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盘点中凝练 在继承中创新

时间:2022-08-10 02:57:02

在盘点中凝练 在继承中创新

作为大同教育品牌的发源地,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以下简称“大同”或“我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这所由著名学者、杰出的中印友好和平使者谭云山先生于1947年创办的学校,一直秉承创始人“有教无类、和谐至善、天下大同”的办学宗旨和“立德立言有守有为”的育人目标。在一代又一代大同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以“名师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活校”为办学策略,坚持一个中心――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教师特能、学生特长为基本点,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以校风严谨、学风浓厚、质量过硬,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国家教育部、湖南省省委、省政府领导曾多次来校参观与指导。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会员单位、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全国首批科普基地、全国网脉工程先进单位、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联系点、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先进集体、湖南省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湖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多项荣誉,其优秀的办学成果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2005年起,依托大同品牌先后创建了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二小、大同三小、大同古汉城、大同瑞致学校,成为长沙市芙蓉区教育中一块闪亮的教育品牌,“大同”已成为享誉三湘的教育名校。

盘点大同过去,在历任校长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着辉煌的办学成果。但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劲势头下,作为品牌教育源头的母基地,学校也面临着压力与挑战:一是学校在优秀师资不断输出的同时怎样持续培植本校的优质教师资源;二是在学校行政班子不断更替的情况下,怎样保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培育具有大同特色的学子;三是在周边品牌学校林立,而我校校舍这几年正值拆迁重建过渡的关键时期,怎样保持办学品质的持续上升,这些成为了摆在新一任领导班子面前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学校领导班子通过拜访老校长、走访教职工代表、听取家长和社会的建议等途径,以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为基本,传承办学策略,将“在盘点中凝炼,在继承中创新”作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方法,通过培育一种精神――今天我以大同为荣,明天大同以我为荣;沿承一个信念――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孩子遇见最美的童年,让大同的精神得到世代传承,让大同的师资得到持续培养,让大同学生拥有优秀品质。

一、培育一种精神――今天我以大同为荣,明天大同以我为荣

为让一批又一批走进大同的老师和学生牢记大同的历史和荣光,担负起大同持续优质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多管齐下,通过举办特别培训会、听前辈讲述大同故事、我心中大同精神凝练、我为学校规划献一策和告别老校园等活动让大同精神始终围绕和激励着大同的师生和家长。特别培训会是为每一届和每一年进入大同的师生和家长特意举办的,在这个培训会上我们会邀请老校长、老教职员讲述大同的历史和荣光,解说大同教师和大同学子形象,通过这样的培训,所有进入大同的师生和家长都会为自己成为大同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并朝着社会所期待的大同形象去努力成长。每年教师节、重阳节的规定节目――听前辈讲述大同故事成为全体师生接受洗礼、明确责任和义务最重要的时刻。在全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中公开征集和凝练的大同精神则成为了所有现在大同人心中的准绳和精神领袖。靠着这一精神领袖,大家都在努力地践行着,以不辜负“我是大同人”这一光荣称号。在2014年举办的“我为学校规划献一策”活动成为了学校拆迁重建关键时刻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大家在回顾历史、剖析现状的同时,为学校发展的新蓝图出谋划策。正是这样的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才出现了老校园的搬家在短短三天之内圆满完成,高效精致的过渡校园安置和开学工作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称赞,全体家长和学生没有因为学校搬迁、学生活动场地严重欠缺而出现任何议论甚至转学的现象,大家都拧成一股绳,攻坚克难,为创造大同美好的明天在共同努力着。特别值得回味和感动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同人在接到学校面向社会拆迁重建公告后,成群结伴、跋山涉水,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老校园,只为在老校园里再话大同情结,留住青葱岁月。从公告到老校舍拆除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大同的校园里出现了学校创始人谭云山先生的儿子、中印文化传播大使谭中先生不远万里回到大同、寄语大同新发展的感人场面;大同第二任校长陈莱生女士的后辈们也回到大同参加庆典并赠送富有纪念意义的画像;一批又一批的大同教职工和学子,或班级集结、或祖孙三代、或好友相约,在校园里、教室里、操场里记录下曾经的辉煌、回忆起年少岁月、寄语现在和将来的大同。虽然老校园在2015年7月初已经拆除,但“今天我以大同为荣,明天大同以我为荣”的大同精神却永远根植在了每一个大同人的心中。

