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中风4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1 04:11:52

中风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经急性期后遗留的主要后遗症之一,急性脑血管病(中脏腑),急性发病,神志恍惚迷蒙或昏聩,半身不遂,言蹇或不语,符合中风的诊断标准。经过救治,神志清醒、生命征趋稳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等症。笔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体针治疗和体针联合中药治疗此证病例40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共治疗收集的80例中风患者,诊断方法主要靠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检查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有关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在40~85岁,本病例排除具有严重的心、脑、肺、肾并发症、病情不稳定者。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8岁;最短7 d,病程最长24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5岁,最短2小时,病程最长2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疲倦,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伴言语不利,口眼斜,大便秘结,小便调,睡眠欠佳,口干,胃食欲好,舌质暗淡,苔燥黄,脉沉弱等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构成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综合治疗方案应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体针疗法,取曲池、手三里、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委中、梁丘、伏兔、阴陵泉、足三里,承山、解溪。足外翻:加太溪、然谷:失语:加通里、廉泉;中刺激,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方药为,当归18g、川芎15g、桃仁12g、地龙15g、赤药15g、白芍15g、生地18g、玄参15g、麦冬15g、黄芪60g、太子参25g、牛膝15g、桑枝20g,随症加减:伴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僵蚕;伴风痰者,白附子,胆南星;煎服法:三碗水煎至大半碗(约200 m1),分两次温服,1剂/d,疗程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按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病例评分予以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显效:肢体运动明显改善,能步行;好转:肢体活动及其他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大部分病例在10 d左右显效,20 d左右基本痊愈20例,占50%;显效13例,占32.5%;好转6例,占15%;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康复期和病理症状的消失明显长与治疗组,15 d左右显效。25 d左右基本痊愈12例。占30%:显效10例,占25%;好转12例,占30%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两组治疗效果相比较,治疗组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气虚血瘀是其基本病理变化,单纯针刺,可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消肿,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平衡阴阳,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结合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达到患者康复的目的。脑梗死、脑出血其实质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部分脑血流供应受阻,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麦冬、生地,最后导致部分脑组织坏死,而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麦冬、生地对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有很好的疗效,是中风后治疗不可忽视的方法。

上一篇:逍遥舒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某高校新生人际关系状况与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