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围墙”破解社区矫正难题

时间:2022-08-10 08:16:52

【前言】“电子围墙”破解社区矫正难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小付的盗窃金额达到了起刑点,由于是多次盗窃,可以予以批准逮捕,但检察官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从轻处罚的要求,全力做好挽救工作。以及对未成年人从轻处罚的精神,对其实施取保候审。然而,承办检察官了解到,小付的家庭并无监管条件,如果让他散...

“电子围墙”破解社区矫正难题

喜欢看美剧的观众对“电子手铐”一定不陌生,手腕上戴着一条电子手环的假释犯,一旦在假释期间有不轨行为,假释官就会循着电子手环发出的信号从天而降,把他们重新关进高墙里。随着社区矫正的推进和深入发展,如何加强对社区服刑矫正人员违规违法行为的预防和行踪的掌控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如今,这种利用电子手铐对非监禁涉罪未成年人进行远程监管的手段也开始在上海检察机关得到应用,浦东新区检察院已对三名涉罪未成年人实施佩戴电子脚环的非监禁监管方式。试行一年来,电子脚环被证明为一种可以有效挽救罪行较轻的涉罪未成年人的新型监管方式。

避免轻罪未成年人“交叉感染”

记者见到小付时,这个19岁的大男生充满活力。目前,小付在一家公司负责机械维修,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团队刚刚获得总公司竞赛的大奖。“我正在学习驾驶,希望将来能开一家属于我的修车行。”小付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很难想象他曾走过一段人生的弯路,他是上海第一名佩戴电子脚环的涉罪未成年人。

小付是个可怜的孩子,上小学时,母亲去世。十几年前他跟着父亲从湖北黄冈来到上海,父亲是跑运输的,没有空管教孩子。初中毕业后,小付不愿继续读书,整天荡在外面瞎玩,有的时候打打台球,有的时候去网吧打打游戏。去年2月,他的钱花光了,不好意思问父亲讨,便与在网吧里认识的“兄弟”一起去偷电动自行车,先后偷了好几辆变卖。在一次销赃时,他俩被警方人赃俱获。

羁押在看守所的那一段灰色时光,小付至今想来还是心生恐惧。“牢房里面干什么坏事的人都有,盗窃、抢劫甚至杀人。”小付回忆说,“那时,我真的后悔了,我从没想过会失去自由,我不敢想象进入监狱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小付的盗窃金额达到了起刑点,由于是多次盗窃,可以予以批准逮捕,但检察官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从轻处罚的要求,全力做好挽救工作。以及对未成年人从轻处罚的精神,对其实施取保候审。然而,承办检察官了解到,小付的家庭并无监管条件,如果让他散落在社会上,很有可能会再次步入歧途,但如果羁押在看守所内,也担心他会受到“交叉感染”。综合考虑后,检察官征得小付父子俩的同意后,为小付戴上了电子脚环。

服从监管可从轻处罚

电子脚环像是一只电子表,与电子表最大的区别是一旦戴上就解不开,只能剪断。戴上电子脚环,检察官告诉小付三个“不”:不得离开上海,不得出入游戏城、网吧、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不得摘下脚环。否则,脚环都会向监控中心发出报警信号。因此,在三个月监管期内,小付的脚踝上一直戴着这只脚环,洗澡、睡觉都不离身,24小时发射定位信号的无线感应器则放在口袋里,随时保持充电状态。刚戴上没几天的一天深夜,睡得正酣的小付突然被脚踝上的强力振动惊醒,起床一看,原来是忘记给感应器充电,脚环正在振动提醒。

戴上脚环,小付不怕受到约束,不怕不能去网吧玩,他最大的顾虑是怕被别人看见丢脸,所以即使是大热天,他都不敢穿短裤出门,一直穿着长裤遮住脚踝。有几次,几个朋友嬉戏中发现他脚上戴了一块“电子表”,觉得奇怪,他也随口敷衍过去,不愿说出真相。

小付在监管期间一直很自律,只发生过一次电量耗尽报警,检察官每天在后台监控他的行踪,也没有发现他出入禁令场所。所以,建议法院对他从轻处理,最终,他被处以缓刑。如今,三个月监管期满后剪断的电子脚环仍保存在浦东新区检察院的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检察处,虽然小付尽量避免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但是,对于这副曾经24小时朝夕相处的电子脚环,他仍然心存感激。

严惩不服监管者

电子脚环的感应器与脚环一旦超过一定距离、感应器电量耗尽或者擅自剪断脚环,都会向监控中心发出报警信号,同时脚环也会振动,提醒使用者充电或回到发射器的感应范围内。如果发生异常情况,监控中心都会在第一时间掌握。

然而,电子脚环作为“电子围墙”,依然面临着“越狱者”。上海籍未成年人小李就是这样一名“越狱者”。小李的母亲未婚生下他后,常年在外地工作。养育他的重任就落到了外婆的身上。然而,小李的逆反令他与外婆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在一群坏朋友的唆使下,小李走上了歧途。

