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收获阳光

时间:2022-08-10 09:24:30

用爱收获阳光

摘 要: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是教育者的悲哀。学校德育要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塑造人格”的使命,就必须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调整,使它更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德育教育 塑造人格 新途径

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往的学校德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显性轻隐性,忽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熏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教育者该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德育实施者的品质修养,构建师生互动的民主化德育教育模式。

在信息多元化背景影响下,新思路、新观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生事物不但学生闻所未闻,教师也颇感生疏。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师要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家长、对教师的依赖思想,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所以,从本质上说,德育是教师、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影响德育的实效。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激励品德的自主发展。

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做是生活的准备,教育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以人为核心,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学习成为人们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德育与智育相同,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尊重学生人格,用爱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自我,体验信任和理解。德育实施者要结合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是非判断力,使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和完善。此外,要让德育教育的实质回归到学习做人。就活动本身而言,它的趣味性、多样性最终都应服务于它的功能,即能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

三、注重德育实践化,让德育方法更加人性化。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际,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道德行为,那么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人性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投身于社会生活,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如在小学生中开展孝敬老人、热爱家乡、遵守社会公德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道德体验,养成文明习惯,自觉陶冶情操,开拓一条以体验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新途径。

四、关注行为培养,激励评价成长。

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地讲,是帮助学生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些德育目标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我主要注重学生的行为培养和行为评价。行为评价是指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给予的评价,它能控制学生的品德发展方向,在行为培养中举足轻重。在工作中,面对活生生的受教育个体——学生,我们不能用生硬的"行"、"不行"、"对"、"不对"简单评价学生的某种行为,而应通过委婉的分析、表扬、奖励,从道德认识、行为习惯、个性心理诸多方面加以评定,并作出综合性的评价,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取得长足的、实质性的进步。单纯的否定、指责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得不到彻底扭转,反而有可能因认识的偏差而误入歧途。因而在道德行为的评价中,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少用惩罚,力求做到更加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五、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言传身教。

一个班级是由不同的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是截然不同的个体。在德育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从尊重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允许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让大多数孩子都享受到良好品行带来的喜悦、尊重、认可乃至赞誉。对待那些特殊学生,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缺陷儿童,要结合个性心理进行个别引导,促使他们更自信自强,切忌用同一尺度界定他们的"高低""长短",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德良的初衷背道而驰。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言行修养在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教师通过自己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守公德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往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源于感化的垂范是德育不可忽视的途径,更是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品德是成人之本,决定人性、人格,影响其为人处世,伴随其一生。一个人的品德不是在他成年能辨别是非、判断善恶时一次形成的,他的道德观念早在尚未成年时就已经打下了较稳定的心理基础。小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用爱去耕耘,就会收获阳光。

上一篇: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能力培养策略 下一篇:新课程下如何学习高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