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脊柱裂导致足部畸形的康复治疗

时间:2022-08-10 07:41:54

脑瘫、脊柱裂导致足部畸形的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通过对脑瘫、脊柱裂导致足部畸形的探讨,对足部畸形的病因、病理、诊断及康复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38例脑瘫合并隐性脊柱裂病人所致46足部畸形,马蹄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外翻足及高弓足畸形,均进行了术前康复、足部畸形矫正手术及术后的康复训练。结果结合足部畸形的矫正程度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评定,优25足,良15足,差6足,优良率87%。所以术前康复+手术治疗+术后康复训炼是脑瘫、隐性脊柱裂导致足部畸形康复的3大要素。

【关键词】脑瘫;脊柱裂;足部畸形

脑瘫、脊柱裂共同导致足部畸形,在矫形外科中并不多见。我院自1990年4月至2002年4月共收治本病38例,经术前康复、足部畸形矫正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收到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大25岁,最小4岁,平均11.4岁;均为痉挛型脑瘫合并隐性脊柱裂。其中脑瘫偏瘫型8例,单瘫型19例,截瘫型11例。脊柱裂部位发生在L5-S3间,双足畸形8例;其中一侧马蹄内翻、一侧马蹄足2例,双侧均为马蹄内翻足5例,一侧马蹄内翻、一侧为马蹄外翻足1例。单足畸形30例;其中单侧马蹄内翻足11例,单侧马蹄外翻足2例,单侧马蹄足17例,共计38例46足;其中24足合并有高弓足畸形。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康复手术前后的康复训练几乎同手术治疗同样重要,术前康复训练给病人创造一个恢复的信心和环境,同时肢体训练可缓解部分挛缩肌力,为手术成功创造有利条件。学龄前期患儿,指导家长手法纠正足内翻、前足内收和马蹄畸形,3次/d,每次30min,然后将足用矫形器(足托)固定在畸形矫正位。学龄期患儿,应指导患儿主动功能锻炼,背伸、跖屈踝关节,延缓马蹄足畸形;内翻、外翻前足,保证胫前后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肌力平衡,同时辅以家长的被动功能锻炼,以改善足部畸形,延缓手术时间。

1.2.2手术治疗本组全部施矫形手术,其手术方式为:单纯跟腱延长8足,跟腱延长、胫后肌延长10足,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术12足,跟腱延长、伸拇长肌移植、拇趾趾间关节融合术5足,跟腱延长、三关节固定术11足,共46足;其中24足行跖腱膜切断术。本组38例46足均经随访,随访最长时间为10.8年,最短时间为1.2年,平均4.2年。1.2.3术后康复术后康复训练不但持久,而且要社会化、家庭化,使病人早日恢复功能。术后石膏固定期间即嘱病人练习足趾活动及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运动,以防止肌腱黏连;外固定解除后嘱病人配合理疗、热敷进行功能锻炼,并逐渐练习足负重行走,行走时有条件者可穿用病理鞋,以维持矫形效果和加强足部功能的改善,对防止畸形复发也是有益的。

1.3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因术前足部畸形差异较大,手术方式不同,所以不能用同一标准进行判定。我们参考文献报告[1],结合足部畸形矫正程度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判定,分为优、良、差三级。

2结果

畸形矫正,步态明显改善,足部稳定性良好,患者满意为优25足;畸形基本矫正,步态有所改善,有10以下轻度马蹄,足部基本稳定,患者基本满意为良15足;足部畸形明显,步态无明显改善,足部不稳定,患者不满意为差6足,优良率87%。