当听说戴上电子脚环就能暂时不待在看守所里,小李欣然同意,并且保证遵守相关规定。然而,获得暂时的自由后,小李便将自己的承诺抛在了脑后。父母不在身边,外婆管不住他,电子脚环也渐渐成为他厌恶的枷锁。一个多月后,他的脚环信号越来越微弱,最终消失在了后台控制的屏幕上。技术人员查对信息发现,信号消失在一家网吧里,前去搜索果然发现了一根被剪断的电子脚环,他则擅自离开了上海。由于不服从监管,本可以从轻处理为缓刑的他,最终被处以拘役四个月。

“虽然电子脚环在小李身上没有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失败的案例。通过电子脚环的运用,可以判断出小李的自控能力很差,家庭对他缺乏约束力,所以他需要更严的惩处来矫正他的行为偏差。”检察官告诉记者,新刑诉法对涉罪未成年人秉持“少捕、慎诉、少监禁”的理念,浦东检察院加大对合适的涉罪未成年人采用电子脚环工作力度,整体深化推进浦东未成年人“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

据浦东检察院未检处负责人透露,随着来沪未成年人不断增加,对于认罪悔罪态度好、社会危险性小、心理测验结果显示再犯可能性小且缺乏家庭监管条件的未成年人,电子脚环今后将得到更多使用,今年该院预计将对十几名涉罪未成年人采用这一非羁押监管方式,协助监管未成人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更好地帮助未成年人尽早回归正道。

上海先行试点“电子脚环”

正常上下班,按时参加社区服务,在外人看来,社区矫正人员的生活似乎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但是,他们的身旁,却围着一面看不见的“电子围墙”,限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一旦越界,即发警报。就如同小付在采访中所说的,“戴着脚环时,尽管别人看不到,但我心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犯错。”

据了解,筑起这堵“围墙”最常见的方法是手机安装GPS定位系统,这样可以随时监控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矫正对象必须保证24小时手机开机,一旦超过5分钟没有信号,监控系统就会发出警报。

除了手机GPS定位,“电子脚环”的运用则是让“电子围墙”更为坚实。由于手机GPS定位仍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上海部分区域正在试行“电子脚环”。与手机定位相比,它更加精确,甚至能够定位佩戴者身处在第几层楼。而且,手机可以人机分离,或丢弃或转交他人,但“电子脚环”佩戴后,自己无法解除,杜绝了摆脱监控的可能。检察官告诉记者,戴着电子脚环的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不能超出管辖范围之外,一旦越界,就会响起警报。如果活动异常,包括长时间没有移动,也会响起警报。系统还可以随时调取任意一名矫正对象的GPS信息,准确掌握他的活动轨迹。如果矫正对象确实有事需要外出,则要提前向有关部门请假。即使请假,也必须提前申请,批准后才能成行,而且必须要有正当理由。

据悉,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全面推行“电子脚环”,缓刑者监控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运用。美国加州的一名假释官负责300名缓刑者的管理,相当大程度是借助于科技手段和社会力量。电子监控的设备由专门的公司提供,在缓刑者家中的电话机上装上相应的监控器,全天候通过卫星确定缓刑者的具置,缓刑者解除电子手镯或剪断电话机上的监控器,专门公司可以马上测定出来并通知警方。

在中国,电子脚环目前尚在试点阶段,上海走在前列。不过,目前“电子脚环”还有一定不足之处,矫正人员佩戴在脚踝处,24小时不能取下,禁锢太紧会产生不适,而且如果在外也容易暴露佩戴者的身份,一般会用裤管掩住,这样夏天就不能穿短裤或裙子。因此,相关设计单位也在对“电子脚环”进行人性化改进,使其达到外观和实用的平衡。

社区矫正监督面临的法律难题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社区开始承担起处监督矫正的重任。而电子脚环较好地弥补了入狱监禁与普通监外执行之间的鸿沟,体现了刑罚轻缓化、效益化、社会化的理念和政策,与当前世界刑罚制度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与我国惩罚和教育相统一的刑罚理论相一致。虽然,电子脚环、手机定位筑起了一道高高的电子围墙,科技手段成为了跨越“监管难”这道障碍的有力屏障,但要筑牢社区矫正的“围墙”,还有待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中国犯罪学会理事武玉红表示电子监控是一个可以监控和防止再犯的有效工具,但也有人并不看好电子监控的威慑力,认为犯人被置于电子监控下实际上是处于软禁状态,他们可能会相对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施新的犯罪。因为他们未被关在监狱,仍然会对公众形成可怕的威胁。

武玉红表示,事实上,对适用电子监控的对象是有限制并且条件是严格的。但实施电子监控必须要有法律的正当性。如英国先后在《1991年刑事司法执法法案》和《2000年刑事法庭的权力(判刑)法令》中,对电子监控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适用期间和适用年龄作了详细的规定。而电子监控在移植到我国后能否顺利运行值得商榷。武玉红教授的担心也是许多检察官们的“心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执法力量弱,机构配置不完善等问题,致使矫正人员接收、教育矫正、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执法环节无法实现无缝对接,为此法律专家建议加快社区矫正立法。

上一篇:高校移动学习平台现状调查 下一篇:大象如何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