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人物刻画

时间:2022-08-10 01:59:59

摘 要: 《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廉颇和蔺相如的刻画主要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欲扬先抑,利用多种反差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二是抓住细节,通过重笔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关键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物 刻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如此之高的文学价值,与其精于人物的刻画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可以窥豹一斑。

一、欲扬先抑,利用多种反差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是作者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在人物刻画上,作者有意“制造”了多种反差,在反差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先抑后扬,使蔺相如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震颤。

1.介绍人物上的反差。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开篇对所刻画的两个人物身份介绍的两段文字,虽然不足六十个字,却形成至少三种反差:其一,文字数量上的反差:介绍廉颇时,使用了三十九个字,介绍蔺相如时仅仅使用了十六个字。这种人物介绍的详略,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实际是要达到欲扬先抑的目的。其二,身份地位的反差:在介绍廉颇时,说他是“赵之良将”,并且因“伐齐,大破之,取阳晋”这一显赫的战功而被“拜为上卿”,跻身最高的官阶;而蔺相如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即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其三,人物在外界仅影响上的反差: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可谓闻名遐迩,光彩照人;蔺相如的活动空间仅限于宦官的门下,与前者相比,可谓黯然失色。

2.赵王对待二人态度上的反差。

秦昭王知道赵“得楚和氏璧”消息之后,“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的第一办法是“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从赵王议事对象上看,把廉颇放在第一位,其地位、能力及在赵国的作用不言而喻;而蔺相如,却是经过缪贤的推荐才被赵王得知的,这也说明了蔺相如地位的低微。从赵王议事的态度上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中的一个“与”字,说明廉颇几乎与赵王平起平坐,赵王甚至需要主动与廉颇等群臣谋划,也说明了赵王对廉颇大将军丝毫不敢怠慢;缪贤推荐蔺相如之后,赵王虽然陷入无可奈何的窘境,却仍然放不下大王的架子,仍然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3.廉颇蔺相如品格上的反差。

廉颇身为“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其官位显赫——“拜为上卿”,其骁勇善战——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理应具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理应具有谦虚礼让的优秀品质。事实恰恰相反,他无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更无法接受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位在自己之上的现实。他把蔺相如的不辱使命说成是“徒以口舌为劳”,并以“且相如素”之语进行污蔑打击,甚至口吐狂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面对廉颇对自己的侮辱,采取躲避的态度;面对舍人“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臣等不肖,请辞去”的谏言,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见,蔺相如所做的一切均是从保护国家安全的大局出发,他审时度势,忍辱负重,表现了非凡气度和优秀品质。

二、抓住细节,通过重笔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善于通过正面描写直接表述人物的性格,善于利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

1.正面描写,使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1)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①蔺相如分析形势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赵王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的回答是:“秦强而赵若,不可不许。”一句话虽然仅用了九个字,却对当时赵国的形势做出了准确判断,用否定的句式给了赵王肯定答案。“秦强而赵若”表明蔺相如对国家的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可不许”,双重否定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这样的回答也表明蔺相如果断的性格。②蔺相如表明态度的语言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赵王问相如:“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蔺相如并不急于推荐自己前往,给自己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这是大局意识的表现;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没有更好的人选,则我责无旁贷,这是勇于担责的表现,也是充满自信的心理的写照。

(2)通过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性格。

蔺相如的动作是与秦王斗争的辅助手段,斗争效果很好。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蔺相如面对秦王的贪婪和虚伪,不顾一切地走到秦王面前,佯装指出璧上的瑕疵,实际是为自己赢得回旋的机会,后面的三个动作突出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却立”,是在有意拉开与秦王侍从之间的距离,避免近距离与敌人发生重创;“依”的动作,已经为自己找到了掩护的盾牌,避免腹背受敌,以便向对方发起攻击;“怒发上冲冠”,在气势上已经压倒了对方。“相如持其璧睨柱。”一个“睨”字,表现出蔺相如与璧共存亡的决心。

2.侧面描写,使人物的性格得到有效烘托。

蔺相如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然而,他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正面登场,他的聪明才智和超强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缪贤的口说出来的。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划未果之时,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这就表明缪贤对蔺相如非常信任,所以才主动在赵王面前推荐蔺相如。同时,缪贤用一个实例证明了蔺相如是一个可用之士。缪贤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种侧面描写更加具有说服力,赵王心悦诚服,言听计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效地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蔺相如的性格栩栩如生,也十分丰满,这一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借鉴。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路新探 下一篇:论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