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时间:2022-08-10 07:40:03

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摘 要:本论文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新发展。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意义 分析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深化的内在要求,而且,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取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地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这不仅说明了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说明了科学发展的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者直接的内在联系。离开了实事求是就难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路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又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始终存在着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基本的维度,人的发展尺度仪表人文主义的维度,生产力尺度仪表了科学主义的态度。”[2]“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3]新中国成立以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进行了坚信卓越的探索,提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目标,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实求是思想又注入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4]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l,最重要的一条是,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继邓小平之后,同志强调可持续发展,他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新世纪,同志则提出可续发展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目标,强调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5]

发展生产力,坚持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建立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等必然呈现多样化趋势。社会利益的分化必然导致不同利益群体核心的阶层的形成。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郑重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真务实,立是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与把握,着眼于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操作与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关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面的重大战略和重大战略目标: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视线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共同富裕,首先要富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富裕”问题,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论富裕与共同富裕,只能是空谈,特别是我国“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力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过去多少年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才能摆脱贫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允许一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鼓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实现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两个大局”思想蕴涵着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6页.

[2]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3-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43页.

[5].“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75页.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下一篇:如何构建初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