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要用新举措

时间:2022-08-10 10:34:33

建设新农村要用新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柯城区是一个既有城市社区又有郊区农村的中心城区,抓好城市郊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柯城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要抓好“五大工程”、构建“五项机制”,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生产发展的要求,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差别竞争、特色取胜的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二三产业,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把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在集约经营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重点抓好柑橘、畜禽、竹木、水产四大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快推进集镇和工业功能区建设。以提高集镇和工业功能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为重点,切实抓好石梁、航埠、石室的集镇建设和各工业功能区建设,努力把集镇和工业功能区培育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深入实施“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全面改造和规范农村小商店,建立起遍及全区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

围绕生活宽裕的要求,实施农民增收工程。着重围绕“加减乘除”做好农民增收的文章:在投入上做“加法”,就是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与补助;在负担上做“减法”,就是通过落实税费改革、实施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等有效措施,有效减轻农民负担;在增收能力上做“乘法”,就是发挥素质提升对致富增收的乘积效应,在抓好现有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农村新生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培训,通过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学校等方式,开办中长期的培训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在就业上做“除法”,就是按照“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着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在非农产业的稳定就业。

围绕乡风文明的要求,实施乡村文明工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一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进一步巩固省级教育强区创建成果,实施教育“四项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对农民开展科技、法律、环保、健康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增强法制观念、环保意识、健康意识等。三是繁荣农村文化卫生事业。深入实施农村文化“四百”工程,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四是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创文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五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平安柯城”创建,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设,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组织的防范和处理等工作,为农村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实施村庄洁美工程。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要求,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净化美化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加强村庄规划。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并做好与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的衔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人自然的和谐,重视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建设农民新居,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并传之久远,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二是加强集镇、中心村建设。确立经营城镇的理念,按照优化布局、整合力量、节约资源的要求,加快集镇开发建设。加快中心村建设,适时开展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迁移高山村工作,鼓励偏远山村农民向集镇、中心村集聚。三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城市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垃圾处理等网络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公共实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乡村康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等工程为载体,改善农村水利、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大绿化造景工作力度,结合开发乡村旅游,抓好石梁―――七里、花园―――石室,生态景观带建设。四是全面开展“清洁柯城”行动。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开展以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污水、清理露天粪坑和推广农村沼气为主要内容的“清洁柯城”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实施民主建设工程。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实施民主建设工程。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行“一支两委两会”村民组织架构,建立村民代表监督委员会,完善村民民主决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民利。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意识。以先进性教育和乡镇换届为契机,加强乡镇和村领导班子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转下页)(接上页)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在实施“五大工程”的同时,必须把握“两个趋向”转换规律,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努力形成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和工农互促、城乡共荣的发展格局。着重构建“五项机制”:

构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机制。把加速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平等共享发展成果的重点,建立公共服务城乡均衡供给机制。健全财政建设性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机制,推动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向农村延伸。健全财政新增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机制,大力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不断扩大、标准逐步提高、制度城乡衔接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发挥各种优势,最大限度地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区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整合部门资金,把农业开发、下山脱贫、改水改厕、沼气推广、农田水利设施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项目资金效用的显见度;充分发挥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坚持“一事一议”的原则,村民民主讨论资金筹措、项目建设、义务工安排等重大事宜,为家园建设发挥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全面开展“百家企业联百村”和“百家单位联百村”活动,激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联系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实行市场化运作。树立经营村庄、经营集镇的理念,创新经营理念和思路,筹集社会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构建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的文化机制。按照建设“人文柯城”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文明的传播机制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健全和拓宽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的机制与渠道,深入开展文化、卫生、科技、教育、法律“五下乡”活动,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加快现代文明在城乡之间的传播融合;创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与载体,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

构建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积极探索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路子,逐步建立城乡互动互促的发展机制和体制。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行以居住地为主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与户籍制度改革相一致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办法。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效率和共享土地增值的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宅基地、房产等资产有偿使用和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既需政府、社会的外力推动,更需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内力。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协作的自主精神,激发农民在建设和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集中整治、轻长效管理的弊端,以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改造一项、保持一项,保证长远效益,使新农村建设和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务实创新、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务求取得实效,使之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上一篇:慈溪: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磐安建设“小县大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