二、沿承一个信念――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往往来自工作中的点滴收获;来自同事间共同探讨的进步;来自一次成功后那份感动与喜悦;来自留存于学生心目中的一句话语或一个瞬间。在大同,为让每个年龄阶段的老师都能体验和享受到这种幸福,我们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满足教师的自我价值需求;抓实四个主题――“师训”“教研”“课程”“课题”;彰显四大特色――教育资源“最优化”、品牌活动“常规化”、课程开发“本土化”、课题研究“平民化”。调动所有老师的积极性,挖掘每个阶段老师的潜能,从最常规的事情入手,创造性地坚持做下去,让一代又一代的大同教师在这片沃土中成长并开花结果。

主题一:师训――教育资源“最优化”

在轰轰烈烈的培训热潮中,大同人始终坚持清醒的头脑:按需培训、分层提升,于是就有了校内的培训自组产生和校外的按需点单产生。校内的培训自组指的是老师们根据自己的任教年限、教学所缺、专业提升的要求自由组队、自主开单,而学校就根据老师们所需加强团队组织、充实培训资源、提升培训实效,把“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还给教师,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现在,我校的培训组主要有以青年教师的为主素拓班、以骨干教师为主提升班、以名师为主的导师班三个层次。

(1)细心引领新教师,培养合格教师。凡是进入大同的青年教师,都要进入合格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合格计划的培养基地主要五年培养期限的素拓班为依托,通过“青蓝工程”、伙伴互助、“大同杯”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每周“半日随堂听课”等平台,实现一年一进步、两年一展示、五年优秀结业的目标,助力青年教师在五年内快速成长。“素拓班”是我校五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自己取的名,意为“素质提升、能力拓展”。每学期的学习内容都由素拓班自己定,学校全力配合。现在,素拓班已开办了五届,学员的提升很大,他们多次在校内外各级各类活动中展露风采,已经成了大同一抹亮丽的风景。素拓班的成功范例也成为了全区争先仿效的校本研训品牌项目。

(2)用心提升骨干,打造出格教师。为了引领让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顺利渡过发展瓶颈期,使其在规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特色,我们成立了主要以专题研究、外出培训和引进专家师傅为主要方式的骨干提升班。组织各科骨干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以认领学科小专题进行研究的校内研训,组织外出观摩学习,根据自我需求学校出面聘请区内区外的学科师傅,以申报―考核―认定程序进行的各级骨干教师考核等方式都极大地促进了这批教师在专业再发展、能力再提升。现我校各学科校内骨干教师基本可以实现各学科、各年段的全覆盖。也就是说不管哪个学科、哪个学段都有一位校级骨干教师在把关和引领。

(3)精心打造名师,成就风格教师。一个名师就是学校一块招牌。在名师的打造上,我校做到了全力培养、积极推荐、创造条件、尽力支持。这样的培养方式和力度也让有着更高教育追求的老师找到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学校现有市级洪霞科学名师工作室、区级贺佳妮美术工作室,不但有力地促进我校学科建设,并通过开展校际联动、骨干教师联合展示、送教下乡、专题讲座等活动,更将名师优势辐射到全区、全市乃至全省。

主题二:教研――品牌活动“常规化”

