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奥菲利亚

时间:2022-08-10 03:28:37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奥菲利亚

摘 要: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基本上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声音的人物,她一直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保持着温顺的一面,从不懂得反抗。然而,她的死亡却向我们揭示她所不为人知的一面,她的反抗性。本文以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奥菲利亚从超我到自我再到本我的转变,揭示出她对父权社会的反抗。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奥菲利亚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引言

德弗洛伊德于1923年,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第一次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概念。所谓的“本我”,位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他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追求自我满足(Willingham,130)。位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是“自我”,他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逐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超我”是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本文将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奥菲利亚从一个美丽的天使到发疯最后溺死于水中的一系列转变,揭示出她的这种转变是对封建父权社会的反抗。即奥菲利亚从最初的超我阶段到本我阶段的变化是其自我的回归。

超我的奥菲利亚

文学作品中有两种女性形象:家里的天使以及阁楼上的疯子。而奥菲利亚属于两者。她出身于达官显贵之家,父亲波洛涅斯是丹麦新任国王克劳迪斯的御前宠臣。她显赫的出身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她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使她成了男人的专属品、一个傀儡。她受到父亲和兄长的严厉监视,没有自己的空间。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自古有之。在西方这种不平等可以追述到《圣经》,人们自古就把人类的堕落归责于夏娃,因为天生软弱,禁不住诱惑,缺乏理性思考。女人必须依赖男人才能纠正这些错误,较好地生存。16-17世纪,处于文艺复兴的女王伊莉莎白统治时期,提倡人性解放,把人的地位推到了另一高度。即使如此,这种人性的解放主要针对男人,对于妇女改变甚少,她们的地位没多大改变。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思想依然盛行,她们身不由己。奥菲利亚是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她顺从的思想也是在这种被污染的土壤中培养起来的。她是所有人眼中的天使、美丽、善良、温顺不懂得反抗,她是那个时代完美女性的典范。所以她没有自我,就更谈不上快乐了,完全处于超我之中,被社会伦理所束缚。因此,当哈姆雷特正在热情的追求奥菲利亚,却不幸被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发现时,这段处在萌芽阶段的恋情也就被无情的扼杀了。

作为奥菲利亚另一个监护人身份出现的哥哥雷欧提斯在得知此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告诫她要远离哈姆雷特。在家人坚决的反对下,奥菲利亚轻妥协了,即使在她心中哈姆雷特占据着很重的分量,但她只是乖巧地说了声:“我一定听从您的话。”她甚至愿意交出哈姆雷特写给她的情书。奥菲利亚绝对的超我境界,是缺失自我本我的前提。

自我的奥菲利亚

位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是 “自我”,他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逐渐识时务的一部分。一方面自我任然在很大程度上收到社会制度或是社会伦理的制约,但从另一方面讲,自我也开始摆脱社会的枷锁开始呼唤“本我”的回归。奥菲利亚在她父亲死前,是人们心中的天使,等到她父亲一死,整个世界变了。她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人也开始变得疯疯癫癫,成了阁楼里的疯女人。然而,发疯这一行为绝非如此简单,正如Atwood所说,发疯使得奥菲利亚得到了一张通行证,反而让她说出了在正常状态下所不能说的话。(张真,23)在发疯之前,奥菲利亚的话少得惊人,面对父亲,她只会说:“父亲,我听您的”;面对哈姆雷特她只会说:“遵命,殿下”;面对国王和往后就更是如此了。她与所有人的对话,就像是一场审判,法官在上面问,她则像个罪犯在忏悔。然而,父亲死后,变化就开始发生了。在父亲死后她第一次出现在皇宫里,面对皇后她不再是那个温室里的花朵,怯生生的,这次她掌握了话语的主导权。此时的皇后则被她牵着鼻子走,完全不知如何是好。只是重复的说着:“哦,美丽的奥菲利亚”。与此同时,奥菲利亚还在皇宫里面唱起了民歌,这在当时是被认为极其不敬的,但她去有勇气这么做。而这首民歌也是意境深远的,并不仅仅是普通的民歌。

歌谣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情妹妹的珠泪如雨下”。讲的是“情哥哥”与“情妹妹”幽会后不久死去,“情妹妹”在情郎坟上泪如雨下的悲惨动人场景。这是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难以割舍的爱情。再看谣曲的中间部分,从“明天来到了情人节”到“只怪你自己上门又上我床”。讲的是“小伙子”对“大姑娘”始乱终弃。很明显,这是奥菲利娅对父兄训话、警告的恐惧记忆。父兄的警告对少不更事的奥菲利娅起了作用,她担心哈姆莱特会像小曲中的“小伙子”一样玩弄自己,最终也落得个“被抛弃”的难堪下场。第三,看谣曲的最后一部分,从“他光着脸儿躺在柩架上”到结束。这部分中出现了三个形象,即――以“可爱的罗宾”为特征的偶像类情人形象,“胡须、头发似白银”的老人形象(父亲),以及那个“流泪”“伤心”的自我形象(张晓玲,101)。三个形象杂乱无章地闪现在奥菲利娅的心头,这是对父亲死亡和对哈姆莱特痛苦爱情的混合记忆和表达,符合精神失常者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些都是奥菲利亚的心声,都是她被压抑了的自我。随着这首民歌的唱出,奥菲利亚的自我本我也开始获得回归。

本我的奥菲利亚

所谓的“本我”,位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他是混乱、毫无理性的,只服从“快乐原则”,盲目追求自我满足。最后,奥菲利亚决定投河自尽,就应征了“快乐原则”,因为在那个时候活着对她来说是一种折磨,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的解脱,才是获得快乐的最直接方式。面对自己的爱人杀了自己的亲人这种残酷的事实,面对着周围人们冷漠的目光,面对着整个压制她的社会伦理制度,她已经无力去挽回,她不想这样生存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死来反抗所有这些不平等,冷漠和无助。而她选择死亡的地方是水,我们通常认为水能够洗净我们身上的罪孽,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而奥菲利亚选择死在水里,也或许是要告诉他人她永远是高洁的,不受这个世界污染的。然而她的死在牧师眼里确实及其恶劣,不可原谅的。与奥菲利亚相对的人物则是丹麦的王后,一个和奥菲利亚一样的受害者,然而她是不懂得反抗的。面对着前任丈夫的死亡,面对着儿子的发疯,面对着国家的动乱,她只是一味的寻求庇护。由此可见,奥菲利亚是以死亡宣泄自己对不平等的男权制社会的不满,她的死亡是她最为有利的工具,是为了唤醒当时受压迫的妇女。

结语

奥菲利亚的死令人无比沉痛,但她的死留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遗憾,我们更应该思考她的死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含义。这里我们应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奥菲利亚人生的三阶段做了分析,并得出她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地由天使转为疯子而是她反抗不公正社会的有力武器,她为自己的命运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实现了她人生完美的蜕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天使。

参考文献

[1] Wilfred L.Guerin,Earle Labor,Lee Morgan,Leanne C.Reesman,John R.Willingham A Hand 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 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22

[3] 张真 从女性视角解读奥菲利亚,读与写杂志,2009年。

[4] 张晓玲 “柔顺” 表象下被压抑的情思- 奥菲以利亚的不和谐性格探源 108-109 殷都学刊 2010 第四期

上一篇:从《坛经》看唐代士大夫与佛学 下一篇:论《围城》与《废都》中知识分子在都市间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