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的情怀

时间:2022-08-10 08:46:15

“忧”和“爱”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两个关键词。“忧”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理感受,一般被认为是被动消极的情绪。忧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快乐、不高兴的情绪,与之有关的词语很多:忧愁、忧劳、忧虑、忧郁、忧伤,甚至忧愤等等。但是,“忧”其实又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性,是一个良知者应有的文化基调,本质上就是一份悲悯的情怀。从美学上看,忧同浪漫的悲剧意味休戚相关;从哲学上看,忧郁产生于人对日常世界的不满和对另一个更高世界的渴望。人类超越现世的庸俗与丑陋,多半要借助于“忧”这样的情绪。相对于快乐来讲,忧是更深刻、更沉重的一种情绪。前者趋向于肤浅和遗忘,而后者趋向于高贵和救赎。“爱”也是一种情感,可以是情爱、慈爱、友爱、博爱,甚至是溺爱。

面对这两个词,有人说,过去命题比较多地指向道德与思想层面,今年“忧与爱”切入人的感情层面,强调真情实感,这是一个突破。应该承认,这种说法颇有见地,但又仅仅是命题技术上的一种肯定。我们以为,命题者固然要追求命题技术的进步,但其用心或者说它的实际效应远比技术来得丰富。“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在一篇作文中,学生的语言基础、文化积累、思维品质、结构文体的能力、情感与价值取向,甚至书写,都将毫无遮蔽地呈现在考官面前。在所有这些要素中,命题者为何突出了情感?价值观的迷失,情感的摇曳,是当下社会的基本特点,不仅每个成年人,还包括青少年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学校教育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家庭教育生存至上、分数第一,所有人都处于非常态的焦虑之中。明乎此,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具体到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维,是核心任务。而实际的教学基本上是读写技能的机械训练,更荒唐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写作训练的过程被省略了。很多同学背熟了样文,努力学习套用的技巧,于是阅卷老师们只好无奈地读着大量的雷同卷。明代的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形成了“摧挠”的合力,造成学生情感的“衰痿”。这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少年不识“忧”滋味!准确点说,大多数不知“忧”滋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命题者一拳击中了当前社会与教育的软肋。或者说,命题意图本身就是“忧与爱”,他们借命题表达了一份忧虑与悲悯的情怀。

无“忧”还得说“忧”,怎么办呢?只能为赋“忧、爱”说套话,自然还有假话。试题是有三则材料的,第一则是孟郊的《游子吟》,它为母爱(亲情)的倾诉敞开了大门。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人人有话说的话题,事实恰恰相反。二十岁的史铁生在夕阳中摇向地坛,头也不回,二十年之后他才体会到,倚在门框上的母亲有多痛苦;朱自清在与父亲冷战了十三年之后,才泪流满面地写下《背影》,体会到爱之苦痛、生之艰难。经典作家的母(父)爱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具有持久的魅力,是因为他们经历了非常态的复杂人生,有了痛彻心扉的感受。我们的同学自然缺少这种体会,更何况几乎被剥夺了体验情感的机会,面对“忧与爱”,一定忧郁着、痛苦着!

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在作文中调侃老师:“看到这个题目,我倒有些思绪万千。我或许能写篇记叙文,反正故事最好编。比如,小明原来不学无术,整天跟着一帮狐朋狗友瞎混,学业早已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他的爸爸很是担忧。但爸爸没有拍桌子摔板凳,而是坚持用爱感化他。最后甚至可以加一个情节,爸爸发高烧却仍坚持给儿子送雨伞,怕的是儿子淋坏了。最终,小明痛改前非。记住,一定要加一个情节,那就是哭。要把最后小明接过雨伞的情节,写得惊天地泣鬼神,哭得越凶越好。”瞧瞧,多么坦白,告诉你这是个虚假故事,看你给不给分。于是,大量相似的叙述性情节演绎着虚情假意,即使是真实的故事也不免令人怀疑。没有细节,缺乏细腻的心灵体验。

第二则是艾青的诗句,借生灵对环境的忧与爱,表达儿女对故乡、民族、国家的忧与爱。此类例子、诗文车载斗量,想说多少都有。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会看到一个个老故事的堆砌,但任你怎么说,我也不会动心,因为听得太多了。第三则是罗曼·罗兰《巨人三传》序言的节选,表达的是全人类之情,即是我们说的终极关怀,是悲悯情怀的最高层次,属于一种最博大的忧患层面的忧与爱,或者叫做宗教层面的忧与爱。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没有培育出相应的视野与胸怀。因此,表面看,这是一个人人有话说的题目,一个似乎不需要审题的题目,其实考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关于这些话题,要么不知道说什么,要么最动听的最深刻的几乎说完了,你还能说什么呢?

障碍还不止于此。谁都知道这是道关系题,但并不是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有着多重甚至悖论的复杂关系命题。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当然也是人们最熟悉的常规议题,加上了忧,就把爱与悲悯情怀结合了起来。多数考生把它简单地归为因果关系,有忧必有爱,有爱必有忧。或是并列,先忧后爱,先爱后忧。要么就是没有关系,以爱代忧,以忧代爱,这在叙事文体中最为突出。议论类作文的“没关系”突出体现为格式化——这一倾向早就存在,如今不仅没有得到遏制,而且有扩张之势。我们的考生没有能力阐释两者间复杂的关系,不能对列举的事实做合理的评析。对这一现象,江苏今年用了一个通俗的词语:整体打包。基本格式是,总论:忧与爱是人人必备的。分论:①忧与爱可以让生活更加充实;②忧与爱可以让成就更加巨大;③倘若没有了忧与爱,世界便没有了进步,甚至会灭亡。

当然,总还是有人知“忧”的,虽然是少数,却让我们有了些许安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反常行为,比如写母亲送考:

……今日的交通,也像是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我拿起书看着,可眼神却时常飘向母亲的脸庞。那几缕头发,依旧坚守着它们的阵地。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才肯作罢。

“今儿的车有点堵,不过没事儿,来得及。”母亲转过头,此时,我与母亲的眼神交汇了。那道深深的沟壑像是从未出现一般,猛的消失了,留下的,却是母亲那浅浅的微笑。

送考是一个普通甚至俗气的事件,但是作者截取几个生活情景,娓娓道来。从厨房备餐到行驶在前往考场的路上,乃至到考场后,始终以“我”的视角全方位传达着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在这种状态中,一贯沉稳的母亲,一反常态,动作“急促”、“忙乱”,眉尖紧蹙,“沟壑”与“微笑”瞬间转换,所有有意味的反常被精确地捕捉到,“忧”态毕现,母亲的神态、心理、动作得到了充分表现,形象鲜活而有点可爱。

上一篇:另解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 下一篇:例谈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