(1)大同论坛创品牌。将常规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就成为了自己的品牌。“老校自有好品牌”,品牌才是最具价值的,我们一直坚信这一点。每期期末,“大同论坛”“专题研讨活动分享会”这两大“教研盛宴”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从2007年起,我们就分别开展了主题为“构建和谐的大同课堂教学文化”“与孩子同成长”“大同教育的幸福时光”“高效课堂,我能做些什么”“提升专业素养同做魅力教师”“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等论坛。在论坛上,老师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每位老师的发言稿被编订成册,进入学校的校本研训档案当中。“大同讲坛”开办以来,现在已成为了大同品牌教育学校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盛宴,学校轮流举办,每次围绕年度教育教学主题进行交流,论坛不仅有各个学校的学科专家轮流上台切磋交流,还吸引了省内各学科著名的学者、专家前来做客,引领了学校教学文化的主潮流,促进了大同品牌各学校的优质发展。

除此之外,“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班主任专题培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等活动都是我校的“常规菜谱”,每年“如期而至”,每道“菜品”都“货真价实”“新鲜可口”,为大同教研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出新意。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校本教研最为突出的一个内容。在大同,从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到每一位教师,都在以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艺术姿态面对课堂。近两年来,我们以“以学定教构建智慧灵动的生本课堂“为学校教研大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初步探索出了具有大同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其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近两年,各教研组在生本课堂的理念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和学科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例如语文组的两大改革主题已卓有成效:一是阅读教学,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已经开展了三个学期的阅读教学,初步形成了针对低中高年级不同类型的课例中该怎样落实语言文字改革的初步模式。二是瘦身语文课堂,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本学期拟承担区级此微型课题的展示。数学组以市级课题“小学生生活数学化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他们构建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学校网站服务器上专门搭建了“生活与数学”专题学习网站。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语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设置校级英语“对话平台”,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课改交流活动中,英语情境剧以生动、有趣受到好评。综合组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经历了“学习―领会―思考―实践―反思”的基本模式研究阶段。大家主动地去研究,去观摩,去思考,去交流,在各自的教学中探索出综合组学科“导、学、展、拓、评”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其二,丰富课堂研讨形式。为提升课堂研究效率,学校教研室会根据学科分组、教师年龄、培养层次、研究主题的不同,不定期更换课堂研讨模式,让老师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参与到研究中来,让每个层次的老师都得到培养与发展。同课异构、同课接力、同课多轮的研讨形式展示着不同层次的老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让老师们进行比较与分析,相对于自己的教学来说,怎样的方式才是最适合班级学生的;师徒同研、比赛磨课的形式不但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艺,而且促进了骨干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实现老中青教师共赢,并促使老师们形成课程教学的共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

其三,尝试评课模式的改革。首先从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开始,实行“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的气息”听评课维度的改革措施。要求老师们在听课之前先有自己的前置行为,即熟悉教材、自己尝试建构、提出疑难困惑;然后从不同的观课维度去听课、评课,并提出自己的重构建议,做到有备而听、有思而行。同时也尝试了多种评课形式,例如:小主题分组研讨、头脑风暴法等,大力激发教师全员主动参与的意识。从2014年起,我校面向浙江参观团展示了几场主题式分组评课研究模式,得到了参观团的专家与老师们的一致赞赏。

主题三:课程――项目开发“本土化”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给校本课程的研发和使用提供了空间,为教有特能的老师们提供了发展和展示的舞台。

在这几年的建设中,我们除加强基础课程丰富与完善外,形成了根据教师特能、学生兴趣、学校特色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更促成了学有特长、教有特能、校有特色的办学特色。“篮球”“发明创造”“人防”“版画”四门校本课程,从小部分特长学生培养到全员普及、从课外训练到进入课堂教学,现在已成为了我校最具标志性的特色文化。我校的发明创造、版画、人防在湖南省内外都享有盛名,获得过各级各类奖项,特别是创造发明作品屡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发明展览会、全国劳技教育创新大赛等各类赛事奖项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银奖,共计50余项,学生在《少年发明与创造》和《发明与创新》等杂志上累计发表创造发明作品20多件。

主题四:课题――课题研究“平民化”

为了使教师人人有自己的教学追求、教学理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迈进,我们提出了“研训一体”的运行机制――人人要有小课题,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相对于“大课题”来说,小课题更容易入手,便于操作,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近,有利于帮助教师解除畏难情绪,从而引导教师敢于迈出教科研的第一步。2006年开始,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进行一项小课题研究。让教师在一项接一项的小课题研究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迈出走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第一步。

