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地理新教材应添加行之有效的例题

时间:2022-08-10 02:08:21

浅议高中地理新教材应添加行之有效的例题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编写体例的改革。论文第一部分,提出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应添加地理例题,通过例题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第二部分,根据教学实践,在高中地理必修1至必修3的教学中,分别举例说明在教学中添加地理例题的必要性,并对各个必修教材添加例题作出设想。第三部分,结论。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适用例题

地理作为文理兼修的学科,一直被认为是难学、难考的学科。特别是在必修1教学中,学生对地理划入文科,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学生表示,地理怎么是教一套、考一套?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到,在地理教材中,有必要在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中添加解题例题。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呼唤教材中添加行之有效的教学例题

众所周知,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科书,一直都按“原理――例题――练习”的体例进行编写,学生按例题分析步骤,完成练习同时形成解题思维,进一步把知识迁移到测试中。就是说,学生在使用这些科目的教科书时,就能把书中教授的原理、定律,通过例题演练,获得进一步的认知。而地理教科书,从旧教材开始,就大量地使用文字对地理原理、规律做不厌其烦的论述,并配图,同时强调掌握读图技能。地理各类等级测试,从以往必考教材内容填空,到删除填空题,再到目前明确强调不考各版本教材出现过的案例。可见,地理的教和考模式,越来越向理科靠拢,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说,要求学生在缺失地理例题的情况下,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原理,并直接迁移到各种测试中。难怪有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比物理还难。设想一下,如果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添加可以进一步阐明地理原理、规律的例题,就像在课文与练习之间搭建了一个梯子一样,完善了学生的思维及转换的环节,有力地把新课标要求的原理、规律与课后的各类练习、测试联系起来,大幅度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可见,在地理教科书中添加适用例题势在必行。

二、必修1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1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在必修1的教学中,几个例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地理技能明显得到提高。案例如下:

1.黄赤交角问题的例题

例题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

(1)数码①和②中,表示赤道平面的是

① 。

(2)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 23°26′ 。

(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

(4)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G点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是 等长 。

对于本题的教学,关键在于掌握两组垂直关系:地轴垂直赤道平面,晨昏线垂直黄道平面。同时,通过展开空间想象,对晨昏线进行定位,这是一道相当优质实用的例题。完成本题后可进入下一例题。

2.地球运动的相关例题

例题2.下图是阳光照射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图上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3)a、b、c、d四点分别表示地平线上某一点。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d点。

本题关键考查上一例题的掌握,是否清楚了地轴与赤道的关系?是否清楚了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通过逐步解题,还可以揭示,黄赤交角变化会引起怎样的变化。这道练习题可编入课后习题。

按照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标准,必修1课程涵盖的地理规律、原理相当多,涉及代数运算、立体几何的内容也很多。因此,必修1教材以下章节应添加例题讲解。《行星地球》:黄赤交角、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等。《地球上的大气》:热力环流、天气图的判读、气候类型的识别等。《地球上的水》:河流流量变化图的解读、洋流性质判断等。《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地貌图的解读等。

三、必修2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2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工业按成本进行区位选择的例题。

某企业打算在广东省开办一间生产工厂,他们在不同地区进行了选址考察,制作了一张各地区生产成本比较表(下表)。分析并完成1,2题。

1.该企业厂址应选择( C )

A.①B.②C.③D.④

2.该企业属于( B )

A.市场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劳力指向型

通过学习第1题,学生掌握了计算总成本确定工厂选址的方法。通过第2题,学生真正理解,越靠近哪一类要素,就可推断该要素就是主导因素,这是因为利润受运输成本的影响。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上题是必做例题。

必修2的教学以人文地理理论为主,难理解的知识不多,因此,在教材中添加的例题不多。在人口、农业、工业等这些重点章节适当添加例题即可。

四、必修3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3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产业转移的例题。下图为“世界工业转移(局部)图”,读图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图中工业转移的主要路径是从美国到 日本 (国家)。

(2)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主要向 中国东部沿海 地区转移。

这个例题的考查目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地点,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东部沿海积累了大量的发展资金,并在我国有向中部、西部迁移之势。因此通过例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是必教例题。

必修3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最难的是学生对初中学过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遗忘程度高,因此在添加相关例题的时候,配区域图非常必要。同必修2一样,本册也不需要添加过多例题。

五、使用有针对性的例题促进教学成效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感到,新教材的编写更为实用,但不足的是篇章结构不够完善,必须在教学中添加各种旧教材及最新的地理知识。如,新教材中所有“活动”,学生用书上都没有答案,教师用书也不是每题都有答案,这样的编排,比较适合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使用,而对于初次接触的新生而言,比较容易产生歧义,产生学习障碍。

如果教材中添加了有明确的思维过程和明确答案的地理例题,就能帮助学生及时回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掌握核心知识,加强学生学习信心,在缩短学习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此外,由于高中地理的授课课时缩短到每周2课时,课时明显不足。只有通过习题演练,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添加例题教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授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领会新课程改革主旨,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脉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见,使地理例题堂堂正正地进入教科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参考文献:

1.许少星主编.《中学地理读图与训练》.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年8月

2.孙德勤.200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资料.江苏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

作者单位:广州市44中学

上一篇:浅谈机械专业课的创新教学 下一篇:加强学生管理 提高信息课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