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货币,放活金融”

时间:2022-10-23 02:16:08

“控制货币,放活金融”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8月17日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专访,就银信合作、表外融资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理性看待银行表外融资业务?该鼓励还是控制?

吴晓灵:银行的表外融资业务,特别是银信合作业务,大多是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是银、证、保三业的交集,是要发展的,但是要区分公募和私募,分别按公募和私募的原则去做。目前市场上的很多银行理财产品,是面对众多小客户公募的,银监会发的72号文,其实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叫停了开放式的理财产品。

表外业务是未来银行发展的方向。如果不发展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就只能做存贷款,这是消耗资本非常多的业务。银行必须实现盈利模式转型,发展消耗资本少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大多是中间业务,是减少资本消耗、增加银行利润的重要渠道,但是得分清风险责任。如果是银行承担风险的,就要拿到表内来。即使是银行不承担风险的,也应有相应的应对风险的准备。

《财经国家周刊》:银行表外融资超万亿元的存在,游离于监管之外,是否构成了潜在的金融隐患?风险点在哪?

吴晓灵:我的观点是:控制货币,放活金融。

表外业务要不要控制,关键是它是否创造货币,只要不创造新的货币,而只是货币结构的变化,就不必去控制它。

目前的金融宏观调控要避免两个误区:一个是否认控制货币供应的作用,认为金融资产多样化以后,货币不那么重要。二是,对欧央行和美联储操作的误判。

对于前者,货币与金融资产是有区别的。金融危机中现金为王就是明证。货币供应多了,最终会体现在物价或资产价格上。我个人认为,如果银行的表外业务用的资金不是银行的贷款资金,即不是直接由银行放贷,而是银行把客户的钱动员起来做表外业务,这种货币的腾挪,对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影响,只是结构的调整。各种理财产品只是改变了货币结构。比如,老百姓的定期存款用于购买信托产品、理财产品、债券、股票、保单,这些金融产品只是一部分人放弃货币使用权,让筹资人去使用货币,改变的只是货币的形态,但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总量。

对于后者,欧央行和美联储之所以坚持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因为危机以来金融机构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去放款,信贷是负增长,M2的增长靠的是中央银行吐出基础货币,如果中央银行不吐出基础货币、不面对社会融资,整个货币供应量将是负值。2009年、2010年M1、M2的增长率还是很低的,欧盟区M2增长率2009年为-0.35%,2010年上半年为-0.1%,美国M2增长率2009年为3.42%,2010年上半年为2.02%。欧央行、美联储通过调节目标利率向市场发出信号,间接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在宏观调控上,中国与美国的调控可以不一样,我们把中国的经济搞好了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在整个宏观调控中,要正确理解央行,央行完全可以针对M2的目标来实现各种调控。目前,中国M2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增长18.5%,我预计年底能到17%的M2预期增长目标附近。既然广义货币供应M2已向控制目标靠拢,在信贷方面,维持现在的力度是可以的。同时我们就不应该再控制银行的表外融资和社会的金融活动,对于非银行信贷,即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业务一定要放一条活路,否则就把经济管死了。

《财经国家周刊》:提到国内银行表外资产,美国的金融危机镜鉴不远,同样是在监管之外,同样对于融资者具有较大的债务杠杆放大效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风险点有何异同?

吴晓灵:次贷危机从技术上讲,不错在按揭贷款,而错在做次贷按揭时没有审慎地对客户做个别的严格筛选;不错在证券化,而错在做证券化时没有把一定的风险留给商业银行,没有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消耗和风险拨备提出要求,形成了道德风险。

表外业务跟“游离于监管之外”不是一回事。按揭贷款和按揭贷款证券化都可以做。要从两方面控制风险:

首先,要分清产品的责任和风险。如果表外业务是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就应该由投资者承担风险;其次,如果银行是把自己的信贷业务卖出去,而又把这个风险隔离做得这么好,那么就会产生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因而对于这类业务,不能允许将银行资产干干净净地剥离到表外。这容易造成商业银行把好的资产留给自己、把坏的资产剥离出去的道德风险。因而银行一旦转让贷款,必须留下一定的比例在银行手中,使得银行与风险捆绑在一起,银行才能慎重地对待这笔贷款的转让。这样也才有利于防范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财经国家周刊》:银信合作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的融资需求旺盛,也反映了直接融资不畅而过于依赖银行,该如何拓展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吴晓灵:其实,大中企业融资一点都不困难,中企业是银行的黄金客户,大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客户。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才是真正的困难户,我们现在是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对为它们服务的机构扶持不够。对小贷公司,既要严格管理,也要真正支持。

我的理念就是管住存款,放活贷款,培育贷款零售商。村镇银行是创造货币的,且中国的存款市场竞争很激烈,不宜大发展,而应该多发展小贷公司。我承认现在的小贷公司没有大量下到农村去,做农贷的比例不是特别高,但它解决了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解决了很多小企业在银行贷不到款的问题。

合理的布局应该是:大银行当资金批发者,社区银行和贷款公司当贷款的零售者。必须有这么一个错位的配置,这样的布局才有利于提高中国金融业整体的竞争力。如果大银行给小贷公司批发贷款,大银行要承担三种角色:一是资金批发者,二是资金使用的监督者,三是小贷业务的辅导者。

内地信贷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信贷市场实行三个层级:第一,可以放贷,但不能吸收存款的发债人;第二,可以吸收大客户的存款,注册接收存款公司和持牌接收存款公司;第三,能够吸收小额存款、办理结算的全牌照银行,但申请全牌照银行,就必须有十年持牌接收存款公司的经历。

这其实也是我理想中的一个信贷市场体系。

上一篇:银信合作“有限”重启 下一篇:给银行理财多些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