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时间:2022-08-10 08:00:19

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摘 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的、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手段作为终生学习的必要手段。作为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的、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一、更新教学目标理念,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已经不是单纯地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技能为主了,而应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上。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危害更大。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时代更应加强,这是因为传统社会条件下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已变成了虚拟的、隐形的交往,要教育学生在网上使用文明语言,不做黑客,不发放病毒,预防网络犯罪等,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要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具有较好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把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像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让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自我探索信息的意识,主动高效及时地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具有信息的通讯能力,使信息技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乃至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二、利用任务驱动,营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布置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其创造力。任务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要注意课程整合,不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同时还要渗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内容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它们隐藏在具体问题的背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它们接受下来。每一节课的任务都是导火索,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这个任务,让学生“分析任务―发现问题―上机实践―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最好由学生自己想和做,教师指导、兼顾学生的差异。例如我在讲解《上网搜索》一课时,直接给学生布置任务:请上网查找有关“蜂鸟”的资料,作一篇有关蜂鸟生活习性的报告。学生已经学习了WPS和初中掌握的上网经验,借助课本这一助手,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地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其余同学作个别指导。这样学生就通过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布置任务不应单纯地应用在每一节课上,还应针对所讲课程,为学生制定总体目标,并在前一节课上就把目标告诉学生。比如在讲程序设计时,要求学生学完内容时每人交一个小软件或小程序,内容不限,但必须是所学的程序设计的。这样通过类似的“大任务”驱动学生去总体把握所学知识。三、照顾差异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尤其是高一学生,一个班级里学生现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上电脑课,有的同学家中有电脑,俨然一个计算机小专家;有的同学因为中考突击训练了一下,平时很少摸电脑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因材施教,不能借口差异,整班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让走在前面的同学感觉吃不饱,也不能对后面的学生放松要求,导致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学习内容上,要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多层次教学。在学习方式上,对于前面的学生,提出任务后,可以让他们以自学为主;对于一般的学生,通过自学加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对于后面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较多的关注与耐心指导。或者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前面的学生帮助、带动后面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基础有较大的差距,为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四、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要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五、注重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农村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利用信息化实验,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