像我校的专题研讨和集体备课就是进行全民小课题研究的最好载体。每年度老师们都会针对来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几个研究专题,大家自由组合进行实践研究。如低年级语文组对于学习习惯的研究、高年级数学组对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低年级数学组对于“如何巧妙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英语组对于课堂有效情境设置研究,美术组对于儿童想象画辅导的具体方法研究等,均来自教学中需要解决而老师们正在想办法解决的问题。每年“专题研讨分享会”是我校固定王牌栏目,来自十个学科的老师们都会集中展示与分享,老师们自由交流感受。集体备课是直接针对于课堂教学组内研讨有主题交流,研究经常化。同时,学校也根据各个阶段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开展全校性的各级课题研究,通过规范引领,提升研究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稳步发展。现有“十二五”课题部级、省级、市级各一个。其中市“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小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在结题和成果研讨会上大放异彩,专家组一致认为这是走在时代前列面向未来的、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课题,是充满了教育情怀与智慧的课题,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好的启示。许多课题成果在国内都是属于第一本,其中《小职业大世界――叔叔阿姨谈职业》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为孩子们所写的职业读书。《小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内容和指标》是国内第一个有关小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指标和小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体系,我校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将职业意识培养纳入常规活动中的学校等。同时,此课题荣获长沙市2014年度中小学课题成果一等奖、第十八届“友谊”教育科研奖二级三等。学校将此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应用,与学校特色德育项目活动进行整合,申报的“小学职业体验式公民素养教育的研究”成为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规划立项课题,填补了近来年湖南省小学界在部级规划课题中立项的空白。

三、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孩子遇见最美的童年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美好的阶段。在这个美好的阶段,怎样为大同孩子搭建平台,让他们在遇见最美童年的同时,又能在继承和发扬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成为富有主见、敢于担当、具有公益情怀的新时期的大同学子呢?这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心。学校在注重打造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主要依托三个渠道来搭建丰富的活动类课程舞台,打造一个丰富多彩、个性张扬的学生体验基地,以培养具有大同特色的优质学子。一是依托社团类活动课程的建设,让学生个性飞扬;我校近40个快乐社团,完全遵从教师根据特能列单、学生根据兴趣选团的原则举行,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二是将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校园文化艺术节、特色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每年常规举行,每年主题不一,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经典人物扮演、狂欢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篮球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十一三”建队日、“传统节日我参与”等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美丽的童年生活。三是积极开拓德育的新途径,并形成特色德育类课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滋养品行。根据现在学生对社会缺少理解和未来比较迷茫的现状,学校在“走出校园看世界”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职业初体验,公民在成长”的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广泛开展和参与“我家的职业树”“职业大了解”“我的职业体验我做主”“社会公共岗位我体验”“我的职业初规划”等实践活动。为保障职业体验落实到位,我校依托家庭、社区、社会的教育合力,开通三条体验主线:一是依托校内公共服务岗位的建立,体验校内不同职业角色;二是依托校外职业体验基地,定期分批开展分层次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三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阳光假期等主题活动,发动家长学生全员参与职业体验活动。同时,学校为每位学生制订了《职业体验成长手册》,随时记录学生在校内外职业体验的足迹;定期举办“我的职业体验分享会”“职业精英人进校园”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了解和体验社会各种职业,培养社会的责任感;建立“学生分层公民素养评价体系”,从公共素养、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四个方面跟踪和评价学生在参与活动与日常行为表现中公民素养的表现。在社会大课堂中,他们更容易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将知识内化为品质,不仅认识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职责与奉献,更懂得了从小练就本领是为了将来实现人生理想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性。

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每个孩子遇见最美的童年。大同人在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发展着、创新着……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

上一篇:用爱践行教育的温暖 用心守望生命的精彩 下一篇:如何正确理解“十三五”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