3讨论

脑瘫所致足部畸形和脊柱裂所致足部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两种病因共同导致足部畸形为少见。由于两种病因截然不同,一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一为下运动损害,二者相互拮抗,相互影响,而使本病缺乏两种疾病所固有的典型症状、体征,是易误诊的原因之一。8岁以下的患儿,因腰骶部神经根损害较轻,足部肌瘫症状表现不明显,而以脑瘫症状、体征典型。而12岁以上的患者,神经根受牵拉损伤明显,足部症状以肌瘫、皮肤感觉异常以及典型的足部畸形,脊柱裂症状、体征明显。本组在门诊单纯诊断脑瘫6例,单纯确诊为脊柱裂5例,没做出病因诊断的2例,共12例,占34.2%。

2.1足部畸形成因脑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或发育不良,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引起小腿肌张力增强,肌力失衡,产生足部畸形。由于足跖屈肌力大于背伸肌力,内翻肌力大于外翻肌力,故马蹄足及马蹄内翻足多见。脊柱裂导致足部畸形的原因是由于脊神经在椎管内外广泛黏连,脊髓的生长速度落后于脊柱骨,随年龄增长,神经组织受到牵拉所致,引起所支配的小腿肌肉麻痹,肌力失衡,产生足部畸形,多累及腓浅神经[2],所以仍以马蹄内翻足多见。因受累神经为混合神经,故伴有该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障碍,若累及骶髓2-4的排便中枢,可引起排便功能障碍。

2.2诊断脑瘫所致足部畸形在临床上易于诊断,若合并有脊柱裂者诊断较为困难。本病由于两种病因共同作用,小腿肌张力及足部畸形状态有如下特点:①小腿肌张力仅略有增强,不像痉挛性麻痹那样强烈;②足底肌挛缩,高弓足畸形多,跗骨间关节活动度小;③骨性畸形的出现早于单纯痉挛性麻痹。本组有骨性畸形11足,最早1例出现骨性畸形的年龄是6岁,术中见跗骨间关节间隙均变窄。诊断:①出生时有早产、难产或生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史;②下肢肌张力增强,膝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③足部马蹄畸形,多伴有内翻、外翻、高弓畸形;④小腿或足部有局限性皮肤感觉障碍;⑤脊柱正位X线片,椎弓、椎板见有部分缺损,共上述5点方可诊断。

2.3治疗根据肌力状况、足部畸形程度、性质、年龄等分别采取康复治疗,手术治疗(肌腱移位、延长、骨性矫形术)以及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等:①对于3岁以下非骨性畸形者可手法扳正,穿用矫正鞋1-2年;若畸形不能矫正,可待肌力能明辨时行肌腱延长、转移等软组织手术;②5-12岁患儿,经康复治疗效果不佳者,以行肌腱延长、移位术为主,若有严重骨性畸形者可行跗骨间楔形截骨或三关节固定术[3]。因本病存在两种相反的发病机制,肌张力不是很高,多无踝阵挛,不宜切断胫神经分支;③12岁以上者多有骨性畸形,以骨性手术为主。本组12岁以上者13足,其中骨性畸形9足,均行三关节固定术。本组疗效差的6足,4足为7岁内翻足患儿,行跟腱、胫后肌延长,术后2年畸形复发;2足为6岁患儿,行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术后2年,出现足仰趾外翻畸形。分析其原因,为手术适应证选择不佳,肌力判断有误。12岁以下的患者,因本病特点,随年龄增长,脊髓神经不断受到牵拉,足部畸形有复发的倾向,所以术后的综合康复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本病的康复治疗应慎重考虑以下几点:①术前的康复要系统,家长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这样随年龄增长足部畸形发展缓慢,延缓手术时间;②手术治疗要注意肌腱转移术,肌力必须明确,避免造成新的肌力失衡;胫神经分支切断术慎用,避免造成小腿三头肌肌力过弱而引起仰趾足畸形;12岁以下患者骨性手术慎用,因能造成足部发育障碍。预防畸形复发的要点: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注重足部畸形的手术年龄与术式的选择,手术技术与畸形复发的关系;术前术后的系统康复及其有效的矫形支具均可预防畸形复发。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甘油果糖细菌内毒素检测的异常情况 下一篇:高频彩超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及随访观察的临...