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坚毅性能保护健康

时间:2022-08-10 09:14:04

为什么坚毅性能保护健康

〔关键词〕坚毅性;人格;应激

考巴萨(1982)的研究发现,坚毅性人格具有三个主要成分,即责任感(commitment)、控制感(control)和挑战欲(challenge)。责任感是指一种积极的奉献精神,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家庭,把精力积极投入到所面对的任何事件中去,并追求自我潜能的发挥。控制感是指个体觉得自己能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自己能影响周围的环境。挑战欲是指敢于接受改变和敢于面对成长机遇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勇气。

韦博(1991)曾进行了一个2(男性/女性)× 2(高坚毅性/低坚毅性)× 3(控制感/挑战欲/责任感)× 2(高应激情境/低应激情境)的四因子设计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研究坚毅性人格及其三个主要成分对应激的调节作用。

二、被试

有820名应征者,运用《坚毅性量表》评估坚毅性,运用《外部控制源量表》《加州生活目标评估量表》和《疏离测试》分别评估控制性、挑战欲和责任感,最终选择了120人。高坚毅性组共60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30人;低坚毅性组共60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30人。被试不知道实验研究的真正目的。

三、方法

实验中被试听到的指导语都通过录音机。

1. 应激源:被试被告之首先听一段4分钟的有关美国人口变化的讲座录音,然后他(她)要复述这段内容,并被摄像机摄制下来,由两名教授观看并提问。控制性、挑战欲和责任感的高水平或低水平通过录音带上不同的指导语来进行操控。(1)控制性:高控制性条件,告诉被试在复述前还有2次额外的机会听讲座录音;低控制性条件,告诉被试在复述前可能还有2次额外的机会听讲座录音,但是这种可能性是由机遇决定的。(2)挑战欲:高挑战欲条件,告诉被试教授会给他(她)的复述评分,如果成绩好的话,可以得到奖金;威胁(低挑战欲)条件,告诉被试教授会给他(她)的复述评分,如果成绩在所有被试中处于末10%,就要接受额外的辅导。(3)责任感:高责任感条件,即向被试强调这个实验非常重要,如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好;低责任感条件,即告诉被试这个实验结果可能与现实生活相关不大。

2. 程序:被试在实验前两小时禁止饮食。被试一来到实验室,电极和传感器就被连接上,休息6分钟,在休息期间最后1分钟测量各项生理指标的第1个基线值。之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一份《形容词量表》,并告诉被试完成《形容词量表》后,请他(她)听录音带上的指导语。研究者离开实验室。被试休息2分钟,在最后1分钟,测量各项生理指标的第2个基线值。被试听了指导语后,听讲座录音。高坚毅性组和低坚毅性组中的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都随机各有1/6分别进入高控制性条件、低控制性条件、高挑战欲条件、威胁条件、高责任感条件和低责任感条件。被试听讲座录音时,各项生理指标每隔1分钟测量1次。被试听完讲座录音后,研究者进入实验室,要求被试完成第二份《形容词量表》和《应激知觉问卷》。被试完成问卷后,研究者告诉被试,由于摄像机产生故障,所以今天的复述任务就被取消了。接着电极和传感器就被拆除,接下来研究者向被试介绍这个实验研究的真正意图。然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挫折忍受力测量任务》。

3. 心理指标测量:《形容词量表》是一个评价情绪的测验,有10个条目,包括5个描述积极情绪的形容词:轻松、重要、自信、快乐和激动,还包括5个描述消极情绪的形容词:激惹、神经质、应激、紧张和恐惧,1~10级计分,1=完全不是,10=完全是。《应激知觉问卷》包括6条陈述,对控制性、挑战欲、责任感的知觉各2条,1~10级计分,1=完全不同意,10=完全同意。《挫折忍受力测量任务》包括4个几何图形,要求被试用铅笔沿着几何图形上的线走完图形全程,铅笔不能离开图形,也不能走回头路。其中1号和3号图形是无解的。被试可以反复尝试。以被试在1号和3号图形上所作的尝试次数作为挫折忍受力的指标,尝试次数越多,挫折忍受力越强。

4. 生理指标测量:生理指标包括心率(HR)、皮肤电位(SCL)、皮肤电反应频率(SCR)、脉搏血容振幅(BVP)。

四、结果

第一,对于相同的应激源,高坚毅性组被试与低坚毅性组被试相比,评价为威胁性更小,控制性更多。第二,高坚毅性组被试与低坚毅性组被试相比,在对应激刺激的预期中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有较少的消极情绪。第三,虽然在对应激刺激的预期中,高坚毅性组被试与低坚毅性组被试之间在心率上没有差异,但是高坚毅性组中的男性被试的心率显著低于低坚毅性组中的男性被试。第四,高坚毅性组被试在《挫折忍受力测量任务》的2个无解图形上的尝试次数显著多于低坚毅性组被试。

结论:坚毅性人格的三个主要成分中控制性和挑战欲对应激具有调节作用,坚毅性人格的人在对应激刺激的预期中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有较少的消极情绪,坚毅性人格的男性在对应激刺激的预期中心率较低。

五、评价

韦博的这个实验结果显示,坚毅性人格的控制性和挑战欲成分在应激产生的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更大;具有坚毅性人格的个体在对应激刺激的预期中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有较少的消极情绪。由此可以推测,坚毅性人格对健康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和挑战欲成分实现的,而控制性和挑战欲成分能在应激产生过程中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因为控制性和挑战欲能使人对应激事件采取积极的认知评价,进而产生较多的积极情绪。控制性高的人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当面对如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应激事件时,他们坚持认为自己能够应付、能够解决问题、能够控制局面,所以总是能积极地应对,能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会屈服和认命,因而轻松、愉快等积极情绪较多,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较少,既避免了消极情绪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又由于积极情绪促进了免疫系统的健康。同时,挑战欲强的人往往把困难和问题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因而就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反应,如拉扎勒斯和福克曼在他们的著作中所写,“挑战型的人更可能具有较高的斗志,因为被挑战意味着对难得的机遇有种种积极的感觉,以愉快的情绪伴随挑战,在挑战中有更好的功能性适应,因为个体有更多的自信,很少有情感上的不安,而且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最终,很可能是因为挑战型的应激反应不同于威胁型的,因此不太可能出现适应性疾病”。

(摘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健康心理学》)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杭州,310009)

编辑 / 何 妍 杨 怡 终校 / 于 洪

上一篇:精确捕捉特定瞬间 下一篇:黄臻伟:摄影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