24

2013年夏天,我参加了一次“平等与非歧视”的媒体人员培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是讲到其他地区对河南的歧视和偏见。一提到河南人,非河南人马上会想到爱占小便宜、爱算计、骗子和人贩子多等特点。这样的“刻板印象”在大多数非河南地区人的心中挥之不去。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它让人在被给予有限材料的基础上作出普遍性的结论,从而使人的认知忽视个体差异,认知误区就这样出现了。

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除河南之外的部分都被涂成了红色,红色区域上面写着:都是伤害我的人。这幅图例引发了众人的哄堂大笑。作为那个讲座上的河南人,我感到十分尴尬。

在百度上键入“河南人”三个字,会有“河南人偷井盖”“为什么都骂河南人”“黑河南人的段子”等相关搜索一并显示出来。“河南人”的百科词条上,“河南人评价”一节中,也是清一色的负面信息,甚至还有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受审的“河南贼”这样的信息出现。

不唯此,影视剧情中,小品相声中,猥琐形象出现时,总是操着河南口音。这让我们河南人愤愤不平,恨不得砸了电视。这类影视剧也成了河南人心中的痛点,再怎么喜爱它,也抹不去那片阴影。

而实际上,河南是中国人的根。

巍巍太行将它最美的一段留在了河南,那里流传着开天辟地的传说;在河南西平,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和缫丝制衣,使人们告别了赤身的荒蛮时代,并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一起开创了农耕文明,而嫘祖也因此被称为“人文女祖”;《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在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姓氏文化节也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热……

日月递嬗,斗转星移,都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和遗忘自己本源的理由。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河南人走出了家乡,寻找更多的机会,怀抱更美的愿景。

2013年3月,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的“河南在京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上,时任河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的郭庚茂深情寄语在京打工的河南老乡:“一是要发展自己,二是要奉献桑梓;要‘把根留住’,希望你们时刻不忘家乡,家乡也会永远关心你们。”

2014年年初,在河南省新闻界迎新春座谈会上,已是河南省省委书记的郭庚茂再次提出,要“讲好河南故事,传递好河南声音,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

河南之于中国,就像中国之于世界。中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取自己的位置,获得外界的客观解读,从经济大国进一步转化为政治大国、战略大国,就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中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河南,只有讲好河南故事,传递好河南声音,国人才能对河南人、对整个河南有客观公正的认识。

于是,我们想将自己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所感受到的最本真、最质朴的美一一呈现:让那些激起人们美好感念的乡音乡情,那些铮铮铁骨全心为民的忠义孝廉,那些让人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青山秀水……流传于华夏大地。

我们不断寻找,不断争论,在反反复复的探讨之中——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构筑起了我们心中无比激越的大美河南。

这是我们笔下的河南故事。

我们相信,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良性影响,会通过单个人放大、延伸到他所处的环境,又继续影响这个环境里的其他人。把河南人的故事讲好,把我们内心世界美好的东西不断向外辐射,就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而最终,人们之间的“共识”,正是在这样一波接一波温暖的辐射中逐渐产生。

我们希望开放的心态能够换来公允的结果。

前不久,由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推拿》亮相德国柏林,角逐第64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这部影片中,两个河南汉子在深夜的异乡街头相遇,他们给予彼此温暖,互相帮扶,肩并肩向前看,人生境况逐渐明朗。

我们也希望有一天,每个河南人都能像施一公那样大声说出“我是河南人”。这是我们的大美河南梦。

上一篇:《东京家族》:在以为是“家”的地方无家可归 下一篇: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从不缺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